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58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11.
手性金属卟啉经常用作催化合成对映体纯的化合物,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很多不利因素,如稳定性差、催化剂回收困难等。使用聚合物作为载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现常用的载体聚合物有电引发聚合物膜、大分子树脂和大孔分子筛,这些极大地提高了手性金属卟啉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12.
刘均洪  叶林 《化学工程》1995,23(3):68-72
以CMC水溶液为介质,对高粘幂律流体进行了垂直管内流动沸腾超临界热流的研究。测定了31组临界热流数据,建立了临界热流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为17.7%。  相似文献   
113.
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推动了生物法生产化学品的研究。生物学体系有许多吸引人的特征 ,包括多功能性、底物选择性、立构选择性、化学选择性、对映选择性以及在室温和常压下的催化作用。然而 ,生物法面临的挑战是与化学法的成本竞争 ,这是因为目前商业方法的固定资产是相当高的。化学工业很可能利用生物技术从现有原料中提取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对副产物或废料进行处理 ,要达到工业生产所需的速率、性能和产量。在工艺和产品方面都优于传统化学法的生物法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4.
随着对单一对映体化合物需求的日益增长,外消旋体向单一对映体的转化(去外消旋化过程)成为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最近在去外消旋化过程中的生物催化和金属催化的联合作用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动态动力学拆分和循环去外消旋化已经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5.
甲壳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材料,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尤其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有极其广泛的用途.甲壳素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世人瞩目的高新科技领域和获利颇丰的新兴产业.本文主要介绍了甲壳素的应用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6.
大气中丰富的碳氢化合物资源,提供了大量用于催化烷烃末端或亚末端氧化反应的酶。其中烷烃加氧酶因可催化高增值反应且具有高效专一性而得到广泛认可。然而,由于加氧酶的固有性质以及对氧气和辅因子的需求,使得其大规模的应用至今还不可行。主要介绍了几种加氧酶并分析了基因克隆在拓展加氧酶系中的重要性,旨在促进烷烃加氧酶在工业生物催化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7.
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生物装置。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作为可替代性能源、新颖的污水处理方法以及氧和污染物的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能,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本文确定了限制微生物燃料电池应用操作的几种因素,并在其性能提高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8.
在消耗NAD(P)H的条件下,烯醇还原酶不对称还原带有吸电子基团的烯烃的C=C键,生成相应的非外消旋烷烃,同时产生2个手性碳原子中心。为了避免需要外部的辅因子再循环,迄今为止,主要还是用整个微生物细胞进行生物转化,但细胞内由于有其他酶的竞争,使得这种生物转化通常表现出较低的立体选择性和较多的副反应。利用在同一宿主中共表达烯醇还原酶及相应催化NAD(P)H循环再生的氧化还原酶,有望解决以上的缺点,使得生物转化表现出较高的立体选择性,并可在制备规模上专一性生物还原激活的C=C键。  相似文献   
119.
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催化木素与酚共聚反应实验 ,结果表明 ,聚合物重均分子量可以用活性剂浓度、酶浓度、单体浓度、油相中醇烃比来调控。用非线性优化方法关联了实验数据 ,得到了聚合物重均分子量的关联式。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出现双峰 ,这可能是存在两种竞争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0.
在反相微乳液系统中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催化木素与酚共聚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重均分子量可以用活性剂浓度、酶浓度、单体浓度、油相中醇烃比来调控。用非线性优化方法关联了实验数据,得到了聚合物重均分子量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