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与脑单发转移瘤的1H MRS鉴别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活体1 HMRS对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单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行1 HMRS检查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 2 5例 (包括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11例 ,胶质母细胞瘤 14例 ) ,单发转移瘤 10例。比较两组肿瘤强化区及肿瘤周围区之间Cho/Cr、NAA/Cr及Lac/Cr值。结果 :2 5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与 10例单发转移瘤强化区的Cho/Cr分别为 5 .770 0± 1.82 12及 4.45 0 0± 2 .42 5 0 ,NAA/Cr分别为 0 .9476± 0 .5 0 2 6及 1.185 0± 0 .5 63 7,Lac/Cr分别为 2 .4684± 1.710 5及 3 .2 110± 2 .70 77,两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而肿瘤瘤周区的Cho/Cr分别为 2 .3 3 0 0± 1.2 10 0及1.0 75 0± 0 .2 5 4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NAA/Cr及Lac/Cr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应用1 HMRS检测肿瘤周围区代谢水平的高低可作为鉴别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单发转移瘤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发生于胼胝体的不同类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发生于胼胝体的不同类型的肿瘤.分析各种肿瘤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下的表现特点.结果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1例,少突一星形细胞瘤1例,原发恶性淋巴瘤10例,转移瘤1例,脂肪瘤1例.肿瘤最大直径7 cm,最小0.5 cm.肿瘤实性部分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部分肿瘤伴囊变坏死.脂肪瘤CT平扫为低密度,CT值-85 HU.增强扫描星形细胞瘤呈不均匀、环状或蝶翼状强化,恶性淋巴瘤呈明显实性或环状强化,胶质母细胞瘤和淋巴瘤多向脑室或邻近脑质浸润.结论 胼胝体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为手术切除肿瘤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3.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对25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中单发病灶18例,多发病灶6例,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1例.平扫检查25例在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20例中17例病灶呈明显团块状增强,2例病灶轻度增强,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3例(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1例)呈线样及小结节样增强,增强程度较均一.结论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信号强度及增强方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4.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指导外科修补手术。方法:选择32例颅底骨折病人。采用螺旋CT的SSD和MPR重建方法,立体和多方位显示颅底骨折。并且选择外科手术修补治疗颅底骨折所致脑脊液漏。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可清晰地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和范围。结论:SSD和MPR在影像显示上有独特的优势。可直观地了解颅底骨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对颅底骨折修补手术前制定治疗计划和术前,术后对比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5.
刘梅丽 《中原医刊》2011,(24):101-102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妇产科疾病围手术期的有效给药方式。方法将310例患者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根据手术类型不同再分为3个亚组,包括宫外孕输卵管切除术亚组、剖宫产术亚组和子宫切除术亚组。实验组手术前后各予1.5g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对照组术后予头孢呋辛钠1.5g,2次/d,静脉滴注。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最高体温、术后退热天数在实验组3个亚组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术后感染3例,占1.85%。对照组术后感染6例,占4.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7,P〈0.05)。③实验组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6例,占10.81%。结论手术前后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但降低了妇产科手术的术后感染率,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颅内静脉窦血栓为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呈缓慢发病,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极易延误诊断和治疗,病死率达5.5%~30.0%犤1犦。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窦和静脉闭塞性疾病的认识水平,笔者以上矢状窦为例,设计了大鼠脑静脉窦闭塞动物模型,以观察颅内静脉窦闭塞后局部脑血流量(re-gi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超早期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一弥散成像(DWI)不匹配对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价值。方法选择在发病6h内完成MRA、DWI及灌注成像(PWI)检查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MRA—DWI桓Ⅱ体女不匹配定义为MRA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DWI的梗死体积〈25ml;MRA—DWI梗Ⅱ部&不匹配定义为M1段闭塞,DWI的梗死部位评分(以Alberta梗死早期CT评分评价)≥7。结果共入选78例患者,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预测:PWI—DWI不匹配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仅为46%。MRA—DWI梗Ⅱ部&不匹配预测:PWI—DWI不匹配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42.9%。结论AIS超早期MRA.DWI不匹配预测缺血半暗带有很高的特异度,可作为筛选进行溶栓治疗患者的手段。  相似文献   
28.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MRI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及MRI特点,以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PNET的CT及MRI表现。结果8例PNET分别位于幕上大脑半球的额顶、额颞、枕叶、胼胝体区,病灶普遍较大,多为偏实性肿瘤,边界清晰,瘤周水肿较轻,其中病灶内囊变4例,合并出血3例,肿瘤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T1WI、T2WI呈混杂信号3例,2例DWI显示呈高信号。增强检查肿瘤可表现为不均一强化、不规则“印戒”样强化,2例显示沿室管膜播散。结论PNE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与其他肿瘤区分。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活体^1HMR波谱(MRS)、脑灌注成像(PI)及扩散成像(DWI)对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的分级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154例。按世界卫生组织分级:星形细胞瘤(Ⅱ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Ⅲ级)以及胶质母细胞瘤(Ⅳ级)。35例行^1HMRS检查,其中Ⅱ级8例,Ⅲ级13例,Ⅳ级14例,比较各级肿瘤之间胆碱/肌酸(Cho/Cr)、N-乙酰天冬氨酸(NAA)/Cr及乳酸(Lac)/Cr值;76例应用MR平面回波成像技术(EPI)行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CEPI),包括Ⅱ级36例,Ⅲ级20例,Ⅳ级20例,比较各级别星形细胞瘤内最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rCBV);43例行DWI,其中Ⅱ级26例,Ⅲ级6例,Ⅳ级11例,比较各级别肿瘤间的表观扩散系数比率(ADCR)。结果 ^1HMRS组中Ⅱ、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的Cho/Cr分别为2.709±1.228,5.812±2.374及5.289±1.462,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的Lac/Cr分别为0.100±0.083、1.879±1.595及3.656±2.195,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Ⅲ、Ⅳ级星形细胞肿瘤的NAA/C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CE PI Ⅱ级与Ⅲ、Ⅳ级的rrCBV分别为1.379±0.739、2.654±1.072、3.218±1.565,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rCBV与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的分级呈正相关(rs=0.601,P〈0.01)。rrCBV区分Ⅰ~Ⅱ级与Ⅲ~Ⅳ级的界值点为1.898(敏感性85.0%,特异性88.9%);DWI组中Ⅱ级与Ⅲ+Ⅳ级的A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6,P=0.072)。结论 活体^1HMRS能反映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代谢差别;动态CEMRI可以揭示肿瘤内血管分布状况,量化病变的血管生成,为临床提供病生理学信息。依此可对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多发性硬化、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等3种临床较常见的脑变性性疾病的病理、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研究其疾病类型与病理、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T及MRI影像学表现分析10例脑变性性疾病,并与临床特征相比较。【结果】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作为脑变性性疾病诊断的无创性检测手段。【结论】CT、MRI及磁共振影像新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磁化传递技术以及磁共振波谱的应用均可为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资料,但必须与临床及病理相结合,才能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