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3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膀胱癌、52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清晨中、后段尿液,采用RT-PCR法检测尿脱落细胞PCNAmRNA表达,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结果PCNAmRNA诊断膀胱癌的特异性为64%,低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的88%(P<0.05),敏感性为100%,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的69%(P<0.01)。膀胱良性疾病患者、Ⅰ、Ⅱ、Ⅲ级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PCNA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0.5128±0.0307、0.5153±0.0402、0.6560±0.0626、0.8657±0.0266。膀胱良性疾病患者与Ⅰ级膀胱癌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Ⅱ、Ⅲ级膀胱癌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PCNAmRNA表达强度随膀胱癌分级增加而升高(P<0.05)。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PCNAmRNA表达强度高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P<0.01),分别为0.8040±0.0807、0.5595±0.0447。结论尿脱落细胞PCNAmRNA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常规筛查以及术后复发监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近年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Fas/Fas L系统作为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参与肿瘤组织的免疫逃避。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Fas、FasL在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NB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UroplakinⅡ基因 (UPⅡ )在原发和转移性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中表达与意义。方法 收集 45例膀胱癌 (其中TCC 3 9例 ,非TCC 6例 )患者的癌组织 ,外周静脉血标本 ,提取总RNA ,行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 ,检测UPⅡ基因mRNA的表达。 2 5例其他部位肿瘤及 8例非肿瘤患者组织标本和静脉血作为对照。结果  45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中 ,UPⅡ基因在TCC组织中平均阳性率 82 .1% (3 2 /3 9) ,6例非TCC类型膀胱癌 0表达。在T1、T2、T3、T4期膀胱TCC患者组织中UP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 76.5 %、71.4%、90 .9%、10 0 .0 % ;在患者外周血中UP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 5 .9%、14 .2 %、72 .7%、10 0 .0 %。在组织和外周血中低分期 (T1、T2 )与高分期 (T3、T4)TCC表达UPⅡ基因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其中 4例转移者均阳性 ,接受全身化疗后 3例未再表达。 2 5例其他部位肿瘤组织标本 ,7例肺癌在组织中有 1例阳性表达 ,外周静脉血中 0表达 ;5例肾移行细胞癌在组织中 2例阳性 ,外周静脉血 0表达 ;8例非肿瘤患者组织标本及外周静脉中 0表达。结论 组织及外周血中UPⅡ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分期 ,是否转移呈相关性 ;检测TCC患者血中UPⅡ基因可作为监测TCC患者是否转移的指标 ,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化疗疗效 ;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老年与中青年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食管组织的菌群特征及差异,以助于研究老年ESCC患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确诊的72例ESCC患者,其中老年组49例(≥60岁,男性40例,女性9例),中青年组23例(<60岁,男性21例,女性2例),以同期消化内镜中心20名胃镜检查无异常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年龄范围35~78岁,中位年龄57岁,男性16名,女性4名)。收集ESCC患者病变食管组织和健康对照组中段食管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对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V4高变区扩增,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比分析老年和中青年ESCC患者菌群特点。采用QIIME和Rstudio软件分析序列数据,统计学方法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菌群Shannon指数[5.17(4.53,5.95)比4.79(3.74,5.97)]、Simpson指数[0.94(0.91,0.96)比0.92(0.83,0.96)]和Chao1[343.55(259.76,570.59)比329.16(268.88,648.00)]指数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1、-1.057、-0.380,均P>0.05);Beta多样性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亦无明显差异(PC1=19.14%、PC2=6.95%,PPC1=0.67、PPC2=0.42)。在门水平,中青年组丰度前五的菌门依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老年组患者丰度最高的五个门分别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两组差异显著的是梭杆菌门(Fusobacteria)(Q=0.596,P<0.05)。在属水平,中青年组丰度前五的菌属依次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和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而老年组丰度前五的分别是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和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两组有显著差异的为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Q=0.938,P<0.05)。基于未观测状态重建的群落系统发育研究(PICRUSt)功能预测,老年组患者氨酰tRNA生物合成(Aminoacyl.tRNA.biosynthesis)、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excision.repair)、核糖核酸聚合酶(RNA.polymerase)、核糖体(Ribosome)、克拉维酸生物合成(Clavulanic.acid.biosynthesis)、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和光合作用蛋白(Photosynthesis.proteins)丰度较中青年组降低(均Q=0.734,P<0.05)。结论老年ESCC患者食管菌群与中青年患者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无明显差异,但老年患者梭菌属菌群丰度增高。  相似文献   
66.
许楠  童强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3):528-530
目的 探讨责任护理小组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探究该种护理方法的优越性以及对这种疾病护理的优缺点。 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明确诊断为食管癌并住院接受放化疗的患者266例,按照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33例,采取传统管理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133例,采取责任护理小组模式。对2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责任护理小组模式护理方法对疾病的效果。 结果 ①治疗第1天、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3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受、家庭支持、生活感受5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以及食管癌知晓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为97.0%,对照组仅为82.0%;观察组患者食管癌的知晓率高达94.7%,对照组仅为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院内护理分析中显示,对照组患者呼叫后护士到位时间高于观察组,输液呼叫次数也多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责任小组包干制护理模式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融洽。   相似文献   
67.
68.
结肠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病变,相对少见,常因认识不足发生误诊.本病多依靠内镜、CT、MRI等检查协助诊断,最终依靠手术及病理来确诊.近年来超声内镜在各级医院得到推广应用,但因结肠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低,对其超声特点无统一认识.我院手术病理确诊1例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报道如下. 患者女,74岁,无诱因出现下腹疼痛伴排便不畅感20 d入院,伴有肛周坠胀不适感,排便次数减少至每3~5 d一次,大便稍稀,无大便带血,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69.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FD的发病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0.
钩虫病是人体常见寄生虫病,常用病原学诊断方法为粪便涂片找虫卵,内镜下尤其是结肠镜下找成虫较少作为诊断方法,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美洲钩虫案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