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5篇
医药卫生   9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观察>65岁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将585例年龄> 65岁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根据肌酐清除率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组(355例)和对照组(230例),前者又分药物脱支架组和普通金属支架组,记录各例患者住院期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情况及随访期所有原因死亡、中风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金属支架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肾功能不全组患者年龄增大,体重减轻,女性、吸烟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较多。平均随访17个月,慢性肾功能不全组较对照组所有原因病死率(8.17%和3.48%,P<0.05)和心源性病死率(6.48%和2.17%, P<0.05)显著增高,但主要心脏不良事件(13.80%和10.86%,P>0.05)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5.63%和6.08%,P>0.05)无显著差异。慢性肾功能不全组中,药物洗脱支架组(224例)较普通金属支架组(131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8.92%和19.84%,P<0.05)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3.12%和9.92%,P<0.05)显著减少,但心源性死亡(4.91%和8.39%,P>0.05)和所有原因死亡(6.25%和11.45%,P>0.05)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PCI术后死亡率增加;与普通金属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对心源性死亡和所有原因死亡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2.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冠心病发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14例具有至少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0例)和对照组(44例),测定所有病例的双侧CIMT、颈总动脉内径和颈总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两组间各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无显著差异。超声结果显示,冠心病组CIMT、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增高(P&lt;0.01),颈总动脉内径略增大,但差异不显著。CIMT≥0.8mm和检出粥样斑块为预测冠心病发病的独立指标(P&lt;0.01)。C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控制了多项影响因素后,相关性仍显著。结论:CIMT增厚、粥样斑块检出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前瞻性评价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 人选连续101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稳定性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支架术患者,分为普伐他汀组(228例)、氟伐他汀组(179例)、阿托伐他汀组(481例)和对照组(127例).比较各组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不同浓度(2、5、10、20 μmo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1 min(ADP-1)、5 min(ADP-5)和最大血小板聚集力(ADP-M)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4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除年龄、高血压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率外)和冠状动脉病变和(或)支架术情况相似,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普伐他汀组0.9%、氟伐他汀组1.1%、阿托伐他汀组1.0%、对照组0.8%,P>0.05)和ADP-1、ADP-5、ADP-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0.21,P=0.001)、氯吡格雷总量(B=7.30,P=0.002)及低分子肝素的使用(OR=6.71,P=0.01)是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独立决定因素.结论 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无明显影响,而年龄、氯吡格雷总量及低分子肝素使用是决定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灶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处理上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及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性质,应用钩刀、IT刀、氩气刀及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1)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者氩气刀标记病灶;(2)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及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抬高病变;(3)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一圈;(4)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术后应用抑酸、黏膜保护剂治疗,术后第1、2、6个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与复发.结果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共153例患者进入观察研究.黏膜病变85例(溃疡型病灶2例,隆起型病灶48例,糜烂型病灶35例),病灶直径0.4~5.0 cm,平均2.0 cm;手术时间15~210 min.平均55min.所有病例均切除病灶,其中1例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7例穿孔均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溃疡创面均愈合,其中4例复发,3例再次ESD完整切除病灶,1例手术切除.黏膜下肿瘤68例,52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余病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病灶直径0.4~4.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10~182 min,平均41 min;68例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改行尼龙绳结扎治疗.1 1例穿孔均保守治疗,1例术后出血未控制行手术治疗.结论 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剥离,剥离的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为上消化道黏膜层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以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5.
对冠脉内血栓性病变进行介入治疗常意味着急性血栓性闭塞、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高发生率。冠脉内血栓的治疗仍是目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就当前冠脉内血栓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6.
为评价溶栓失败急性心肌梗塞(AMI)行补救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疗效及安全性,对35例AMI患者溶栓后9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梗塞相关动脉开通情况,16例成功者(甲组)中12例7~21d后行延迟PTCA治疗;19例失败者(乙组)中13例(乙1组)即刻行补救性PTCA,其余6例(乙2组)溶栓失败而未行PTCA者给一般药物治疗。结果表明,甲级中12例行延迟PTCA,成功11例(91.6%),正例于PTCA中出现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并致小灶下壁心肌梗塞;乙1组13例行补救PTCA,全部成功(100%)。甲组住院期总心脏事件发生率(19%)与乙1组(23%)相似,且出院前心功能无显著差异。而乙2组6例中住院期死亡率(33%)及总心脏事件发生率(50%)增高。提示AMI溶栓失败患者补救PTCA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减少住院期心脏事件并促进左心室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17.
硝酸酯类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酸酯类药作为NO供体,通过胞内cGMP水平提高、Ca^2 浓度下降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种作用受血管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而与血流动力学耐受无关。阐明此类药物的抗血小板作用机理及其在抗心绞痛效应中所处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8.
糖基化白蛋白(GA)是血清白蛋白与醛糖经Amodori反应形成的一种早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AGE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中具重要作用,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对G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机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冠心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行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2例行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接受冠脉旁路移植术冠心病患者,记录各例临床、冠脉、肾动脉造影情况,随访分析各例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前后肾功能及冠脉旁路移植术情况,并测定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血清肌酐水平.结果:22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肾动脉支架(25枚),旁路移植术后72小时血清肌酐较基础测值明显下降[(153±22)μmol/L比(163±31)μmol/L,P<0.05].各例平均移植旁路血管(3.12±0.77)支,术后1例发生脑梗塞.平均随访(15±8)个月,各例血清肌酐水平进一步下降,2例复发胸痛,其中1例接受冠脉支架术,无严重心脏事件生存率95.5%.结论: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有助于改善患者肾功能,增加冠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0.
胡健  殷仕宝  叶阿奇 《求医问药》2014,(18):202-203
目的探讨用术前雾化吸入沐舒坦法预防胸外科疾病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10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80例胸外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90例患者。在这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我院使用抗生素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预防性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预防性治疗(所用药物和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加用沐舒坦进行预防性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效果和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的几率为7.8%,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的几率为20%。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术前雾化吸入沐舒坦法预防胸外科疾病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地降低胸外科疾病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几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