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综合比较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合成和天然制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条件的6篇研究文献,应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结果与合成制剂相比较,天然制剂治疗新生儿RDS后72h内氧浓度(FiO2)和平均气道压力(MAP)低,而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氧分压的比率(a/A)高;两种PS制剂在降低患儿围产期死亡率以及治疗后脓毒败血症、肺出血、脑室内出血和动脉导管未闭发生危险性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合成制剂治疗者气胸发生率高P<0.05)。结论天然PS治疗新生儿RDS的疗效好于合成制剂;除气胸发生率高外,合成制剂在安全性上与人工制剂相似。  相似文献   
52.
新生儿细菌L型败血症的血小板参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昕  吕英 《临床儿科杂志》1998,16(4):266-267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细菌的胞壁不完整或完全丧失而形成细菌L型。它仍有一定的毒力,可致细菌L型败血症(SBL)。新生儿SBL发生率高,但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确诊需靠血细菌高渗培养的阳性结果。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数(Platelet count,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高氧性肺损伤新生未成熟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Ⅰ、Ⅲ型胶原的沉积情况,并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防治高氧性肺损伤后肺纤维化提供一条新的有效途径。方法将200只孕21d(足月为22~23d)剖宫产出生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空气组(Ⅰ组)、高氧组(Ⅱ组)、高氧 生理盐水(NS)组(Ⅲ组)、高氧 小剂量NAC组(Ⅳ组)、高氧 大剂量NAC组(Ⅴ组)共5个组,每组40只。每组又随机分为3d、7d、14d和21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Ⅰ组在空气中饲养;Ⅱ、Ⅲ、Ⅳ、Ⅴ组置于同一室的高浓度氧(>95%)箱中饲养;Ⅳ、Ⅴ组大鼠以灌胃方式给予NAC(大剂量组每天给予6·25×10-5gNAC/g体重,小剂量组是大剂量的1/4);Ⅲ组给予相同容量的NS。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应用图像分析方法检测肺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并比较各组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差别。结果3、7d时各组大鼠肺组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PU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4、21d时Ⅱ组较Ⅰ组明显增高(P均<0·01),Ⅴ组则较Ⅱ组明显降低(P分别为0·015、0·001)。3d时各组大鼠肺组织Ⅲ型胶原免疫组化PU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21dⅡ组较Ⅰ组显著增加(P均<0·01),Ⅴ组则显著低于Ⅱ组(P均<0·01)。对各时间点Ⅳ组与Ⅱ组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量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性肺损伤新生未成熟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Ⅰ、Ⅲ型胶原沉积增加,NAC对高氧性肺损伤后肺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4.
广州市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现况及认知态度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广州市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调查医护人员对艾滋病(AIDS)相关问题的态度及需求.方法 利用自制的调查表,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14家医院658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最近1个月,45.1%的调查对象有被医疗锐器刺伤或损伤过;最近1周,调查对象完整皮肤、受损皮肤或粘膜接触到可疑污染体液的比例分别为40.9%,15.3%和11.1%;还有7.6%的人被污染的利器刺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相对较高,工龄短、自我防护意识不佳的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增高.近70%的医护人员担忧自己因艾滋病职业暴露而发生感染,20%~30%的医护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有抗拒态度.调查对象希望政府和单位开展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及增加对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的保障与补偿.结论 广州市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不容忽视,尤其是护理人员、工龄短和自我防护意识差者.相当比例的医护人员惧怕感染HIV,并持抗拒态度.需要尽快建立对艾滋病防治人员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5.
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IgG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以0.4U/ml为临界值的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性抗体IgG的检测方法。方法:用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局(FDA)认证的标准品标定临界值标准,以常规间接酶联免疫测定方法(ELISA)进行检测,对检测方法的各个环节进行比较研究,确定检测方法的最佳工艺流程;对179份育龄妇女血清进行检测,并经过FDA认证的ELISA方法为金标准与之进行比较。结果: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160/160)、94.7%(18/19)、99.4%(178/179);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6.3%~10.5%,9.3%~14.8%,基本符合ELISA方法的标准(10%~1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CMV—IgG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重复性好,可用于育龄妇女CMV—IgG水平的检测。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inine,L-Arg)防治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疗效,并阐明其治疗机理。方法被动吸烟法建立IUGR孕鼠模型,20只IUGR孕鼠随机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另选10只孕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在IUGR孕鼠妊娠的第7~20天给予干预组L-精氨酸。第21天处死孕鼠,测定胎仔体重,鼻-臀长和重量系数,分别测定妊娠末期孕鼠血中NO、ET-1含量和尿液中8-epi-PGF2α的含量。结果干预组胎仔的体重明显增加(P<0.01),孕鼠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浆ET-1明显降低(P<0.01),NO/ET-1明显升高(P<0.01),尿液中8-epi-PGF2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L-Arg能调节IUGR孕鼠体内NO/ET-1失衡,改善胎盘-子宫-胎儿的血供,减轻其体内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对IUGR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57.
目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经处于快速增长期。而医务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甚至普通医疗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体液或被污染的针具刺破皮肤,具有被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可能性。作为艾滋病高发的广州市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水平如何,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哪些是今后培训的重点人群,都是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8.
中国围产儿出生缺陷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国内17篇关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累计病例3 099例,对照4 742例.根据齐性检验结果采用计算各危险因素合并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模型.结果 出生缺陷发生的OR值及95%CI分别为:出生缺陷家族史5.90、2.39-14.55,孕早期患病5.52、2.98-10.21,孕早期用药4.43、3.15-6.22,孕早期接触有害物质4.50、3.23-6.27,自然流产史4.05、1.86-8.82,孕期营养不良3.11、2.93-3.30,孕期接触农药6.48、3.17-13.28,不良事件刺激1.92、1.42-2.60,父亲接触噪声6.13、1.96-19.17.结论 出生缺陷家族史,孕早期患病、用药、接触有害物质,自然流产史,孕期营养不良,接触农药,不良事件刺激及父亲接触噪声是中国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9.
人奶、牛奶和新生儿配方奶中表皮生长因子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新生儿用奶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以及母乳EGF含量与新生儿成熟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57份人初乳、4种新鲜牛奶和8种基于牛奶的新生儿配方奶的EGF含量。结果:早产儿乳中EGF含量最高,其次是足月儿乳,母乳EGF含量与新生儿胎龄和出生体重呈负相关;新鲜牛奶的EGF水平(16.6±3.8) nmol/L与足月儿乳相当;非水解蛋白质配方奶中EGF含量较低,水解蛋白质配方奶的EGF浓度在可测范围之下。结论:早产儿乳中EGF的高含量可能代表着一种与早产儿加速生长发育相适应的代偿机制。配方奶中的EGF不足甚至缺乏,不宜应用于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或胃肠道受损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视网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1 d出生的60只未成熟SD大鼠随机分为空气组和高氧组(每组30只)。空气组在空气中饲养;高氧组置于高浓度氧(95%)中饲养。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在空气组,未成熟新生大鼠生后第3天、7天和14天血浆8-iso-PGF2α分别为19.09±5.57,18.24±5.91,17.00±5.58 pg/mL,差异无显著性(F=1.024,P=0.3634);在高氧组,未成熟新生大鼠生后第3天、7天和14天血浆8-iso-PGF2α含量分别为28.33±5.59,51.20±15.01和84.54±14.85 pg/mL,差异具有显著性(F=150.7, P<0.01),并明显高于同一时间点空气组水平(t=2.863,P<0.05;t=5.073,P<0.01;t=11.006,P<0.01)。空气组未成熟大鼠的视网膜超微结构正常;高氧组未成熟新生大鼠在生后第3天视网膜超微结构即发生变化,表现为膜盘结构疏松、扭曲、断裂及线粒体显著肿胀等。结论:氧化应激可导致未成熟视网膜脂质过氧化损伤,血浆8-iso-PGF2α水平升高与视网膜损伤程度相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2):174-1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