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与自身抗体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324例新入院且未经治疗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患者自身抗体谱的表达状况,同时使用流式细胞术计数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数量。结果 324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136例患者至少有1项自身抗体阳性,另有188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自身抗体谱表达均为阴性。自身抗体阳性组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自身抗体阴性组(P0.05);同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4~+CD25~+Treg细胞水平随着自身抗体表达数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结论对HCV感染患者进行CD4~+CD25~+Treg细胞水平监测,能有效预判患者发生免疫耐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2.
目的探讨在低浓度甲胎蛋白(AFP)肝病患者中,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的百分含量(AFP—L3%)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45例血清低AFP含量(5~40ng/m1)的肝病患者样本(其中肝硬化患者100例、肝癌患者145例),检测AFP—L3%,并对其中100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肝癌术后患者分别进行3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以AFP—L3%≥1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100例肝硬化患者中阳性为23例,经3个月随访后其中8例诊断为肝癌;145份肝癌患者血清AFP-L3%阳性率为46.2%(67/145)。低浓度AFP肝癌组的AFP—L3%水平显著高于低AFP肝硬化组(t=7.318,P=0.001〈0.01);20例肝癌患者术后有5例AFP.L3%仍为阳性,其在12个月内的生存率为0,而术后AFP—L3%阴性患者生存概率为15/15。结论AFP—L3%在低浓度AFP肝病患者中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估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3.
目的分析G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探讨血清GP7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60例体检正常者(正常对照)、178例慢性肝炎或肝硬化(CH/LC)患者和194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的GP73,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AFP的水平。结果经Kruskal—Wallis检验正常对照组、CH/LC组和PHC组GP73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PHC组的GP73水平明显高于CH/LC组(P〈0.001)。以ROC曲线确诊PHC的GP73临界值为190.7ng/ml,AFP的临界值为35.2ng/ml,单项检测时,GP73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5%和86.6%,AFP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58.8%和83.7%。GP73和AFP联合检测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5.6%和81.5%。结论GP73对PHC的诊断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血清GP73联合AFP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PHC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54.
陈霖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8):4180-4181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保胎治疗的早孕先兆流产患者90例,电脑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并服用雌激素,B组作为治疗组在A组治疗方法基础上,额外接受黄体酮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 A组保胎率为42.22%,B组为87.67%,远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定剂量的黄体酮可以改善早孕先兆流产情况,增加妊娠结局中的保胎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5.
摘 要 目的:研究小鼠膜性肾小球肾炎(MGN)脾脏淋巴细胞表面Fas(CD95)的表达及其与MGN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利用Border改良法建立20只MGN小鼠模型,以10只正常小鼠作对照,对其脾脏标本进行Fas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Envision法),并对两组小鼠外周血涂片进行淋巴细胞百分率计数。结果:光镜下小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增厚,电镜下基底膜弥漫增厚伴有钉突形成及足突融合。实验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表面Fas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而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淋巴细胞表面Fas功能障碍或缺陷是MG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建立基于扩增阻碍突变系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相结合的IL28B基因多SNP位点联合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技术平台.方法 分别构建包含IL28B基因的rs12979860和rs8099917两个SNP位点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标准品;采用ARMS技术,结合Taqman探针技术,建立能够同时检测上述两个SNP位点的实时荧光ARMS-PCR方法.然后采用本方法检测60例丙型肝炎住院患者血清标本并以基因测序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 实时荧光ARMS-PCR能够有效的鉴别rs 12979860位点的CC、CT、TT基因型和rs8099917位点的TT、TG和GG基因型,通过和测序结果进行比对,二者符合率为100% (P <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双重实时荧光ARMS-PCR能够快速可靠的对IL28B的rs12979860和rs8099917位点进行基因型多态性的联合检测,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7.
防治苍蝇是防治传染病的一个主要环节,笔者于2005~2007年,连续3年对本城区的苍蝇密度、种群分布、季节消长进行调查。1材料与方法1.1材料①圆形天幕式诱蝇笼,笼高40cm,直径25cm,笼内锥形高35cm,顶口直径2cm。②诱蝇饵料,采用腐鱼,每笼250g,从4月初开始到10月底结束,每月上、中、下旬的最后1d为调查日,诱捕苍蝇8h。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测量中国汉族正常成人第四脑室容积的正常值,为建立中国标准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形式,选取18~70岁健康中国成年志愿者1000名,按照年龄18~30、31~40、41~50、51~60、61~70岁进行分组,分别定义为A、B、C、D、E年龄段组,每组男、女均为100名,对所有受试者均行3D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T1WI,对3D数据重组后于矢状面通过软件自动追踪结合手工勾绘第四脑室边界测量其容积,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统计分析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对年龄和容积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男、女性第四脑窒容积分别为(2.2±0.9)、(1.9±0.6)ml,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3,P=0.000),男性第四脑室容积大于女性.男性A、B、C、D、E组第四脑室容积分别为(2.1±0.9)、(2.1±0.8)、(2.2±0.8)、(2.1±1.0)、(2.4±0.8)ml,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9,P=0.033),E组与A、B、C、D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分别为(2.0±0.7)、(1.9±0.6)、(1.8±0.6)、(1.9±0.7)、(2.0±0.6)ml,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88,P=0.130).男性容积和年龄有相关,但相关性不强(r=0.119,P=0.008);女性容积和年龄不相关(r=0.041,P=0.360).结论 正常中国成人第四脑窜容积大小存在性别差异;男女性第四脑室容积随年龄变化情况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59.
脂肪肝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脂肪肝的相关因素及其对策。方法将2003~2004年华东石油局系统2019名职工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3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从体检资料中抽取年龄、性别、体重与研究对象组相似的非脂肪肝组365例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脂肪肝的相关因素。结果脂肪肝发病率为16.04%。肥胖、高脂血症、饮酒为主要因素。其次为年龄因素,以40-50岁为最高,占23.84%。结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在提高。对策:治疗原发病、戒酒、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维持相对正常的血脂及血糖水平、保肝防止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0.
目的:探讨p40、TTF-1、p63和CK5/6在肺腺癌和肺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40、TTF-1、p63和CK5/6在108例肺腺癌标本、66例肺鳞癌病理标本中的表达,分析其差异及临床病理意义.结果:①p40、p63、CK5/6、TTF-1在肺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9% (62/66)、86.4% (57/66)、89.4% (59/66)、6.1% (4/62).②p40、p63、CK5/6、TTF-1在肺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 (4/108)、22.2% (24/108)、24.1% (26/108)、95.4% (103/108).③p40、p63、CK5/6在肺鳞癌中的特异度分别是96.3%、77.8%、75.9%,p40特异度高于p63、CK5/6(P<0.05).④p40、p63、TTF-1与性别、病理类型、肿块大小、吸烟史有关(均P<0.05),与年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均P> 0.05).⑤在低分化肺鳞癌中p40的阳性表达率(为89.3%)较p63(为78.6%)、CK5/6(为82.1%)高(均P<0.05).结论:p40、TTF-1、p63和CK5/6在肺癌的诊断及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p40对肺鳞癌的鉴别明显优于p63和CK5/6,p40在低分化肺鳞癌中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性别、病理类型、肿块大小、吸烟史与p40、TTF-1、p63、CK5/6的表达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