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构建胃食管抗反流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12月龄胃食管反流病的Beagle实验犬模型12只,分别在内镜下构建抗反流动物模型,另选10只正常犬作为对照,比较各组犬食管压力、食管p H和食管病理学检查情况。结果:12只胃食管反流病实验犬构建抗反流动物模型中,10例构建成功,1例构建失败,1例由于吻合口瘘死亡,成功率为83.3%;反流犬食管压力明显低于正常犬和抗反流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57、4.316,P0.05),而抗反流犬与正常犬食管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1,P0.05);反流犬、抗反流犬和正常犬反流5 min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犬的反流次数和反流最长时间均明显高于正常犬和抗反流犬(t=5.094、5.515,P0.05;t=4.028、4.846,P0.05),而抗反流犬和正常犬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61、1.845,P0.05);反流犬和抗反流犬的反流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犬(t=8.416、4.337,P0.05),反流犬的反流率也明显高于抗反流犬(t=5.217,P0.05);正常实验犬食管组织呈现明显的复层鳞状结构,上皮层内有少量炎症细胞存在,其他各层均正常;胃食管反流实验犬食管组织中上皮层存在明显的膨胀和增厚,黏膜层有大量的炎症细胞存在,此外部分肌层还存在断裂等情况;胃食管抗反流实验犬食管组织中上皮层有轻微膨胀或增厚,黏膜层有较多炎症细胞存在,未发现基层断裂现象。结论:采用本研究方法构建的抗反流动物抗反流效果显著,可用于抗反流动物构建的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经胃镜和组织病理学证实的51例胃癌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扫描,获得肿瘤分型、分期、转移等情况,并与手术探查、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照。结果 51例胃癌患者中,PET图像检测出原发性胃癌43例,灵敏度84.32%(43/51);18F-FDG PET/CT图像检测出全部患者,灵敏度100.00%(51/51);PET/CT显像对胃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4.29%(33/35);18F-FDG PET/CT显像对胃癌远处组织或器官转移的灵敏度为86.67%(13/1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性胃癌及局部淋巴结和远处组织器官转移的检出是一种灵敏的方法,对胃癌的术前分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在Mallory-Weiss综合征(MWS)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临床拟诊MWS患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观察记录内镜下病灶的部位、大小、类型、长度、范围、深度及是否有活动性出血、血管残端和血痂形成等情况,并对有活动性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92例患者均找到明确病灶,37例活动性出血患者镜下套扎止血治疗,术中即刻止血率97.3%,无再出血患者,未见近远期并发症。结论急诊内镜是及时诊断MWS的理想方法,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MWS,方法简便、操作容易,即刻止血率高,再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分析蛋白酶体成熟蛋白(proteasome maturation protein,POMP)的表达量,探讨酒精对肝脏蛋白酶体成熟的影响. 方法 利用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分批于6、8、10、12周处死大鼠.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POMP mRNA表达量. 结果 荧光定量PCR显示蛋白酶体成熟蛋白POMP基因表达水平随摄酒增多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结论 酒精摄入可影响蛋白酶体成熟,酒精导致的蛋白酶体成熟机制异常可能在蛋白酶体功能下降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血管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56岁,因右上腹隐痛半年,加重20d入院。患者半年前出现右上腹隐痛,但不伴其他症状。20d前出现明显右上腹隐痛,呼吸时加剧,伴尿黄、纳差、乏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皮肤无瘙痒。外院B超发现右肝内占位性病变。既往有高血压病和肝炎病史20年。体检除右上腹压痛之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肿瘤系列标志均阴性,肝肾功能无异常,乙肝血清学标志均阴性。彩超检查示右肝后叶实性占位病变,考虑为原发性肝癌,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未见癌栓,右肝增大,脾稍大,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小息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消化内镜手术构建食管抗返流屏障治疗犬胃食管返流病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起止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于东华医院消化科应用消化内镜"隧道式"方法剥离食管黏膜并切断食管下段环状肌,制造犬胃食管返流病模型共30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内镜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15只.内镜治疗组应用消化内镜在胃腔内胃食管交界处手术构建抗返流瓣,药物治疗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服药治疗,比较内镜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犬胃食管返流病的治疗效果.结果 内镜治疗组括约肌长度为(2.63±0.43)cm、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为(2.26±0.30)kPa、松弛率为(30.47±6.11)%,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的(1.89±0.42)cm、(1.93±0.38)kPa、(24.75±3.85)%,内镜治疗组的pH<4总时间为(1.03±0.33)h、pH<4监测返流次数(18.46±4.20)次、pH<4返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为(2.47±1.36)次,均低于药物治疗组的(1.59±0.42)h、(25.69±3.20)次、(24.75±3.85)次,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组钡剂返流率为6.67%,钡剂清除率为0,均小于药物治疗组的20%和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消化内镜手术构建食管抗返流屏障治疗犬胃食管返流病疗效显著,可以为临床胃食管返流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道口括约肌功能障碍(SOD)在胆囊切除术后再发胆总管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胆囊切除术后再发胆总管结石患者24例(再发组)、未行胆囊切除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20例(对照组)以及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患者18例(残石组),应用Mano Scan胆道口括约肌测压系统对以上患者分别进行直接胆道测压,测定胆道口括约肌的基础压(SOBP)、收缩频率(SOF)、幅度(SOCA)等。结果三组SOBP、SO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84、14.690,P=0.001、0.001),而SOCA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72,P=0.087)。与对照组和残石组比较,再发组患者的SOBP(t=3.709、2.998,P=0.001、0.004)、SOF(t=4.663、4.167,均P0.01)水平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道口括约肌功能障碍在胆囊切除术后再发结石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286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记录内镜诊断、病变部位、大小及近期出血征象等。病变出血征象采用Forrest分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止血治疗(治疗组)和保守治疗(对照组)。内镜止血治疗方法包括尼龙绳结扎止血、钛夹止血、注射止血、钛夹联合注射止血。结果:内镜治疗组进行内镜治疗的病变均为Forrest Ia~II b级,137例(95.8%)患者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其中8例(5.6%)发生再出血,首次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0.2%(129/143)。对照组首次止血成功117例,占81.8%,其中12例(8.4%)发生再出血,首次内镜治疗成功率为73.4%(105/143)。内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止血治疗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是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Forrest Ia~IIb级的出血病变应该进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收治的SAP患者99例,将其随机分为NOTES组51例和对照组48例。NOTES组患者入院4h内实施NOTES腹腔内镜治疗、腹腔灌洗、腹膜透析及综合治疗。NOTES组患者探查腹腔病变及实施内镜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比较两组SAP患者的胃、肠、肺、肝、肾功能,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入院第4、8、14天腹腔压力、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肌酐、尿素氮值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ES组患者治愈率98.0%,转科率为2%,两组治愈率、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NOTES组患者平均住院日(18.98±7.88)d,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日(56.85±20.5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NOTES腹腔探查及微创治疗为先导的综合疗法,是治疗SAP合并MOD患者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