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8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51.
在国内显微外科技术培训对于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外科来说尚属于新生事物,文章在该医院的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时对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调查了受训学员的年龄分布情况,学位和身份情况、对其学习显微外科技术的迫切性进行了评分并对课程前后模拟吻合技术耗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外科培训中,显微外科技术培训进入规范化培训的需求很迫切,尤其是年轻医生对它的需求强烈,本课程的院内继续教育模式设计合理。综合医院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工作可以逐步开展,以适应现代医学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52.
目的针对孕妇群体进行中国人群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分子筛查,为耳聋患儿产前诊断提供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基础,为降低耳聋患儿出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正常产检的孕妇,抽取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基因芯片针对中国人群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以及线粒体12S r RNA进行分子筛查。对携带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的孕妇的新生幼儿,出生后采用耳声发射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进行听力筛查,同时对其丈夫进行耳聋易感基因的分子检测,探讨孕妇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与新生幼儿耳聋的相关性。结果 2 067例受检孕妇中共有110例(5.320%)检测到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基因(67例)、GJB3基因(6例)、SLC26A4基因(33例)和线粒体12S r RNA基因(4例)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3.240%、0.290%、1.600%和0.190%;其中GJB2基因235 del C、GJB2基因299 del AT双突变1例;GJB2基因299 del AT、GJB3基因538 C>T双突变1例;GJB2基因235 del C、SLC26A4基因IVS7-2 A>G双突变1例。接受后续针对性听力筛查的新生幼儿共108例,其中左耳未通过3例,右耳未通过3例,双耳未通过4例。结论利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孕妇群体中具有较高携带率的常见耳聋基因突变进行分子检测、分析,能够方便、快捷、高效的进行耳聋的产前诊断,为降低聋儿出生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Fas与PKCδ在游离脂肪酸( FFA)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凋亡中的作用。方法:①取对数生长期HUVEC,分为空白组,对照组,50、75、100μmol/L FFA组及相应FFA+PKCδsiRNA转染组,采用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PKCδ蛋白的表达。②将HUVEC分为空白组,对照组,FFA组(100μmol/L FFA处理)和FFA+PKCδsiRNA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③取100μmol/L FFA干预后的HUVEC分别转染无关序列siRNA和Fas siRNA,以未转染细胞作空白对照,Western blot法检测p-PKCδ和Fas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各组细胞增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63,P<0.001),FFA可抑制细胞增殖(P<0.05),而PKCδ siRNA能减弱FFA对细胞增殖的抑制(P<0.05)。各组细胞p-PKCδ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072,P<0.001),FFA能提高p-PKCδ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而PKCδ siRNA可抑制FFA引起p-PKCδ蛋白的表达(P<0.05)。②各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973,P<0.001),FFA可增加细胞凋亡(P<0.05),而PKCδ siR-NA能降低FFA所致的凋亡(P<0.05)。③各组细胞Fas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162,P<0.001),Fas siRNA可减低HUVECFas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FFA诱导的HUVEC凋亡可能由PKCδ涉及的Fas通路介导。  相似文献   
54.
杨锴 《健康世界》2010,(10):38-39
眼睛是面部五官中表情最丰富的器官.一个眼神往往会在交往中达到传递感情、交流信息的作用。每一个爱漂亮的人,都希望拥有一双楚楚动人的大眼睛。而“传统美人”的条件中,双眼皮、大眼睛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单眼皮学名单验,是由遗传及个体因素共同产生的,并非疾病或先天不足,只是由于上眼睑的提睑肌没有延伸到眼皮,故睁眼时无法形成眼皮的皱折。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改良和经典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矫治下颌前突方面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月,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真性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男34例,女61例。年龄15~44岁,平均21.3岁。单纯下颌前突53例,下颌前突合并偏颌28例,上颌后缩11例,大舌2例,双侧颧骨突出1例。X线头影测量: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ella-nasion-Apoint,SNA)80~83°,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ella-nasion-Bpoint,SNB)80~84°,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point-nasion-Bpoint,ANB)-3~1°。采用改良术式43例,经典术式52例。结果患者术后面型及咬关系均得到明显改善。经典术式组患者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区感觉障碍9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严重出血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畸形轻度复发3例。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下唇区感觉障碍2例,畸形轻度复发1例,无颌骨意外骨折、严重出血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7年,复查X线并进行头影测量:SNA角81~83°,SNB角78~81°,ANB角1~4°。结论改良术式是下颌前突尤其是严重前突和伴有偏颌患者升支矢状劈开旋转、后退比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式,而对轻度至中度下颌前突患者则既可应用改良术式也可应用经典术式。  相似文献   
56.
本文通过用药前后血液动力学监测比较,进一步说明其扩血管药物在心衰治疗中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性.一、对象与方法50例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2岁.其基础疾病为:冠心病17例,高血压心脏病21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心功能分级为Ⅲ或Ⅳ级.给予酚妥拉明10~20mg溶于10%葡萄糖液200~300ml中静脉滴注.于用药前先测量身高、体重、坐  相似文献   
57.
为探讨雌激素与男性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本文测定了男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患者及相应健康男性对照者,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水平,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塞组E2水平显著高于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及T水平3组无明显差异,提示雌激素水平过高是心肌梗塞发病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Dynesys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及主要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所有比较Dynesys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中、英文前瞻性或回顾性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9项临床研究,其中3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6个回顾性对照观察研究。共692例患者,其中Dynesys组336例,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组3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比,Dynesys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P0.01)、减少了术中出血量(P0.01);与术前相比,在末次随访时二者均显著改善了患者ODI评分及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有效保留了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但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组患者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增加大于Dynesys组(P0.01);二者对于固定节段椎间高度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Dynesys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均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式。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比,Dynesys可以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幅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但其对于邻近节段退变的预防需要更多长期随访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以及诱导后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性。方法:实验于2005-05/09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进行。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噻唑兰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抗原和细胞基质蛋白属性。取体外扩增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细胞,以3.0×103/cm2的浓度接种于放置有无菌处理的盖玻片的六孔板中,每孔内加2mL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型DMEM培养基培养液。当细胞贴壁生长达到60%~70%汇合时,将培养基更换为含5%胎牛血清的低糖型DMEM培养液,其中含骨诱导剂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和β-磷酸甘油,浓度分别为:100nmol/L、0.25mmol/L、10mmol/L。间充质细胞在这样的诱导体系中进行诱导培养,对照只加培养基。在第4、8、12、16天分别观察各孔中细胞的形态学和组织化学变化。体外加成骨诱导剂后分别作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茜素红染色和VonKossa染色,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结果。结果:①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48h后贴壁,72h后出现纺锤状细胞,贴壁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平均约12d后形成克隆。②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99%表现为CD44 、Vim 、CD34-,CD29-。细胞表型稳定。③加成骨诱导剂后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钙沉积在第8d就开始出现,茜素红染色、VonKossa染色阳性。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表型稳定,体外加成骨诱导剂培养后,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具有成骨活性,可为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提供比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利用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芯片(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SNP-Array)验证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NIPT)胎儿基因组拷贝数变异(genome-wide copy number variation,CNVs)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对NIPT筛查拷贝数变异(CNVs)阳性的病例进行产前超声检查、遗传咨询并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送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SNP-Array基因芯片检测验证NIPT的结果,随访妊娠结局。结果 2015年6月~2017年10月期间送检的NIPT检查,其中3例CNVs筛查阳性病例完成验证检查。病例1 NIPT提示20号染色体23Mb重复的一例,经验证为20p13处1.3Mb的缺失;病例2 NIPT提示11号染色体缺失9.5Mb,经验证为11号染色体q24.2-q25缺失8.5Mb;病例3 NIPT提示13号染色体重复2.58Mb,经验证为13号染色体q12.11-q12.12重复2.8Mb,并发现了4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21.3Mb。结论 NIPT筛查拷贝数变异阳性结果需要验证,经典的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可以验证胎儿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SNP-Array芯片则分辨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