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动脉球囊损伤后 ,左旋精氨酸抑制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  3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球囊损伤组(A组 ,n =12 )、球囊损伤 +L -Arg组 (B组 ,n =12 )、假手术组 (S组 ,n =12 ) ;每组再随机分成术后 7天处死和术后 2 8天处死两个亚组 (n =6 )。A、B组行右髂动脉球囊损伤术。B组从术前 3天至处死时经静脉注射L -Arg 95 0mg·Kg-1·d-1。组织切片行PCNA免疫组化染色 ,行形态学观察及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A、B、S组皆有PCNA表达 ,A7组较B7、S组PCNA阳性细胞数、阳性百分率、增殖指数显著增高 (P <0 .0 5 )。结论 应用L -Arg可抑制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的增生 ,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L -Arg能抑制动脉壁细胞PC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出血血肿破入脑室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单纯内科治疗(A组)、内科治疗加血肿碎吸术(B组)和内科治疗加血肿碎吸及侧脑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C组)三种方法治疗56例患。结果 治疗15天后CT复查,C组和B组比较,血肿及脑室内血液清除时间有显性差异。临床有效率C组>B组>A组,病死率A组>B组>C组。结论 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血肿碎吸侧脑室引流能迅速清除血肿及脑室系统积血,有效缓解颅内压。反复应用尿激酶能加快脑室内积血的清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规抗心衰治疗和常规治疗加大剂量黄芪佐治急性心衰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急性心衰病例11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黄芪)6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59例,进行两组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60例中总有效率57例(占95%),对照组46例(占78%).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中加用大剂量黄芪佐治急性心衰确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能大大提高临床疗效,且该药无明显毒副反创应,安全度大.  相似文献   
14.
家族性窦房结病较为罕见,国内报道不多。本文对一病窦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发现其家系7人中5人患有不同程度窦缓;且5例患者中2例伴窦律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芪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中顿抑心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10例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针每次30ml静滴,1次/d,连用3周。结果再灌注后心肌均表现不同程度顿抑现象,两组顿抑程度并无显著差异(P〉0.1),但随着时间推移追踪观察发现治疗组顿抑心肌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对溶栓后再灌注心肌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可提早恢复顿抑心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抑制剂多西环素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中的斑块稳定作用以及对心绞痛的发生频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两组UAP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西环素1 00mg/d,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多西环素作为MMPs抑制剂有明显斑块稳定作用,可控制UAP的发作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罕见,目前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据报道,此病至1970年为止,国内仅见30例报道,且这些病例均未完全证实。我院曾收治1例,并作了简单的家系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们自1988年10月至1990年10月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34例,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本组偏头痛诊断根据《实用内科学》第8版的诊断标准。 1.1 一般资料 54例,随意分为治疗组34例,男3例,女31例,平均年龄30±10岁,病程5±1.5年;对照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8±11岁,病程4.6±1.0年。  相似文献   
19.
格林-巴利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成  谭湘明 《医学综述》2009,15(11):1752-1753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56例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在予以营养神经及激素治疗3个月后分为预后好和预后差组。记录患者的7个参数:性别、年龄、前期感染、临床分型、肌电图表现、急性期是否使用甲强龙冲击治疗、早期是否辅以康复治疗。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格林-巴利综合征预后显著相关的变量,后用多变量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格林-巴利综合征预后的最佳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格林-巴利综合征预后显著相关的独立变量包括前期感染、临床分型、肌电图表现、急性期是否使用甲强龙冲击治疗。结论本研究显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预后与前期感染、临床分型、肌电图表现、急性期是否使用甲强龙冲击治疗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病历摘要:男患,60岁。4天前突然上腹部阵发性钻顶样疼痛,伴呕吐,为胃内容物,继而出现头晕、目眩、乏力,活动后觉气短、胸闷,并昏厥一次。查体:体温36.5℃,脉搏50次/分,呼吸30次/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