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靶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动态监测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以探讨降纤治疗的靶水平。方法分别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巴曲酶常规剂量(10BU、5BU、5BU,隔日静脉注射)组20例和大剂量(10BU、10BU、5BU、5BU,隔日静脉注射)组30例进行治疗和观察,基础治疗相同。用药前、第1次用药后8~12h,及以后每次用药前4~6h检测血凝常规,发病第2~3周复查头颅CT或MRI,3个月时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第1次用药后12hFib明显下降,第2次用药前迅速回升,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基本稳定;Fib水平(40~69)mg/dl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或凝血酶原时间(PT)较Fib水平>130mg/dl组延长(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的Fib处于(40~130)mg/dl水平,其能否作为降纤治疗的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查对诊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的价值。方法:将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自主神经症状组(71例)和无自主神经症状组(51例),每位患者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及SSR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SSR与神经传导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间SSR、神经传导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SSR正常的患者中有29例(65.9%)有自主神经症状,22例(51。2%)病程短于5年;79例SSR异常的患者中有43例(54.4%)有自主神经症状,37例(46.8%)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8.5%。结论:SSR与自主神经症状无明显相关性;糖尿病控制情况及病程对SSR结果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研究利凡诺湿敷在下肢以及足部慢性伤口创面的使用效果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的50例下肢以及足部慢性伤口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利凡诺湿敷创面,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在就诊时、换药一周之后和换药两周之后的疼痛评分以及伤口创面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就诊时的评分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换药一周之后和换药两周之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利凡诺湿敷的患者的换药效果明显优于使用普通生理盐水的患者换药效果,更加有助于伤口愈合,有效的降低患者早期疼痛。  相似文献   
24.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常合并有脑血管疾病,但出现周围神经系统损害较少见.本文报道2例有多发性神经病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25.
脑桥梗死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阐述脑桥梗死的临床-影像-解剖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神经影像学改变的对应关系。结果主要临床特征有病灶对侧的中枢性面瘫和肢瘫、眩晕、构音障碍、偏身麻木、饮水呛咳、眼球水平运动异常等。9例(13.04%)患者在发病早期呈现进展性过程;51例(73.91%)梗死灶位于脑桥旁正中区域;59例(85.51%)患者病灶位于脑桥中上部水平;45例血管造影患者中.9人有椎-基底动脉狭窄。结论脑桥梗死多发生在脑桥中上部的旁正中区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狭窄、高血压性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所致。偏瘫、眩晕、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及眼球水平运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经典的脑桥综合征少见。少数患者在病程初期呈现进展过程,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CubT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CubT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并进行自身健患侧电生理数据的配对比较。结果37例患者均诉患肢小指及无名指尺侧半发麻,46%的患者因长期屈肘引发CubTS,电生理发现患侧尺神经跨肘段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小指一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腕-肘的神经干电位(nerve action potential,NAP)波幅分别为(33.57±12.16)m/s、(5.91±5.88)μV、(4.45±5.34)μV,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早期确诊CubTS,长时间的屈肘是CubTS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7.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首次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前瞻性分析202例患者首次脑梗死后6个月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及其与卒中临床类型(OCSP分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抑郁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首次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18.8%。老年患者易出现抑郁障碍(P=0.024)。完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种临床亚型(P=0.000)。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抑郁障碍的发生与女性(P=0.048)、同时存在多种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卒中史)(P=0.018)、失语(P=0.005)及神经功能缺损或日常生活能力受累的严重程度(P=0.000)独立相关。未证实抑郁障碍与优势半球梗死或前后循环区域性梗死的相关性。结论抑郁障碍是首次脑梗死后一个重要并发症,与神经功能缺损或日常生活能力受累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可能在卒中后抑郁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 ,对 2 84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0 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 (P <0 .0 5 )。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15 ) ,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9.
神经保护剂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保护剂可以减少急性缺血性神经细胞的损伤,在急性脑缺血损伤的治疗窗内用它可以改善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文章就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及腺苷转运抑制剂在急性脑缺血性损伤中的应用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30.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本院近2年收治的107例SAH患者的临床、血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21.5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5岁(P=0.029,OR为1.62~16.02)及CT评级≥3级(P=0.002,OR为1.05~16.76)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独立相关。尽管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低钠血症、高血糖、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和Hunt-Hess评分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痉挛组,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未发现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55岁及CT评级≥3级是SAH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