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根治性肾切除时是否需要常规切除同侧肾上腺.方法 分析263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同侧肾上腺切除组与保留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以及生存率有无差异(t检验);分析肾上腺受侵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差异采用longrank检验.结果 临床分期T_(1~2)N_0M_0 214例,T_(3~4)N_(0~2)M_0 26例,T_(1~4)N_(0~2)M_1 23例.根治性肾切除术时切除同侧肾上腺146例,保留同侧肾上腺117例.同侧肾上腺切除组与保留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证实肾肿瘤侵及同侧肾上腺8例,其肾原发肿瘤最大径平均为9.7 cm,肿瘤最大径≥8 cm 5例,肿瘤位于肾上极6例,累及全肾2例.临床分期为Ⅰ期或Ⅱ期者切除同侧肾上腺129例,病理结果证实同侧肾上腺受侵仅4例(3.1%);Ⅲ期或Ⅳ期患者切除同侧肾上腺17例,病理证实同侧肾上腺受侵4例(23.5%).随访3~102个月,平均28个月.同侧肾上腺切除组与保留组按各病理分期比较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直径≥8 cm、位于肾上极或累及全肾、临床分期≥Ⅲ期均是肾癌侵及肾上腺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时应切除同侧肾上腺,其余早期肾癌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可以保留同侧肾上腺.  相似文献   
112.
目的评估前列腺周围神经阻滞麻醉(PPNB)对缓解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时疼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 析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月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12针系统穿刺患者111例,根据是否采用PPNB,将患者分成PPNB 组(52例)和非PPNB组(59例)。PPNB组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注射1%利多卡因阻滞麻醉前列腺周围神经,然后行穿刺活检; 非PPNB组未采用任何麻醉方法。穿刺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直肠指检(DRE)、经直肠超声检查、穿刺过程进行疼痛评 分;穿刺结束后7天随访患者穿刺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 性抗原(FPSA)、DRE异常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DRE疼痛评分(1.40∶1.39,P=0.997)、经直肠超声检查疼痛评分 (2.10∶2.07,P=0.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PPNB组穿刺疼痛评分更低(2.54∶3.07,P=0.033)。两组患者穿刺并发症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无麻醉,采用前列腺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可减轻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时疼痛不适。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龙葵素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 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高度恶性的转移前列腺癌 细胞株Du145 作为动物体内实验的模型,裸鼠皮下接种Du145 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瘤模型。1 周后将接种的裸鼠随机分为2 组:龙葵素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每3 d 分别向实体瘤中间部位注射0.2 mL龙葵素(50 μg/mL)和生理盐水,观察裸 鼠体内肿瘤生长,3 周后颈椎脱臼处死裸鼠,剥离肿瘤组织,测量肿瘤的重量并根据肿瘤重量计算抑瘤率。实时荧光定量 PCR和Western blotting 技术检测各组裸鼠瘤体细胞周期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Tunel 原位检测各组裸鼠瘤体组织凋 亡情况。结果龙葵素治疗组裸鼠肿瘤成瘤率明显下降,裸鼠瘤体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龙葵素能抑制瘤体 细胞CyclinD1、CyclinE1、CDK2、CDK4 和CDK6 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21 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龙葵素 干预后裸鼠瘤体组织凋亡显著增加(P<0.01)。结论龙葵素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G1/S 关卡促进组织细胞凋亡抑制前列腺 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总结儿童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
治的37例小儿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患者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14个月,2岁及以下21例。左侧18例,右侧15
例,双侧4例,后者均为肾上腺睾丸残基瘤。其中35例以睾丸肿块就诊,1例睾丸残基瘤体检发现,1例睾丸成熟畸胎瘤因“会阴
坠痛”就诊,均经超声或CT检查,33例行瘤标检测。37 例睾丸良性肿瘤中,其中25例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12例行保留睾丸手
术。结果37例患者随访3~107个月,中位时间为46个月。所有受访患者未见肿瘤复发转移或者残留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并有
3例自然生育。结论良性肿瘤在小儿睾丸肿瘤占有较高比例,应重视良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和治疗, 尽量保留睾丸。术前超声或
者CT结合肿瘤标志物(AFP等)可以作为判断睾丸肿瘤性质的重要指标,对于睾丸良性肿瘤者可采取保留睾丸组织的手术。
  相似文献   
115.
作者1978年描述了慢性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之尿道对α-肾上腺素能刺激的超敏反应,认为尿道短突触肾上腺素能系统地传出受膀胱传出神经节后突触的调节。后者的任何紊乱都可导致尿道短突触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活跃,其结果是引起尿道对α-肾上腺素能药物的超敏性。但进一步的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在尿道功能障碍的一些病例中,尿道去神经超敏性可单独存在而不同时有膀胱去神经的表现,这表明神经原性尿道功能异常可单独存在。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探讨Ⅳ型胶原酶(MMP2,MMP9)、E-CD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MMP2,MMP9、Ⅳ型胶原及E-CD进行染色。观察(1)MMP2,MMP9、Ⅳ型胶原和E-CD同肿瘤分级分期的关系。(2)MMP2,MMP9同Ⅳ型胶原的表达之间的关系。(3)MMP2,MMP9、Ⅳ型胶原和E-CD的表达与患者术后复发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随肿瘤分级的增高MMP9和MMP2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和P<0.05)。随肿瘤分期的增高MMP2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随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Ⅳ型胶原的表达显著减少(P<0.01和P<0.01)。E-CD的表达亦显著减弱(P<0.01和P<0.05)。MMP2的高表达同Ⅳ型胶原染色的减少显著相关(r=O.466 P<0.01)。MMP2高表达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MP2在BTCC的侵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MMP2可能成为估计BTCC预后的一项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7.
前列腺癌与生活行为方式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与生活行为方式的病因学关系。方法选择在中山大学4所附属医院诊断的前列腺癌患者62例,选择良性前列腺增生、其他疾病患者各62例为对照(1:2配对),匹配条件为年龄组(±5岁)、性别、民族和居住地类型相同。调查以面谈为主,辅以病历记录,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数据。结果以前列腺增生为对照。吸烟量每天20支及以上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19(0.87~5.52)倍;年吸烟量达800支以上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08(0.81~12.679)倍。以其他病例为对照,日饮酒量超过100g(乙醇)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是不饮酒者的2.17(0.7~6.63)倍;饮酒年限达40年及以上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是不饮酒者的3.35(O.89~5.30)倍。体育锻炼频率每周少于5次增加前列腺癌的患病危险,OR〈3次/周=6.68(0.46-97.58),OR3-5次/周=8.48(1.37~52.61)。未发现饮茶与前列腺癌有统计学关联。结论吸烟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饮酒年限长者和缺乏锻炼者易患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118.
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改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是睾丸非精原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对于Ⅰ/Ⅱ期肿瘤可取得较高的治愈率.但目前手术时机尚有争论,而且传统术式并发症较高.本研究主要总结改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Ⅰ/Ⅱ期非精原细胞瘤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7年8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1例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患者,临床分期Ⅰ期22例.ⅡA期1例,ⅡB期5例,ⅡC期3例.所有患者于睾丸癌根治术后再行改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2例于清扫术前及2例于术前、术后行BEP方案化疗2~3程,11例于清扫术后行BEP,/VIP方案化疗1~5程.结果:改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47 min(120~20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16 mL(50~300 mL),送病理检查的淋巴结平均15枚(3~40枚).15例患者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淋巴结呈化疗后改变.术后病理分期Ⅰ期16例,ⅡA期6例,ⅡB期6例,ⅡC期3例,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8~58个月,平均32个月,29例无肿瘤生存,血AFP和HCC亦无异常升高.1例术后17个月清扫区域外腹膜后肿瘤复发,予挽救化疗2程后肿瘤标志物降至正常,继续随访2个月复发灶SD.1例术后6个月出现肝肺转移,化疗6程后达CR,随访4个月无肿瘤复发.30例(96.8%)患者术后保留了正常射精功能.术前化疗组和无化疗组RPLND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75 min和143 min(P=0.002),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00 mL和104 mL(P<0.001).结论:改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能够有效地治疗Ⅰ/Ⅱ期非精原细胞瘤,并且在规范化手术范围的同时又减少了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消融治疗肾脏良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手术难以切除的10例复杂性肾癌和肾错构瘤。术后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并定期随访复查患者肝肾功能和双肾影像学表现,监测其疗效。【结果】10例患者经平均每人3次消融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治疗区病灶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全部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其中2例患者顽固性血尿症状消失,1例反复包膜下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尿瘘、肠瘘、出血、针道转移等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消融用于手术难以切除的肾脏良恶性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2014版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病理分级较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分级升高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20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年龄66(45~81)岁。中位PSA 17.16(0.89~1254.00)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6.4(4.1~152.1)ml。患者均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中位穿刺针数10(1~15)针;中位穿刺Gleason评分7(6~10)分;中位穿刺病理ISUP分级3(1~5)级,其中1级49例(23.9%)、2级52例(25.3%)、3级20例(9.8%)、4级47例(22.9%)、5级37例(18.0%)。患者均行RP治疗。根据RP术后病理ISUP分级是否升高分为2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病理ISUP分级升级的预测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预测RP术后病理ISUP分级升级的穿刺病理ISUP分级截断值。结果本研究205例RP术后中位Gleason评分7(6~10)分,中位病理ISUP分级3(1~5)级,其中1级24例(11.7%)、2级51例(24.9%)、3级56例(27.3%)、4级20例(9.8%)、5级54例(26.3%)。与穿刺病理ISUP分级比较,205例中RP术后病理ISUP分级升高73例(35.6%)、一致91例(44.4%)、降低41例(20.0%)。穿刺病理ISUP分级是RP术后ISUP分级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OR=0.496,P<0.001)。穿刺病理ISUP分级预测RP术后病理ISUP分级升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6(95%CI 0.680~0.812)。当穿刺病理ISUP分级≤2级时,RP术后发生ISUP分级升高的可能性较大,敏感性为75.3%,特异性为65.2%。101例穿刺病理ISUP分级≤2级患者中58例(57.4%)RP病理ISUP分级升高;67例穿刺病理ISUP分级为3~4级患者中仅18例(26.9%)RP病理ISUP分级升高。结论穿刺病理ISUP分级≤2级的前列腺癌患者RP术后出现ISUP分级升高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