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英 ] NayakP…∥FoodChemToxicol . 2 0 0 1 ,39. 1 2 85~ 1 2 89有证据显示铝的神经毒性可能与一些神经系统病理性改变有关 ,如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综合征、透析性脑病等。近年来提出铝可能参与谷氨酸介导的神经系统损伤过程。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 ,具有结合铝的能力 ,可被脑组织中谷氨酸 α 脱羧酶 (GAD)代谢生成γ 氨基丁酸 (GABA) ,GABA又可在γ 氨基丁酸 α 氧戊二酸转氨酶 (GABA T)作用下生成丁二酸半醛 (SSA)。本研究通过用氧化铝对大鼠腹腔注射染毒 (剂量为 4 2mg kg ,4周 …  相似文献   
12.
MGP(T-138C)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血铅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基质γ 羧基谷氨酸蛋白 (MGP)基因多态性和血铅水平的关系 ,寻找与儿童铅中毒易感性有关的基因 ,测定了 3 55名 6~ 12岁的中国汉族儿童的血铅水平。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 (PCR RFLP)分析MGP基因T 13 8C位点的多态性。结果表明 ,在铅污染地区TT基因型儿童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CC基因型儿童 (468 2 4μg L .vs .43 0 3 1μg L ,P <0 0 5)。结果显示MGP基因启动子区T 13 8C多态性影响生活在铅污染环境中儿童的血铅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生物标志物作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中间产物,在评价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方面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然而候选生物标志物被确定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之前必须经过来自实验室、流行病学研究或临床方面的验证。经过验证的生物标志物才能应用于预防医学和临床实践,发挥其在健康危险预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己烷代谢产物2,5-己二酮不同作用时间对大鼠坐骨神经髓鞘结构蛋白P0蛋白及外周血中P0蛋白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400mg/kg2,5-己二酮每日经口灌胃染毒Wistar大鼠,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改变,分别于第0、1、2、3、4周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不同染毒时间大鼠坐骨神经横断面P0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不同染毒时间,大鼠外周血中P0蛋白抗体的水平。结果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大鼠逐渐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P0蛋白在坐骨神经横断面呈不均匀分布,髓鞘较轴索明显;未染毒大鼠坐骨神经横断面P0蛋白呈较高水平表达,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坐骨神经横断面P0蛋白表达水平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染毒0、1、2、3和4周大鼠外周血中P0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3%、26.7%、46.7%、46.7%和84.6%。外周血中P0蛋白抗体的阳性率随染毒时间延长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χ2=11.007,P0.05)。结论正己烷代谢产物2,5-己二酮能够破坏大鼠周围神经髓鞘,降低坐骨神经中P0蛋白的水平,提高外周血中P0蛋白抗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经基因重组构建的具有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1)代谢活性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为体外模型,研究苯并[a]芘[B(a)P]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效应改变.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的CYP1A1和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mEH)的mRNA水平.细胞分0、1、5、10、20 μmol/L B(a)P处理组,应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技术综合评价B(a)P的有害生物效应,其中核分裂指数、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坏死率等指标评价B(a)P的细胞毒性,微核、核质桥和核芽的发生率检测B(a)P的遗传损伤效应.结果 CYP1A1和mEH在16HBE-CYP1A1细胞中有较高表达,mRNA相对含量分别是7.8×10~(-4)和0.030.B(a)P作用后,16HBE-CYP1A1细胞1、5、10、20μmol/L处理组核分裂指数分别为1.92±0.04,1.71±0.01,1.61±0.04,1.41±0.01,低于对照组(2.08±0.03);双核细胞率分别为(76.33±3.51)%、(66.33±0.58)%、(51.67±1.53)%、(39.00±1.00)%,低于对照组的(82.67±6.66)%;细胞坏死率分别为(1.93±0.42)%、(2.20±0.53)%、(8.07±0.90)%、(15.27±2.80)%,高于对照组的(0.47±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99.94、303.33、240.87,P值均<0.01).而凋亡细胞随着B(a)P作用剂量的增加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为(1.20±0.53)%、(2.00±0.20)%、(1.47±0.12)%、(1.20±0.00)%、(1.20±0.00)%.遗传损伤效应分析中发现,随B(a)P作用浓度的增加,核质桥发生率随之增加,分别为(4.67±2.89)‰、(7.33±1.53)‰、(10.67±2.08)‰、(11.00±1.00)‰;核芽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分别为(2.33±0.58)‰、(4.00±1.00)‰、(5.00±1.00)‰、(7.67±1.16)‰,均有剂量-效应关系(F值分别为50.23、121.09,P值均<0.01).在B(a)P低于10 μmol/L组中,微核率也随B(a)P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分别为(8.33±3.21)‰、(14.67±1.15)‰,但在20 μmol/L组,微核率为(16.67±2.88)‰,低于10 μmol/L处理组[(17.67±2.08)‰].在空载质粒细胞16HBEV中,细胞毒性出现较晚,在5、10、20 μmol/L组中,微核、核质桥和核芽的发生率[分别为(6.37±2.08)‰、(9.33±1.52)‰、(9.33±3.21)‰;(4.33±1.53)‰、(6.00±2.65)‰、(5.33±1.53)‰;(2.33±0.58)‰、(3.33±1.16)‰、(3.67±1.16)‰]没有明显的组间改变.结论 B(a)P代谢活化后可导致遗传损伤效应增加,这可能与细胞的核分裂指数降低、细胞坏死率增加或细胞凋亡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气-液界面(air-liquid interface,ALI)染毒技术,探讨摩托车尾气(motorcycle exhaust,ME)对呼吸道不同细胞的细胞器损伤和相对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用20L Tedlar气袋收集洁净空气和ME.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洁净空气组和ME组.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洁净空气组为连...  相似文献   
18.
谷胱甘肽转移酶T1基因型与苯中毒遗传易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T1(GSTT1)基因多态与苯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方法对 3 5例苯中毒病例、44例苯作业工人及 2 6例正常对照组的GSTT1的基因型进行了检测。结果 苯中毒患者组GSTT1缺失基因型频率为 60 %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46 15 %和苯作业工人组的 40 91% ,但未出现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GSTT1基因多态与苯中毒遗传易感性无关。但由于例数不多 ,这一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取代脲类除草剂利谷隆原药的亚慢性经口毒性作用 ,采用国标GB15 6 70 1995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雌、雄性大鼠高剂量给药组 (4 0mg kgBW ,5 4mg kgBW)出现精神萎糜等神经、精神中毒症状 ,体重增长速度显著性降低 (P <0 0 5 ) ;雌性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 ,雌、雄性大鼠胆红素含量明显增高 (P <0 0 5 ) ;雌性大鼠肝、脾脏器系数 ,雄性大鼠肝、脾、肾、睾丸脏器系数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取代脲类除草剂利谷隆原药影响大鼠体重增长并对大鼠多脏器造成了损害。雌性大鼠亚慢性经口最大无作用剂量为 6 8mg kgBW ;雄性大鼠为 9 3mg kgBW。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体外探讨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给予不同浓度的B(a)P处理,采用定量PCR方法测定细胞全基因组DNA的相对端粒长度,观察细胞全基因组DNA相对端粒长度的变化情况.以4μg/ml博来霉素(Bleomyc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