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8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开展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患者54例。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联合组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 结果2组术前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反流症状与术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对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身体快速恢复,微创、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索胸神经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保留胸肌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诊断乳腺癌并拟行保留胸肌式乳腺癌根治术的117例患者。根据是否术前行胸神经联合阻滞,分为全麻组和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于术毕24、48 h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上肢感觉异常,腋窝疼痛评分以及镇痛补救药物的用量。术毕48 h,行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 40)评分。比较术前血常规与术后一天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结果 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在24、48 h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镇痛补救药物用量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术毕24 h的上肢感觉异常,腋窝疼痛评分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QoR-40评分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显著高于全麻组(P<0.05)。术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较全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全麻复合胸神经阻滞可提高保留胸肌式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早期康复的质量。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亚甲蓝在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研究。方法将80例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D2B2)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D2B2)消化道重建的方式相同,观察组用亚甲蓝标记Braun吻合处的输入袢空肠(距屈氏韧带10cm处)及输出袢空肠(距屈氏韧带40cm处),胃空肠吻合处的空肠(距屈氏韧带20cm处),对照组无亚甲蓝标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甲蓝在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应用可以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加快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细胞免疫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60例。A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身麻醉,B组在A组基础上复合吸入七氟醚全身麻醉。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CD3+、CD4+及CD8+)、NK细胞(CD3-CD16+CD56+)、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IL-10水平及术中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前(T0)、建立气腹前(T1)、建立气腹后90 min(T2)、术后第1天(T3)及术后第3天(T4)CD3+、CD4+、CD8+、CD3-CD16+CD56+和IL-6、hs-CRP、PCT、IL-10水平比较,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 <0.05)。B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A组(P <0.05)。两组麻醉维持时间、术中恶心呕吐、牵拉反应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可降低全子宫切除术T2DM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保护细胞免疫功能,且不增加术中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下硬膜外盐酸吗啡注射液复合盐酸丁丙诺啡注射液用于胸腔镜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邯郸市中心医院行胸腔镜手术100例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进行ERAS干预。对照组患者硬膜外盐酸吗啡注射液体复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治疗组患者硬膜外盐酸吗啡注射液复合盐酸丁丙诺啡注射液。镇痛至术后72 h。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炎症反应、镇痛泵使用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4、24、48、72 h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术后4、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血清IL-6、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吗啡累积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RAS下硬膜外盐酸吗啡注射液复合盐酸丁丙诺啡注射液对胸腔镜手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能够改善炎症反应,降低镇痛泵按压次数和吗啡累积使用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泵注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手术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F组静脉泵注芬太尼,泵速调整至2~4μg/(kg.h);R组静脉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浓度设定为2~4μg/L。2组均同时复合吸入七氟烷。术中间断应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比较2组麻醉过程中血压、心率、呼吸变化及拔管时间、疼痛评分。结果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苏醒时间R组短于F组。结论术后镇痛可以及早使用舒芬太尼泵注,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47.
正1病历简介王思珍医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病人女性,44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8个月,皮肤黄染5 d"于2014-08-21入院。病人于2013-03-07饮酒后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症状轻度,可忍受,持续不能缓解,伴后背部胀痛不适,无寒战、高热,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入外院治疗。CT检查示:肝右叶血管瘤,胰头饱满,胰管近端扩张。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示:胰管近段囊性  相似文献   
48.
郑刚  王新波  李刚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753-2753
目的 探讨分析CT对脑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将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脑肿瘤患者,其中恶性脑肿瘤患者25例(观察组),良性脑肿瘤患者25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 观察组各项灌注参数均高于对照组,各项灌注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组的BV、PS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BF、MT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对脑灌注成像能够反映脑肿瘤的血液动力学情况,能够有效的鉴别诊断恶性脑肿瘤和良性脑肿瘤.  相似文献   
49.
双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探讨(附10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胆道镜双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选取胆囊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100例,按照自行设计的手术方法性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并观察其术后临床表现.结果 全部100例手术成功,平均住院3.5 d,无手术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双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安全,痛苦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中药坐浴并铜离子电化学术联合外痔切除治疗混合痔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混合痔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铜离子电化学术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后中药坐浴;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治疗法。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疼痛、出血、水肿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便及术后3d换药时的疼痛程度分布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23、8.130, P=0.033、0.017);观察组出血评分分布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41,P=0.038);观察组术后切缘水肿评分分布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576,P=0.001);创面恢复评分分布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63,P=0.029);观察组临床治愈率(78. 13%)高于对照组(46. 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传统手术方法,铜离子电化学术联合外痔切除并中药坐浴治疗混合痔,具有术后疼痛轻、出血少、水肿轻及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