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评价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在术前新辅助化疗(NAC)前后癌灶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曲线最大线性斜率及其变化率对NAC病理反应性的评估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NAC前后3次MR检查中TIC类型及曲线最大线性斜率的变化,根据术后病理反应性结果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MHR,16例)与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MHR,20例)2组,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NAC前、NAC第2周期后和第4周期后3种TIC类型的组成,以及曲线最大线性斜率及变化率的差异.利用ROC曲线分析判断TIC类型、曲线最大线性斜率及变化率对NAC病理反应性的评估价值.结果 NAC第2周期后,最大线性斜率及第1次变化率MHR组[(1.93±0.88)%/s、35.6%]与NMHR组[(2.73±1.22)%/s、-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Z=-3.64,P=0.045、0.01);NAC第4周期后,MHR组Ⅰ型曲线比例(62.5%,10例)明显高于NMHR组(10.0%,2例;Z=-2.02,P=0.01),Ⅲ型曲线比例(6.2%,1例)明显低于NMHR组(60.0%,12例;Z=-1.48,P=0.01),最大线性斜率[MHR组(1.33±0.52)%/s,NMHR组(2.33±0.94)%/s]及第2次变化率(MHR组56.8%、NMHR组15.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1.82,Z=-3.58,P=0.002、<0.01).以NAC第2周期后癌灶最大线性斜率及第1次变化率为评估参数,病理反应性为金标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P=0.040)和0.80(P=0.001);NAC第4周期后癌灶Ⅰ型曲线、Ⅰ+Ⅱ型曲线、最大线性斜率及第2次变化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P=0.03)、0.69(P=0.06)、0.82(P=0.01)、0.92(P=0.01).结论 NAC第2周期后癌灶最大线性斜率及第1次变化率可评估NAC病理反应性,评估效能中等;NAC第4周期后癌灶Ⅰ型曲线、最大线性斜率及第2次变化率可评估NAC病理反应性,评估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72.
【摘要】目的:对比1.5T和3.0T多参数MRI(mpMRI)结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 v2)对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从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前列腺mpMRI检查的患者中,筛选出以定性诊断前列腺癌为目的、且在检查后3个月内取得经直肠超声引导下活检病理结果的447例患者纳入分析,年龄(68.7±9.0)岁,PSA(15.4±14)ng/mL。其中75例使用1.5T MR仪,372例使用3.0T MR仪。检查序列包括常规T2WI、DWI(b=0、800s/mm2)和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Gleason评分≥7认为是临床显著癌。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入组病例使用PI-RADS v2进行独立阅片分析,将1.5和3.0T mpMRI的诊断结果进行诊断效能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结果:447例中经病理证实的临床显著前列腺癌195例(43.6%)。1.5T和3.0T两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和0.89,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5.0%和85.8%,特异度分别为91.4%和80.7%,阳性预测值为92.7%和76.1%,阴性预测值为94.1%和88.8%;两组间诊断准确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场强多参数MRI对PI-RADS v2定性诊断前列腺临床显著癌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3.
【摘要】目的:在双能量CT胰腺成像中采用线性融合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不同权重因子(M)重建图像上胰周血管的显示情况,以提高胰腺CT成像质量。方法:对38例怀疑胰腺占位的患者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80kVp/Sn140kVp),采用11种权重因子(M=0~1.0,以0.1为单位递增)对动脉晚期图像进行线性融合重建。测量并比较11组图像上腹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CT 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各支血管的SNR及CNR在11组图像间的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0.7组中的SNR最高,仅与M=0.8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0.8组中的CNR最高,仅与M=0.7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结果显示权重因子0.7组的图像质量最佳。结论:双能量CT胰腺增强扫描中,使用动脉晚期图像进行线性融合重建时权重因子值为0.7时胰周血管成像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74.
目的:以自然语言处理(NLP)方法研究泌尿系结石CT报告征象与临床手术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HIS中因泌尿系结石行CT检查、并在本院行外科处理的住院患者资料,包括CT报告、出院小结中记录的诊疗经过,形成记录文档.使用不同NLP模型研究CT报告中结石的影像特征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71例连续患者的资料用于分析,其中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NL) 142例,输尿镜碎石术(URL) 190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IRS) 39例.NLP提取“结石”、“炎症”、“输尿管形态”为关键CT特征,十折交叉验证结果显示,经优化后的NLP对结石手术(URL和PNL)分类符合率为0.730,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结论:NLP用于CT结石特征分析是可行的,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5.
姜原  刘建新  王霄英  邱建星   《放射学实践》2013,28(3):303-30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的对比剂使用方案的优化方法。方法:将在我院接受64排CT冠状动脉检查的连续病例分为3组,A组56例,B组32例,C组32例。其体重-对比剂流率系数依次为0.06、0.07及0.08,其余的扫描方案及对比剂注射方案相同。使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对比剂用量及CTA图像上冠状动脉各分支的强化程度。结果:三组的体重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对比剂注射流率及对比剂用量比较,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中,各段冠状动脉的强化程度均>250HU,其中B、C组均>300HU。三组各段冠状动脉的强化程度均为A组低于B组和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RCA近段外,其余各段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体重-注射流率系数取0.07来确定对比剂注射流率和使用总量的个体化方案图像质量最佳,且对比剂用量较少。  相似文献   
76.
李玮  刘婧  王霄英  邱建星  张帅  蒋学祥   《放射学实践》2013,28(3):307-311
目的:探讨肾上腺病变双能CT增强扫描检查方案的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3月-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并接受双能成像(GSI)三期增强扫描的患者12例(共12个肾上腺结节,腺瘤9个、恶性病变3个),测量病变在平扫、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70s)及长延迟期(对比剂注射后5min)的密度值,计算出病变在各单能量下的完全灌注廓清率(APW)和相对灌注廓清率(RPW),并与病理及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能级下的最大诊断效能。结果:在各KeV(40~140KeV)下使用文献经典对比剂廓清率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偏低。使用ROC曲线计算各KeV下鉴别腺瘤和恶性肿瘤的APW和RPW能达到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其中APW界值范围为-19.5%~36.0%,RPW界值范围为11%~19%;并且,APW及RPW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低能级(40~70KeV)下均较高: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6.7%。结论:双能CT虽不能明显提高延迟5min时经典对比剂廓清率对肾上腺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但有估算出在各个能级下的APW和RPW诊断界值范围的潜在价值;综合各能级下的廓清率界值范围有利于提高对肾上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77.
张宏  王鹤  王霄英  刘建新  高莉  蒋学祥   《放射学实践》2013,28(5):505-508
目的:探讨胸部螺旋CT骨算法轴面重建能否替代HRCT扫描。方法:搜集行胸部扫描的30名连续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螺旋CT扫描及特定位置的HRCT扫描。两种方法的扫描条件设定为相同的管电压、噪声指数及应用自动管电流。得到的螺旋CT数据经骨算法重建为层厚1.25mm的薄层图像。以HRCT图像中第2肋下缘水平、第4肋下缘水平及右膈顶上缘水平层面为对照,选取螺旋CT骨算法轴位重建图像与其对比,对相同层面图像的对比噪声比(SNR)进行分析,对两组图像中小叶间隔、小叶核心、亚段以下动脉、支气管、叶间裂进行评价。结果:两组CT图像SNR及各结构图像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少了扫描次数,从而降低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结论:胸部螺旋CT骨算法轴面重建能够替代HRCT扫描。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MSCT肺动脉成像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对于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提高检查成功率的可行性。方法:搜集在我院行肺动脉CTA检查的63例连续患者。将63例患者分成两组(三期组和两期组),三期组(30例)采用优化的对比剂注射方案,第一期注射混合液(对比剂占10%,生理盐水占90%),流率5mL/s,总量25mL;第二期注射对比剂,流率5mL/s,总量0.2~2.5mL/kg体重;第三期注射生理盐水,流率5mL/s,总量20mL。二期组(33例)采用传统对比剂注射方案,第一期注射对比剂20mL,第二期生理盐水30mL,流率均为5.5mL/s。分别测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肺亚段动脉、左右肺动脉分叉层面上腔静脉、主肺静脉及升主动脉的CT值。记录两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结果:两组患者肺动脉主干、上腔静脉及主动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平均用量三期组为(10.73±1.72)mL,二期组为20mL,三期组较二期组减少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双期注射方案比较,优化的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可提高肺动脉CTA的检查成功率,同时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分析肝硬化背景上肝细胞肝癌(HCC)的 MRI 动态增强表现,探讨2014版肝脏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LI-RADS)所定义的各种征象在 MRI上的识别率。方法:2008年12月-2014年8月共5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入组本多中心研究,所有患者均行 MRI平扫和增强扫描、且经病理诊断证实有 HCC。由两位阅片者对 MR 图像进行独立盲法读片,阅片方法遵循LI-RADS流程:对主要征象、次要征象进行评价(出现/未出现),计算2位阅片者对LI-RADS所定义的各种 MRI征象的识别率。通过Kappa检验来分析两位阅片者对征象识别的一致性。结果:两位阅片者对病灶的3个主要征象(动脉期高强化、“廓清”表现、“包膜”表现)的识别率依次分别为83.3%和85.2%、77.8%和64.8%、51.9%和61.1%,阅片者间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91、0.512和0.589。对于次要征象,大部分征象均有一定的识别率,以T2 WI上稍高信号、扩散受限的识别率最高,分别为90.7%和87.0%、88.9%和90.7%,阅片者间的一致性(Kappa 值)分别为0.813和0.899。结论:基于LI-RADS的诊断标准,平扫及动态增强MR图像上乙肝肝硬化背景上的HCC病灶的主要征象能较多地被识别,且阅片者的一致性较好;次要征象中T2 WI稍高信号和扩散受限的识别率较高,阅片者间的一致性也非常好。  相似文献   
80.
目的评价双能量CT碘含量对正常人肺实质首过血流灌注的定量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心肺检查正常的15例患者的首过肺实质血流灌注图像,并进行碘含量的测定,对肺部不同区域的碘含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侧肺相同水平位置腹侧和背侧肺实质血流灌注碘含量值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腹侧的血流灌注碘含量均值低于背侧;左右侧肺相同位置区域肺实质血流灌注碘含量值大部分有统计学差异,左肺的肺实质血流灌注碘含量均值高于右肺(P0.05)。结论肺实质首过血流灌注的碘含量值可以敏感的反应肺实质不同区域的血流灌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