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7篇
政治法律   1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论宪法原则在刑事法制领域的效力——以人权保障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前红 《法商研究》2007,24(1):65-69
宪法原则在刑事法制领域的效力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1)它体现在刑事立法层面。刑事法律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凡是违背宪法原则和宪法规定的具体刑事立法不能发生法律效力。宪法原则为刑事立法确立了边界。(2)它体现在刑事司法层面。刑事司法不能违背宪法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这种价值的贯穿主要取决于司法人员对宪法价值的内心崇奉,以及严格适用体现了宪法原则的普通刑事法律。宪法原则不宜成为刑事裁判的直接依据,刑事判决不能以违宪审查的方式被推翻。  相似文献   
22.
在检察机关、监察机关的参与之下,行政执法外部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充足,但这些主体皆为非正式行政执法监督机关,监督活动缺乏统筹安排,难以形成稳定可靠的监督秩序,因而需要确立正式的外部监督机关,发挥一定的牵引作用。检察机关因法律监督对象的广泛性,具备将监督对象拓展至行政机关的可行性,因其在法律实施中开展合法性监督的专业优势,具备将其机关职能拓展至行政执法监督的适当性,所以比监察机关更适于成为正式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关,这也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对现行国家行政监督体系的补强优化。在权力配置上,检察机关需要配以调查权、合法性评议权和程序性处置权,同时要保持监督权行使的限度,避免脱离行政执法合法性监督的焦点,尊重行政执法的独立自主,并与其他国家机关分工协作、形成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23.
评法权宪法论之法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权宪法理论以利益财产分析为主要内容 ,论证了权力在法学理论中应有的地位 ,对权利、权力与利益、财产的关系提出了全新的假说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形式上进行法权分析 ,实质上做利益财产分析的法学基本范畴架构 ,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但法权理论的研究方法、范畴体系乃至法权概念本身的使用与提出都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24.
秦前红  李元 《法学论坛》2004,19(6):31-35
立法助理制度是随着近代各国立法工作专门化和立法机关职能不断强化而发展起来的、协助立法机关工作的一项制度。从美国立法助理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立法助理制度在现代立法实践中的意义。我国的立法助理制度虽已有初步尝试,但离规范化、法律化和制度化相差甚远。为提高立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我们有必要借鉴美国等国家的有益经验,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立法助理制度。  相似文献   
25.
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召开期间,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专门提出议案,要求就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问题进行专门立法。尽管对该问题尚可进行多层面的学理探讨,但若按照立法法和全国人大有关立法的程序规则之规定,则该问题实质上可以化约为上述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能否正式转化为立法项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我国宪政框架下的性质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性质定位是其合法性论证的深层需求,同时也是排除制度设计困扰的必然要求。在宪政框架下,基于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功能差异,可以将人民监督员制度定位为权利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公民基本权利即批评与建议权的具体实现方式具有宪法依据。在这一定位下,通过可操作的程序设置和国家义务的履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不会减损,它将更注重公民的自愿参与性、民主性、程序性、外部性和有效性,其终极价值目标在于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27.
从比较宪法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无论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都构成了基本权利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在很大程度上牵引着现代宪法对基本权利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的拓展和深入。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是否具有"可司法性"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可司法性"两个方面的论题,其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基于其本身的法律属性是否可以被司法救济,以及这种救济的限度和范围有多大。其二,司法机关是否可以基于其司法职能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侵权做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司法裁判。基于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范畴、属性以及权利义务关联体系的认识,应当承认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具有可司法性。  相似文献   
28.
<正>据媒体报道,深圳大学拟吁请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深圳大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深圳大学有关专家已经完成专家试拟稿工作。如果该项立法建议能够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所接受并最终表决通过,将成为内地第一部专项高校地方立法。按照专家起草小组的设计,条例的主要宗旨在于争取更大办学自主权。关键性的制度有,拟将深  相似文献   
29.
在引发我国司法体制和法院系统运行极大变动的司法改革之中,最高法院院长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而在历次司法改革之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鲜少对我国最高法院领导下的司法改革进行立法与监督。这使得最高法院院长在司法改革中的权力急遽扩张。故而,规制最高法院院长的权力行使,捋顺其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关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30.
秦前红 《检察风云》2013,(16):30-31
新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权益保障法)已于7月1日正式实施。老年权益保障不仅关涉中国老年人这个庞大的群体,而且触及整个社会敏感的神经,因此该部法律甫一出台就不断有人就其中相关条款的实施表示极大关切。其中,又以该法第17条之规定最为引人注目。老年权益保障法第17条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