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5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机器人手术方式在胰体尾切除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适应证以及与腹腔镜相比优劣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9月到2012年4月完成的微创胰体尾切除术5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手术组(RDP组,n=21)与腹腔镜手术(LDP组,n=30),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等)与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保脾率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DP组中转开腹l例,中转率4.76%(1/21).与LDP组相比,RDP组良性肿瘤保脾率较高(61.5%比25.0%,x2=4.786,P=0.039),淋巴结清扫程度也较LDP组彻底(4.14±2.73枚比1.33±1.21枚,t=2.203,P=0.041).结论 胰体尾肿瘤采用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及标准胰体尾癌根治术,机器人手术系统是有其优势的.  相似文献   
12.
正肝门胆管癌是胆管细胞恶性肿瘤的常见类型,而手术根治是其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机会。但由于肝门区重要结构多、解剖复杂且肿瘤侵袭性强都给肿块的切除以及胆道重建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本文旨在按照肝门胆管癌手术中的关键步骤及结合国内外同行的经验来探讨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技巧。1解剖概要肝门胆管癌主要集中于肝门部即左右肝管交汇处至胆总管这一部,临床上其分型有多种,目前多采用Bismuth分型。肝门处三大管道位置一般是左右  相似文献   
13.
GADD45β基因表达诱导对不同p53状态的肝癌细胞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合成GADD45β基因全序列表达质粒后,研究GADD45β基因表达诱导对呈不同p53状态的肝癌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获得GADD45β基因全序列,插入pDrive穿梭克隆载体和pIRES2-EGFP荧光表达载体后大量扩增获得DNA,结合p53全基因表达质粒pp53-EGFP转染HepG2、Hep3B细胞后,以[^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法(^3H—Tdr)和细胞克隆形成法分析DNA合成变化及细胞生长能力;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TGF-β1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合成GADD45β基因全序列和表达质粒,通过流式细胞仪收集转染阳性的荧光表达细胞能显著提高转染效率;转染GADD45β后.具有野生型p53基因的HepG2细胞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和DNA合成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凋亡明显增加,TGF-β1的表达亦明显受抑。与之相反,缺失p53基因的Hep3B需要同时共转染p53基因后,方出现抑制效应。结论:GADD45β基因能够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其功能需要完整p53基因的辅助和(或)调控。GADD45表达和(或)功能异常,导致p53介导的DNA损伤修复途径异常或阻断,是肝脏细胞恶性转化及形成肿瘤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sA)及他克莫司(FK506)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CsA及FK506对QGY鄄7701、QGY鄄7703、SMMC鄄7721和BEL鄄7402等4株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还应用Hoechst33258荧光染料涂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药组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随着作用时间延长,10μM的CsA对4株肝癌细胞均呈现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P<0.01),而0.5μM的FK506与对照组相比,其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荧光显微镜下CsA用药组肝癌细胞呈现凋亡改变;而FK506用药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免疫抑制剂CsA非但未促进体外肝癌细胞生长,相反呈明显的抑制效应。FK506尽管未呈现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也未显示有生长促进作用。CsA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肝脏手术中控制肝脏出血量的关键在于切肝前血流的控制、物理器械的使用及止血药物的应用。切肝前血流的控制可归纳为入肝血流控制法和全肝血流控制法两大类。物理器械的使用包括专门用于断肝的器械,如超声外科吸引器(CUSA)、水刀、聚焦超声止血器等,同时尚有用于肝断面出血的止血器械,如微波固化器、高频电刀或氩气刀、激光刀等。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止血药物主要有明胶海绵、凝血酶、纤维蛋白黏胶、微丝纤维胶原止血剂等。  相似文献   
16.
脾切除术后脾床放置引流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切除术后脾窝放置引流是预防左膈下感染的有效措施 ,但引流是否需常规放置 ,近年来有不少争议。为此 ,我们对 5 0例脾切除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结果如下。一、临床资料从 1991年 7月至 1997年 6月 ,对 5 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施行了脾切除和 /或脾肾静脉吻合术。将 5 0例随机分成引流组和非引流组 (表 1)。引流组脾窝常规放置单腔多孔管 ,多孔管内径约 1cm ,从左腋前线肋缘下戳孔引出 ,接负压吸引并记录引流量 ,术后 48h拔除。非引流组术后 12h内取半卧位 ,12h后随意体位。术后 5~ 7d二组均行B型超声 ,探查有无左膈下积液 ,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6岁.因反复中上腹隐痛半年于2008年6月5日入院.入院前半年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中上腹隐痛,无恶心、呕吐,无食欲变化、排便习惯改变,无发热,无肩背部放射痛,故未予重视.自觉疼痛及胸闷症状加重,外院行B超检查发现脾肾隐窝低回声,大小约5.5 cm×5.0 em;MRI检查:畸胎瘤可能.来我院就诊时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CT检查发现左侧肾上腺区有一类圆形囊性占位病灶,直径约5.5 cm,为水样密度,囊壁薄,增强后轻度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病灶略向下推移脾动、静脉,考虑囊肿(图1).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相似文献   
18.
上消化道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严重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991年12月~1997年8月我科对30例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男27例,女3例,年龄22~67岁,平均48岁。肝炎后肝硬化21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原因不明3例。均伴有脾肿大。上消化道出血l~4次。X线钡餐检查提示: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26例。18例胃镜检查报告同造影。13例出现腹水,其中11例经过对症治疗后吸收,2例减少。ChildA级12例,B级15例,C级3例。l.2辅助检查27例术前B超检查,提示门静脉…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逐渐减少,而许多围手术期因素成为影响肝移植成败的关键。许多研究证明,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营养状态与术后转归密切相关,因此移植前后对病人进行合理的营养治疗,可改善移植病人的转归。但由于肝脏是机体代谢的中心器官,几乎所有营养物质都需在肝脏代谢,而肝移植病人术前肝脏功能损害严重,术后早期移植肝的功能还未完全恢复。因此,肝移植病人的营养支持是较为复杂的问题。肝移植术前营养代谢特点临床上需作肝移植的病人多有中、重度营养不良,这些因肝硬化而行肝移植的病人中,约30%为蛋白质鄄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全世界肝脏移植的瓶颈问题——供肝匮乏,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的肝移植方式——部分肝移植,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主要有以下发现和创新点:①确立了对移植物的选择标准和右半肝移植物静脉回流的重建方式;②比较了带或不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物的活体肝移植的术后结果,确定了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物的安全性和必要性;③首次在国内开展劈离式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并保持国内单中心最大病例数;④首次在国内开展不同血型两供一受活体肝移植并获成功,该手术方式为受体提供了更大重量的肝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供体的安全;⑤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中国肝移植人群免疫抑制剂霉酚酸药代动力学变化规律,首次建立了霉酚酸完全暴露的简化计算公式,并首次比较了活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霉酚酸药代动力学的差异。该研究成果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