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62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铆钉法制备了Al/Cu/Mg三元扩散偶,在真空炉进行扩散反应,利用SEM背散射电子像和微区电子探针分析,研究了扩散反应层的特征。在450℃下,Al/Cu/Mg三元扩散偶的三元交界处生成了五个三元化合物:Al6CuMg4,Al7Cu3Mg6,Al2CuMg,Al5Cu6Mg2和Cu5Al3。  相似文献   
52.
高校扩招给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带来了困难和问题,师资紧缺、师生比失衡是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分散教学模式是解决毕业设计师生比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散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包括:成立小组、联系企业单位、确定学生单位、聘请指导教师并选择设计题目、过程指导和监控以及考核六个教学环节。分散毕业设计模式存在优势,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53.
探明滑坡的构造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治理方案。结合工程实例,利用面波勘探和高密度电法的手段对某滑坡体进行勘查,较全面地确定了滑坡位置、深度及底界面形态等情况,同时还获得速度、电阻率等参数,从而对滑坡的稳定性计算及治理方案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54.
江勇  宋玉强 《材料工程》2006,(Z1):429-432
简要总结了曲率与扩散驱动力的关系:化学势差与曲率成正比线性关系,这一关系中存在临界曲率,目前尚没有计算该临界曲率的方法和理论.分别讨论界面曲率在固相界面和固液界面上对界面扩散传质的影响,以及曲率在固态扩散连接和合金凝固等过程当中各与界面相关的理论中的应用.列举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实例,分析这些实例中的实用性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5.
采用镶嵌式扩散偶,在不同退火处理条件下,对Al/Co扩散溶解层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观察和分析了扩散溶解层的形态和形成规律,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进行600℃保温75h退火处理后,在Al/Co界面处形成了结构为Al/Co2Al9/Co4Al13/Co2Al5/CoAl/Co,并与Al-Co二元合金相图上相的位置顺序一致、厚度约170μm的扩散溶解层。CoAl相层首先在Co基体上形成,然后其余三个相层都在CoAl相层上形成;Co4Al13相层和Co2Al5相层几乎同时呈"柱状"方式分别纵向向Co块和Al丝相向生长,生长到一定的厚度,再从根部转向横向生长,最终层2和层3交错在一起;最后Co2Al9相层在Al/Co4Al13界面处形成。Al-Co扩散溶解层的形成是Al和Co固相扩散、溶解与结晶的结果,由于扩散浓度和固溶度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扩散溶解层析出的序列性。  相似文献   
56.
采用“铆钉法”制备了界面为曲面的Ti-Cu扩散偶。用光学显微镜和彩色金相技术,研究了真空保温过程中界面的迁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界面迁移受原子扩散控制;温度、保温时间是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7.
采用镶嵌式扩散偶,在不同退火处理条件下,对Ti/Cu扩散溶解层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背散射电子像和二次电子像观察和分析扩散溶解层的形态和结构,从扩散、溶解与结晶角度研究扩散溶解层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扩散温度和时间下,Ti/Cu相界面扩散溶解层的形成是Ti和Cu固相扩散、溶解与结晶的结果;相界面处将几乎同时结晶出不同层数、厚度和结构的扩散溶解层;Cu或Ti原子百分含量相对较低的Cu-Ti化合物优先形成,究竟形成一个还是几个相层,这主要由Cu在Ti中和Ti在Cu中的的浓度分布决定.Ti和Cu在700℃固相扩散时,原子扩散流为Cu扩散进入Ti,Ti很少扩散进入Cu,因此,除了Cu4Ti相层在Cu丝上形成以外,其余5个相层都在Ti基体上形成;Cu2Ti和Cu3Ti2以及Cu4Ti3和CuTi化合物相层几乎同时形核并以"竹笋状"方式相向长大,互相交错重叠,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浮凸;另外,Cu4Ti和CuTi2化合物相层以"平面状"方式长大.  相似文献   
58.
研究了Mg粉和Ni粉固相扩散、溶解形成Mg-Ni金属间化合物和层片状共晶组织的过程。研究发现,Mg粉和Ni粉在成形后,于一定的烧结条件下发生扩散和溶解,形成了Mg_2Ni和MgNi_2金属间化合物;经过360℃烧结、保温50h,Mg粉和Ni粉反应形成了层片状共晶类组织。  相似文献   
59.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能谱技术研究了Co粉和Ni粉固相烧结时形成的烧结体的微观形貌和相结构;并利用原子相图讨论了Co-Ni固溶体的形成机理、计算了该固溶体的电子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混合比例的Co粉和Ni粉压坯在1 000℃×36 h的烧结过程中,Co原子以间隙扩散机制进入Ni粉末颗粒,而Ni原子几乎不能进入Co粉末颗粒,最终全部形成Co-Ni无限间隙固溶体,同时使固溶体晶界处产生大量孔隙,该固溶体的电子密度为3.2709×1029个/m3.  相似文献   
60.
宋玉强 《工具技术》1997,31(9):37-38
影响小型零件精度的热处理缺陷主要为氧化和变形。对于要求耐磨、精度高的刀、量、模具小型零件,为了保证零件质量和使用寿命,采用可控氢气热处理工艺,不但可以克服电阻炉或盐浴炉热处理带来的缺陷,而且零件还可获得较高硬度,外观色泽光亮,表面光洁。一、可控氢气热处理炉格管式钼丝实验炉作为对刀、量、模具小型零件进行可控氢气热处理的炉子,其结构如图所示。1.测温、取样机2.火焰3.前室4.炉体5.保温材料6.白刚玉管7电阻丝8.加热室9.冷却水套10.玻璃三通11.炉架12.油槽二、可控氢气热处理工艺可控氢气热处理炉工艺过程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