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5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有限采样法估算HSCT预处理患者白消安的暴露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有限采样法(limited sampling strategy,LSS)估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患者白消安血药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360 min的可行性。方法 以17名患者静脉输注白消安为研究对象,在首剂和第9剂给药时,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白消安浓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选取1~4个采样点建立LSS模型,选取最佳模型估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以2~4个血药浓度数据预测药动学参数回归模型的线性关系较好,静脉输注白消安第1剂量2~4次采样最佳回归模型分别是240,300 min和180,240,360 min及120,150,180,240 min所建立的模型。第9剂量2~4次采样的最佳回归模型分别是120,240 min和15,135,180 min及120,240,300,360 min所建立的模型。结论 LSS法估算静脉输注白消安制剂的药动学参数是可行的,可用于白消安的临床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82.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慢性GVHD(cGVHD)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水平与临床意义。外周血样品采集自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和健康人,其中aGVHD组10例、cGVHD组13例、无GVHD组16例,健康人2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血浆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6、IL-10、TGF-β1、IL-17、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cGVHD组IFN-γ、IL-4、IL-6、IL-17及IL-23水平显著高于无GVHD组和健康人(p<0.05),而IL-10、TGF-β1水平显著低于无GVHD组和健康人(p<0.05)。aGVHD和cGVHD组患者治疗有效后,外周血中IL-6、IL-17及IL-2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10、TGF-β1水平明显升高,而IFN-γ、IL-4无明显变化。各组患者血浆中TGF-β1与IL-6、TGF-β1与IL-17、TGF-β1与IL-23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等于-0.36、-0.51和-0.44,p均<0.05),IL-6与IL-17、IL-6与IL-23、IL-17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等于0.62、0.71和0.93,p均<0.05)。结论:Th17/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可能在aGVHD和cGVH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治疗a/cGVHD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3.
本研究旨在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 2,TLR2)和TLR4激动剂对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脐血CD34+细胞表面TLR2和TLR4的表达情况;用趋化实验和黏附实验观察PAM3CSK4(TLR2激动剂)和LPS(TLR4激动剂)对人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活性和黏附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脐血CD34+细胞表面表达TLR2(14.2±3.8)%和TLR4(19.6±4.1)%.与对照组相比,LPS可明显抑制SDF-1诱导的CD34+细胞的趋化作用(p<0.01),但LPS对CD34+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PAM3CSK4对CD34+细胞的趋化和黏附能力均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LPS对CD34+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抑制CD34+细胞的自发迁移作用(p<0.05).结论:TLR4的活化可显著降低SDF-1诱导CD34+细胞的趋化功能,这可能与其抑制CD34+细胞的自发迁移作用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
目的构建一种同时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及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腺病毒重组体,为hHGF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对重组质粒pcDNA3-hHGF进行酶切鉴定及测序正确后,酶切获得hHGF,亚克隆至带有GFP标记的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上。选取hHGF正向插入的重组穿梭质粒经PmeⅠ充分线性化后,与骨架质粒pAdEasy-1在大肠杆菌BJ5183中同源重组,挑取阳性克隆行PCR及酶切鉴定。重组病毒质粒用PacⅠ酶切线性化后,脂质体转染HEK293细胞进行包装并扩增获取重组病毒上清,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hHGF的表达。结果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上的hHGF序列一致。hHGF基因插入重组腺病毒载体的预期位置,感染Ad-hHGF的HEK293细胞中可检测到hHGF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同时携带hHGF和GFP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Ad-hHGF,为进一步探讨hHGF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了解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L FAB分型的关系及其对预后因素的影响。方法 129例AL患者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标本,采用短期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应用吉姆萨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进行染色体检查的129例AL患者中,21例无分裂象,在108例可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65例(60.2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3种类型的白血病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别为54.2 %(13/24)、63.2 %(48/76)和50.0 %(4/8);在染色体核型异常的65例患者中,超二倍体9例(13.8 %),亚二倍体12例(18.5 %),假二倍体2例(3.1 %),正常二倍体42例(64.6 %)。与FAB分型相关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35例(AML 26例、ALL 8例、AMLL 1例),占53.8 %,而在AML、ALL和AMLL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中,与FAB分型相关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分别为54.2 %(26/48)、61.5 %(8/13)和25.0 %(1/4)。结论 60 %的AL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一些特异性染色体异常改变是A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AL的FAB分型有明显相关性,不仅是诊断AL的重要依据,也是AL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疗效观察、微小残留病(MRD)监测及判断预后和早期预测复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6.
87.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血液肿瘤的造血重建、疗效和移植相关并发症.方法①8例血液肿瘤患者中,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2例,自体骨髓移植(ABMT)1例,HLA 1~2个位点不合无关脐血移植(UCBT)3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2例,分别采用CBV、Bu/Cy、Bu/Cy/BCNU和Cy/TBI 4种方案进行预处理.②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方案采用Cy/G-CSF,异基因供者PBSC动员方案采用G-CSF/GM-CSF.③在异基因HSCT中采用环孢霉素A(CsA)和霉酚酸酯(MMF)预防急性GVHD(aGVHD).④应用小剂量肝素预防肝静脉闭塞病(VOD).结果①3例接受自体HSCT的患者移植后均获得完全缓解(CR),2例移植后淋巴瘤复发.5例接受异基因HSCT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未植入,异基因HSCT的植入率为80%.8例移植成功率为87.5%.②8例患者移植后于3~7 d(中位时间为4.5 d)开始骨髓脱空,骨髓脱空时间持续3~9 d(中位时间为5 d),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时间为9~27 d(中位时间为14 d),血小板计数(BPC)>20×109/L的时间为10~41 d(中位时间为14 d),BPC>50×109/L的时间为11~53 d(中位时间为14 d).在不同类型的HSCT中以APBSCT和Allo-PBSCT造血重建较快,ABMT和UCBT造血重建相对较晚.③5例异基因HSCT中有3例发生Ⅰ~Ⅱ度aGVHD,GVHD的发生率为60%.8例患者移植后仅1例发生咽部感染,1例发生晚期出血性膀胱炎(HC),感染和HC的发生率均为12.5%.无VOD和移植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HSCT可以提高血液肿瘤的CR率和治愈率,延长血液肿瘤患者的无病生存(DFS)时间.  相似文献   
88.
本研究旨在从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相应配体——MICA/B、ULBP-1、2、3的表达和血清中脱离情况来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NK细胞免疫防御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选择30例初发未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B,ULBP-1、2、3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MICA、MICB(sMICA,sMICB)及可溶性ULBP1-3(sULBP1-3)水平。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NK细胞NKG2D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不表达或弱表达MICA/B、ULBP1-3;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游离的sMICA和sMIC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sULBP1-3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和MICB的脱离及ULBP表达缺乏可能是急性白血病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9.
本研究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unrelated cord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UCBT)后早期NK细胞及其表面受体重建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对临床的重要性。对11例接受UCB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UCBT后受者早期(植活后90天内)NK细胞及其表面受体的重建以及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重建情况。结果表明:UCBT后NK细胞重建较早,植活时外周血中NK细胞数即高于正常水平;植活后30天达峰值,60天时绝对值达峰值水平。NK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的重建早,植活时即高表达,并逐步上升,约60天达峰值(82.55±9.10)%;NK细胞的另一种活化性受体NKp46也获得早期重建,至植活后90天仍维持在高水平。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在UCBT后表达较活化性受体低并持续至移植后90天。UCBT后T细胞的重建较晚,表达水平低。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UCBT后早期NK细胞的重建较早;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特别是NKG2D的重建早于抑制性受体,提示NK细胞的活化可能在UCBT后早期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0.
目的对MIC分型不髓确诊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结果9例不能完全确诊的患者,5例PML/RARa阳性,另4例结合MIC分型与融合基因结果分别诊断为MDS,CIVIL,M2,M2复发。2倒长期完全缓解的APL患者,临床和遗传学达缓解,但1例融合基因仍然阳性。结论利用RT-PCR检测PML/RARa融台基因不但可以用来进行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诊断,而且可以用来供临床选择治疗药物、预后判断、疗效观察以及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