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1.
婴儿期脓毒症,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早期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减少死亡。我们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53例婴儿期脓毒症患儿进行血清内毒素、CRP检测,探讨二者与脓毒症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复杂外伤性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对28例继发于钝挫伤、穿通伤的复杂外伤性青光眼行联合手术治疗,其中行晶状体摘除、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阀前房植入术10例,保留晶状体、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阀前房植入术3例,无晶状体眼行前部玻璃体切除、人造瞳孔术联合青光眼阀前房植入术4例及睫状体扁平部植入术5例,人工晶状体眼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4例,恶性青光眼行前房成形术,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阀扁平部植入术2例,以上眼其中7例同时行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诊9~40个月,平均18.6个月,手术成功(眼压:6~21mmHg)21只眼(75%)视力提高15只眼(53.5%)。并发症:早期低眼压18例,脉络膜脱离12例,眼压失控7例,玻璃体出血4例,引流管内口阻塞5例,驱逐性出血1例,视网膜脱离1例。结论:联合手术是治疗复杂外伤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总结45例45眼复杂多样的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病例,对于采用不同的方法所取得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角膜穿通伤均在显微镜下予以清创缝合,并采用前房穿刺、注入粘弹剂等辅助措施。一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18例;外伤缝合后经抗炎治疗,稳定3个月后,再行二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27例。结果:45例匀获得良好的疗效。外伤缝合均使创口达到水密状态、维持正常的前房深度及眼压。并成功地进行了白内障手术、植入人工晶体于后房,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1以下3例,0.1-0.3为19例,0.3-0.5为17例,0.5-0.8为5例,1.0为1例。结论:角膜穿通伤的缝合是本病治疗的基础;而外伤性白内障的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对病人术后视力的恢复程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4.
陶源 《大家健康》2006,(8):67-67
你可能曾幻想过像电视中的巨富一样,在豪华房车上奢侈的过生活,又或者“低调”一点,带着全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森林或者大海,一起吹海风,一起嬉耍,临水面居,临木而栖,自由的过着游荡和流动的生活,不在乎钟点,不在意地点。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婴儿肝炎综合征(HIS)及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并对有HCMV毒感染的婴儿、HIS及肝功能异常的患儿进行随访,判断其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HIS)患儿为肝炎组,并选取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婴儿10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婴儿晨尿行HCMV DNA检测,采集静脉血行人巨细胞病毒Ig M的检测。同时选择医院同期收治的HCMV患儿132例为HCMV组,对HCMV组和对照组婴儿行肝功能5项指标检测。结果肝炎组患儿HCMV DNA阳性60例,检出率为60%,HCMV Ig M阳性39例,检出率为39%,PCR法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法,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种方法阳性均为1例,检出率为1%,显著低于肝炎组患儿;HCMV组和对照组进行肝功能5项指标检测,HCMV组5项指标均值显著高于正常值参考范围,对照组5项指标均值均在正常值参考范围内,两组肝功能5项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HCMV引起的肝炎综合征及肝功能异常患儿随访1~2年,发现其远期预后均良好。结论 HCMV感染是婴儿HIS重要的病原体,其与婴儿肝功能损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结肠气囊肿病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116例结肠气囊肿病患者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变大小、部位、内镜表现等,总结肠道气囊肿病临床和内镜特点。结果 116例患者中男54例、女62例;年龄(59.11±13.13)岁(17~91)岁;单发病变50例(43.10%),多发66例(56.90%)。病变检出率0.40‰(1/2 524)~2.03‰(8/3 945)。临床表现无症状体检者占24.14%(28/116),其次为腹痛(18.97%,22/116)、肿瘤标记物升高(17.24%,20/116)。共发现病变168处,结肠镜下表现为黏膜下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半球形或球形囊性隆起,质软,部分黏膜表面充血糜烂。116例患者中66例明确记录气囊肿大小,病变直径(1.61±0.87)cm(0.3~5.0 cm),其中1.0~<2.0 cm占45.45%(30/66)。病变部位单发者好发于升结肠(38.00%,19/50)和横结肠(28.00%,14/50),多发者好发于升结肠(28.81%,34/118)、乙状结肠(22.03%,26/118)和降结肠(17.80%,21/118)。结论 结肠气囊肿病临床相对少见,结肠镜检查是诊段的有效手段;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老年患者居多,好发于升结肠。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婴幼儿秋季腹泻患儿78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治疗组应用双歧三联活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对照组单用蒙脱石散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大便好转时间、止泻时间、退热时间治疗后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双歧三联活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8.
陶源  王立颖  张娇  叶萍  徐俊林 《医学信息》2019,(20):156-158
目的 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调治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108例,均给予中药穴位贴敷进行调治,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108例患者中临床控制3例,显效67例,好转3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37%(103/108)。治疗后主要症状中胃痛、胃胀、胃部喜暖喜按、大便稀溏、乏力症状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0.87±1.32)分vs(4.06±1.76)分]、[(1.30±1.43)分vs(3.61±2.11)分]、[(1.02±1.24)分vs(3.83±1.62)分]、[(0.72±1.11)分vs(2.83±1.96)分]、[(1.15±1.20)分vs(3.59±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症状中饮食减少、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症状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可以减轻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调节脾胃功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暖胃健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9.
陶源  徐俊林  陈超 《医学信息》2019,(9):161-162,167
目的 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胃脘痛方所常用中药,以提高中医药治疗胃痛临床疗效的稳定性。方法 在文献调查、按类统计的基础上,利用频次分析方法筛选,总结中医药防治胃脘痛用药的规律。结果 502首胃脘痛方中,散剂150方,共涉及207味中药,频次≥10的药味共24味;汤剂129首方中,共涉及172味中药,其中频次≥10的药物共32味;丸剂202首方中,共涉及278味中药,其中频次≥20的药物共31味。结论 散剂、汤剂、丸剂3种剂型中,理气药、温里药、化湿药、补脾药、活血化瘀药等为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常用中药。  相似文献   
50.
目的采用针对性的量表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评价初次与再次鼻-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患者术后各个测定时点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ino nasal outcome test 20,SNOT 20)等症状及QOL量表,及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评分法(Lund Kennedy 评分法)对30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再次手术(revision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RESS)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进行随访,与40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初次手术(primary ESS,PESS)患者术后的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1年后VAS总体症状评分,SNOT 20量表的20个条目总分与5大条目的总分等指标均明显好转(P<0.05),术后鼻内镜评分亦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的SNOT 20量表条目总分指标横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影响患者最大的五个问题分别是:需要擤鼻涕、鼻涕倒流、流脓鼻涕、头昏、夜间睡眠质量不好。术后相应问题均有改善,但是相比较初发组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再次手术组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组术后“忧虑”条目的情况有明显差异。结论不论对于初次还是再次手术患者来说,鼻内镜手术是一个可重复进行、能显著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方式。经过手术后,需要擤鼻涕、鼻涕倒流、流脓鼻涕的症状有待进一步解决,对于复发再次手术组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出现的对于鼻内镜手术患者“忧虑”的情况,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病情解释和心理疏导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