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下颌智齿拔除导致下颌骨骨折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拔牙导致下颌骨骨折的原因。方法 通过2例拔牙引起骨折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骨折均为拔牙操作不当引起。结论 外科医生的临床经验不足及操作方法不当;患者的年龄、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下颌骨的病理性改变;拔牙术后咀嚼过硬食物等是导致拔牙后骨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颌阻生智齿与邻牙远中牙槽骨吸收的关系。方法:收集508例下颌阻生智齿,术前记录患者的年龄、阻生类型、食物嵌塞及冠周炎等并测量牙槽骨吸收情况,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随着年龄的增大,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的发生率越高、吸收程度也越重;(2)在下颌智齿的阻生类型中,近中阻生引起的邻牙远中牙槽骨吸收最高;(3)下颌阻生智齿所致的食物嵌塞及冠周炎是引起牙槽骨吸收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与患者的年龄、下颌智齿的阻生类型及有无食物嵌塞、冠周炎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手术治疗的不同径路和固定方法。方法:84例面中部骨折患采用口内龈颊沟切口.配合眶外缘、眶下缘及头皮冠状切口,骨折复位后用小(微)型钛板或钢丝固定。结果:84例患伤口全部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患开口度≥37mm,咬合关系良好,X光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52例面部畸形患除1例颧部轻度塌陷、2例颧部略显突出外,基本恢复。23例眶下区麻木患仍有4例感觉麻木,但范围明显缩小。3例眼球下沉、内陷、复视患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面中部骨折手术疗效可靠.应根据不同类型和部位的骨折,选择不同的切口和固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皮瓣转移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0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7例口腔癌患者,术前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并行CTA及三维重建,显示颈部动、静脉及分支和皮瓣转移区的血管影像。结果       CT增强扫描并行CTA和三维重建后可明确病灶范围和颈部血管供血情况,对拟转皮瓣区域的血管情况可提供直观图像,为手术切除范围和选择修复方法提供合理参考。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加CTA和三维重建能准确、直观地显示手术应切除的范围和血管形态,对手术方式及修复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颌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上颌骨埋伏磨牙行螺旋CT检查,作颌面骨三维重建,并与曲面断层X线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螺旋CT对5例上颌骨埋伏磨牙均能准确定位,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可以直观地显示埋伏牙情况,对上颌骨埋伏磨牙的定位、治疗方案的制定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晚期舌癌术前栓塞化疗的临床疗效和病理变化。方法观察12例晚期舌癌患者术前接受选择性动脉内捅管化疗和动脉内栓塞化疗的结果。其中包括手术所见、组织病理学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12例舌癌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总有效率为83.33%。栓塞组1例(14.3%)完全缓解,6例(85.7%)部分缓解;未栓塞组3例(60.O%)部分缓解,2例(40.0%)无效,无恶化病例。组织病理变化为癌细胞萎缩、核同缩、胞浆凝同,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结论晚期舌癌术前行栓塞化疗,创伤轻微,疗效显著,可作为术前的一项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留下颌骨连续性的成釉细胞瘤刮治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5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分别采用刮治术(21例)和截骨术(24例)两种治疗方法,比较其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面部畸形发生率刮治术组为14.3%,截骨术组为45.8%;咀嚼功能障碍发生率刮治术组为33.3%,截骨术组为70.8%;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至6年的术后复发率刮治组为14.3%,截骨术组为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下颌骨连续性的成釉细胞瘤刮治、磨削、烧灼术,极大地减轻了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的发生,不增加肿瘤的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切实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介入舌动脉超选择靶向栓塞化疗晚期舌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5例T3、T4期舌癌患者术前行顺铂-碘油混悬乳液股动脉插管舌动脉超选择靶向栓塞化疗,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42~54岁,平均47.3岁;全部病例治疗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抗癌药物治疗;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再施行舌颈联合根治术。结果 1例靶向栓塞化疗10d后溃疡面及肿瘤完全消失,术后病理连续切片病灶未发现癌细胞,但发现颌下有1个淋巴结转移、见鳞癌角化珠;4例舌癌病灶明显缩小,颈深上有1~2个转移淋巴结;靶向栓塞化疗后舌体无坏死,全身及局部无明显不良反应,术后4~15个月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中晚期舌癌患者术前进行DSA介入舌动脉超选择靶向栓塞化疗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 三维重建牙列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 的成像方法,评价其在骨埋伏的定位、矫治和拔除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颌骨内埋伏牙患者43例,行多排螺旋CT 三维容积再现图像重建,同时行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formation,MPR),...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并探讨它们在腺样囊性癌侵袭和转移生物学行为的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腺样囊性癌、13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HIF-1α、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结果HIF-1α、VEGF、MVD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ACC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C中MVD计数随着HIF-1α、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 ACC中HIF-1α、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9,(P〈0.001)。结论HIF-1α、VEGF、MVD在ACC中的表达有相关性,HIF-1α通过影响肿瘤血管的生成,使ACC具有相应的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HIF-1α、VEGF、MVD可以作为判断ACC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