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语言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1例右利手患者在术中磁共振和基
于血氧水平依赖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功能神经导航辅助下实施语言功能区病变手术,按部位分为A组(左额下回后部
附近病变)和B组(左颞上回后部附近病变),术前及术后2周用西方失语症成套试验对所有患者进行语言评估,获得失语
指数(AQ)。结果AQ术前正常者(AQ≥93.8)33例,AQ术后与AQ术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Q术前低于正常者28例,AQ
术后较术前对比有所提高(P<0.01)。术后2周时,14例(23.0%)出现语言功能下降,仅有2例(3.2%)在6个月随访时仍存
在语言功能障碍。41例获得全切除,20例获得次全切除,AQ变化值(ΔAQ=AQ术后-AQ术前)与病变切除程度无关,A组ΔAQ
高于B组。结论术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经导航技术能够较好显示病变与语言相关皮层及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语言
功能区病变患者术后语言功能的保留。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术中MRI导航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行术中MRI导航联合术中电生理学监测下显微外科手术,同时于术前和术中行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将BOLD-f MRI与DTI图像融合,形成病变、脑功能区和锥体束的三维图像,观察手术前后三者的关系和变化。结果 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畸形团直径2~7 cm、平均(3.41±0.85)cm,病变毗邻感觉功能区6例、运动功能区7例、锥体束10例、语言功能区14例、视觉皮质2例、视辐射9例、基底节2例、脑干3例。49例在保留重要功能前提下全切除畸形团,4例因术中MRI导航确定畸形团与脑功能区关系密切而残留部分畸形团。术后8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双侧视野缺损1例、肌张力降低3例、面瘫1例、失语2例、肌张力降低合并运动性失语1例。术后随访3~60个月,中位时间[19.37(6.00,30.00)]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5分45例(84.91%)、4分3例(5.66%)、3分2例(3.77%)、2分1例(1.89%)、1分2例(3.77%),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因不明。结论采用术中MRI导航联合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可以适当扩大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价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在胶质瘤手术中判断肿瘤残余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0年8月收治的胶质瘤患者131例,其中男69例,女62例,年龄7~79岁,平均39.6岁,均于常规导航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切除满意后行高场强iMRI检查,将术者在显微镜下难以判断但磁共振影像上显示为肿瘤残余的部分切除并单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而iMRI显示无残余肿瘤者术后早期复查高场强MRI,评价iMRI对残余肿瘤的检测能力。结果应用高场强iMRI可获得高质量的术中影像;剔除28例判定有肿瘤残余但因贴近功能区未继续切除的患者,结合术中切除组织病理检查与术后早期MRI复查结果,iMRI诊断残余肿瘤的敏感性为98.0%(49/50),特异性为94.3%(50/53),诊断正确率为96.1%(99/103)。结论 iMRI能获得高质量的术中影像,可作为脑胶质瘤术中判断肿瘤残余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线栓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单侧结扎)和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双侧结扎)3种方法制作局灶性大鼠脑缺血模型的优劣。方法按照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不同,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线栓组(6只)、电凝单侧结扎组(7只)和电凝双侧结扎组(7只)。采用三种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梗死前后的脑血流量的相对值,24h后对模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①线栓组(9.6±0.6)和电凝双侧结扎组(9.8±0.6)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5.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线栓组(132±16)mm3和电凝双侧结扎组(142±20)mm3大鼠的梗死体积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40±11)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电凝双侧结扎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低于电凝单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线栓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高于电凝双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模型。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联合术中磁共振(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RI)导航在颅内病变穿刺活检的应用.方法 使用兼具有1H-MRS功能的1.5 T术中磁共振系统,并配有导航计算机成像系统.26例颅内病变患者,先使用1H-MRS分析病灶组织生化及代谢情况,然后在iMRI导航引导下根据病变不同部位代谢情况对病变相应区域进行穿刺活检.结果 26例患者穿刺成功,25例病变组织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如严重出血、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等.结论 1H-MRS分析能提供病变的代谢信息,并帮助确定最佳活检取材点,iMRI导航能精确定位,并在术中明确取材位置和排除出血等并发症,1H-MRS联合iMRI导航在颅内病变活检是一种精准、有效、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46.
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4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经血管搭桥、血管重建治疗.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远近端血管吻合,动脉瘤孤立加大隐静脉高流量搭桥,颞浅动脉低流量搭桥等方式处理动脉瘤.结果 4例行动脉痛切除远近端血管吻合,16例行大隐静脉高流量血管搭桥术,4例行颞浅动脉低流量血管搭桥.出院时GOS评分5~4分者22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 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是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前循环复杂动脉瘤治疗中,大脑中动脉M2段与颈外动脉吻合是最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47.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60岁以上的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出院时GOS评分将预后分为良好(4~5分)和差(1~3分),分别探讨年龄、姓别、治疗手段(手术和介入)、术前Hunt-Hess分级、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动脉瘤部位、大小、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COS评分预后良好50例,差17例。中位住院时间手术治疗(19d)明显长于介入治疗(1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与预后相关(P〈0.05),而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低(0~2级)的老年动脉瘤效果良好,而高级别(3~4级)死亡率和伤残率仍较高。动脉瘤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本组病例中,手术和介入的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8.
动脉瘤的制作方法较多,但尚无一种模型能够解释人动脉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病理、生化、分子等诸方面的特征,而利用酶诱导动脉瘤模型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应用弹性蛋白水解酶灌注大鼠颈动脉在大鼠体内诱导颈动脉梭形动脉瘤。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重量250~300 g,动物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20只,阴性对照组10只。1·2模型制作方法及喂养:2·5%的水合氯醛麻醉动物成功后,颈前正中切口,暴露并打开颈动脉鞘,以解剖显微镜测微计测量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 mm处直径大小。临时阻断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从颈外动脉插入微导管达…  相似文献   
49.
颅内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本文就颅内巨大动脉瘤的病理、临床表现、影象学、手术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直径大于2.5cm的动脉瘤称为巨大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巨大动脉瘤的形成原因尚不明确。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灶及瘤内血栓在巨大动脉瘤很常见。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高压、局部占位效应等表现起病。颅骨平片、CT扫描、脑血管造影、MRI对巨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很有价值。巨大动脉瘤的治疗较普通动脉瘤危险得多,其手术指征依赖于患者的自然病史。有症状的动脉瘤应积极手术,除非不能耐受。无症状动脉瘤手术与否应根据病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手术的安全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巨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包括直接动脉瘤夹闭或切除、动脉瘤包裹术、单纯动脉瘤孤立术、近远端架桥动脉瘤旷置术、血管内栓塞等,直接动脉瘤手术最为确实但操作复杂、风险较大。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神经血管外科医生担任。  相似文献   
50.
<正>在颅内动脉瘤中,大脑中动脉瘤大约占20%;在破裂动脉瘤中,排在后交通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瘤之后~([1])。大脑中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花费多,远期复发率高于夹闭;一部分大脑中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需要球囊或者支架辅助,操作复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特别是已破裂的大脑中动脉瘤。但是随着材料的进步及介入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部分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