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4篇
医药卫生   4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血脂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9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骨保护素,同时检测血脂。用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数量和狭窄度积分来代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作对照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中骨保护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9.203,P<0.05)。骨保护素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F=7.571,P<0.001)。冠状动脉正常或内腔轻度不规则、单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的患者,其血清中骨保护素水平(μg/L)分别为0.104±0.035,0.111±0.037,0.130±0.084,0.169±0.077。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中骨保护素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OR=2.4;95%的可信区间为1.4~4.2)。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结论:血清中骨保护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的进展可能有直接关系。OPG,LDL-C、三酰甘油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32.
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在低剂量电离辐射后的分子生物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兔动脉平滑肌细胞(smoothmusclecells,SMCs)对γ射线照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取新西兰白兔(n=2)SMCs培养至第5~7代,对静止期SMCs分别给予γ射线2.5,5.0,10.0,20.0及30.0Gy一次性照射后继续培养4,24或72h。通过原位杂交方法观察γ射线对SMCs的c-fos与p5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低剂量γ射线照射后早期(4h左右)SMCsc-fosmRNA表达减少,p53mRNA表达增加,而高剂量γ射线照射及低剂量γ射线照射24h及72h时c-fos与p53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SMCs在低剂量电离辐射后,早期发生了c-fos与p53基因改变,c-fos与p53基因的改变可能参与了γ射线抑制SMCs的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33.
瘦素与男性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瘦素与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 81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测定血浆瘦素 ,收集临床资料 ,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早发冠心病组 (病例组 )和对照组 ;早发冠心病组临床表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病例组血浆瘦素明显高于对照组 [(18 78± 3 2 9)ng/mLvs (11 90± 2 60 )ng/mL ,P <0 0 1],血浆C -反应蛋白 (CRP)、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和吸烟比例亦高于对照组 ,apoA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急性心肌梗死组瘦素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组 (P <0 0 5 )。双变量相关分析高瘦素水平分别与体重指数 (r =0 3 2 ,P <0 0 1)和CRP(r =0 3 4,P <0 0 1)相关联。多因素回归分析高胆固醇、吸烟和高瘦素 (OR 5 93 ;95 %CI:1 3 3~ 2 9 98,P =0 0 15 )是男性早发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瘦素是男性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患者临床表型相关联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a[Lp(a) ]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Judkins法对 12 6例胸痛或胸部不适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 ,确诊为早发冠心病患者 ,以Lp(a)水平差异分为两个亚组 ,并与 89例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早发冠心病组血浆Lp(a)为 (2 33± 114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 (190± 78)mg/L(P <0 .0 5 ) ;早发冠心病患者Lp(a)低于 30 0mg/L亚组中 ,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比例无明显差异 ;而在Lp(a)异常升高亚组 ,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比例最高 (5 4 % ) ,明显高于另两种临床类型 (P <0 .0 5 )。冠状动脉病变高积分组Lp(a)水平明显高于中等积分组和低积分组 (P <0 .0 1或 0 .0 5 )。结论 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Lp(a)水平与临床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5.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1项预测心脏复极同步的新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介入治疗对QTd及校正QTd(QT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螺内酯预处理对兔心肌梗死(心梗)早期非梗死区冠脉内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C 3组,A、B组予饲喂高脂饲料,C组饲喂普通饲料;A组予螺内酯(20 mg·kg-1·d-1)口服4周,结扎前降支复制急性心梗模型.测定术前及术后血醛固酮(Aldo)浓度及结扎近心段冠脉内皮eNOS表达情况,测定左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A、B组eNOS表达均弱于C组,而A组高于B组(均P<0.05);A、B两组术后血Aldo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B两组左室平均收缩压(MSP)、平均舒张压(MDP)、平均动脉压(MAP)及左室等容收缩功能(+dp/dt max)明显高于C组(P<0.05),而A组左室MSP、+dp/dt max的变化值又均高于B组(P<0.05).结论:螺内酯可使非梗死区冠脉内皮eNOS表达增强;螺内酯可以改善心梗早期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具体机制可能与其能协同Aldo的非基因组作用促进非梗死区冠脉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对急性肺栓塞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51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通过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入院后均行血清CRP、血浆肌钙蛋白I、动脉血气分析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根据血清CRP测定值分为CRP≥10mg&#183;L-1组(n=21)及CRP〈10mg&#183;L-1组(n=30)。结果:CRP≥10mg&#183;L-1组中低血压9例,右心室功能不全16例,心肌损伤13例,低氧血症12例;高危9例,中危10例,低危2例;入住ICU11例,3个月内死亡6例。CRP〈10mg&#183;L-1组中低血压4例,右心室功能不全14例,心肌损伤8例,低氧血症11例;高危4例,中危14例,低危12例;入住ICU5例,3个月内死亡2例。两组比较,低血压、右心室功能不全以及心肌损伤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危、低危、入住ICU人数以及死亡人数方面相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可作为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预后指标,协助评估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353例.经桡动脉途径190例,经股动脉途径163例.按常规行梗塞相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8%,与经股动脉途径(9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途径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途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5-氮胞苷局部注入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区后对心肌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幼猪20只,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猪AMI模型;3周后治疗组(10只)通过局部注射将1mg/ml的5-氮胞苷溶液1ml注入梗死区及其周边;对照组(10只)予以等量的培养液接种;术后3周及7周分别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检查;7周后处死所有动物,获取心肌标本,HE、免疫组化及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损伤心肌的转归。结果PET示治疗组7周时可见前壁、心尖部放射性分布较3周时密集;对照组7周与3周比较无明显差异。TTC染色治疗组梗死区面积及所占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组,[(4.06±0.29)cm2vs(5.41±0.28)cm2;(16.34±0.89)vs(21.23±1.02)%,P〈0.001]。HE染色治疗组梗死区可见散在带横纹的肌肉组织,电镜下新生细胞之间未见闰盘连接;免疫组化染色这些细胞肌球蛋白重链β(β-MHC)、心脏肌钙蛋白Ⅰ(cTnⅠ)及连接蛋白43(Cx43)呈阳性。对照组梗死区为均匀一致的纤维疤痕组织。结论5-氮胞苷局部注入猪AMI区后可以诱导产生新的带横纹的肌细胞,修复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40.
左智  马根山 《现代医学》2012,40(3):342-345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肌纤维发育不良和大动脉炎是肾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对于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普遍的共识是不论血运重建与否都必须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关于血运重建是否有益及哪些患者可以从血运重建中获益仍存在争议。虽然不鼓励对所有肾动脉狭窄的患者都积极地予以血运重建,但对合并有反复发作的原因不明的肺水肿、肾血流动力学显著恶化以及高血压难以控制的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肾动脉介入治疗应该是更具有积极意义的。作者对无创及有创性检查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