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3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医药卫生   293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目的建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29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4例,女779例;年龄57~90岁[(71.4±6.3)岁]。骨密度T值为-5.0~-2.5 SD[(-3.1±-0.4)SD]。根据临床症状和骨折影像学特征,将ASOTLF分为4型:Ⅰ型(隐匿型)、Ⅱ型(压缩型)、Ⅲ型(爆裂型)和Ⅳ型(不稳定型),其中Ⅱ型分为ⅡA型、ⅡB型、ⅡC型3个亚型,Ⅲ型分为ⅢA型、ⅢB型2个亚型。其中Ⅰ型75例(5.8%),ⅡA型500例(38.7%),ⅡB型134例(10.4%),ⅡC型97例(7.5%),ⅢA型442例(34.2%),ⅢB型27例(2.1%),Ⅳ型18例(1.4%)。首先,对3名观察者共计3000次评估分型的可信度进行检测;其次,根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型采用后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Ⅱ型采用体位复位+PVP治疗,ⅢA型、ⅢB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Ⅳ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总体患者及各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局部Cobb角及椎体后凸角(椎体角),并记录Framkel分级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3个月[(29.9±5.1)个月]。观察者间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3,观察者内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8。总体患者术前VAS、ODI分别为(5.8±0.7)分、72.5±6.6,术后1个月分别为(1.8±0.6)分和25.0±6.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6)分和19.5±6.2(P均<0.05)。总体患者术前Cobb角及椎体角分别为13(7,20)°和7(5,10)°,术后1个月分别为8(4,11)°和4(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5,12)°和5(4,8)°(P均<0.05)。各分型末次随访时VAS、ODI、Cobb角及椎体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1例Ⅳ型、5例ⅢB型患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为E级(P<0.05)。3例Ⅳ型、22例ⅢB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给予椎管减压、椎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在浅感觉减退,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本研究提出了ASOTLF分型,其可信度较高。根据分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说明该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在盆腔肿瘤的放射治疗过程中,肠道损伤是重要的不良反应。随着调强放射治疗(IMRT)等精准放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剂量已大幅下降。然而,肠道的不良反应仍限制了靶区剂量的提高。故在给予病灶足够照射剂量的同时,对肠道等重要危及器官(OAR)的保护变得更加重要。目前多数研究采用基于肠管的勾画方法,采用小肠+结肠勾画,对于2级急性不良反应,有意义的剂量-体积预测指标包括V45 Gy<50 cm3,V50 Gy<13 cm3,V55 Gy<3 cm3;采用肠袋勾画,对于2级不良反应,有意义的预测指标包括V40 Gy< 170 cm3,V45 Gy< 100 cm3,V50 Gy< 33 cm3。  相似文献   
83.
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或其组分治疗肿瘤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免疫调节因子,它可以促进NK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的活性,能刺激T细胞及NK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分泌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1],因此在抗肿瘤及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与其他细胞因子一样,直接应用IL-12会导致全身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2003年Huber等[2]发现通过滴鼻给药可以降低IL-12介导的不良反应,此外有研究表明利用质粒、腺病毒或腺病毒转染的间质干细胞靶发送IL-12基因到肿瘤部位表达也能抑制肿瘤生长[3-5],而不致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然而质粒发送存在缺乏组织的特异性和靶向性、转染效率较低且基因表达时间短[6]等缺点,发送重组腺病毒载体易导致转染细胞毒性及死亡、基因表达时间受限、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7]等,限制了这些方式临床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84.
85.
86.
肾移植受者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肺泡损伤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 通过观察肾移植后卡氏肺囊虫肺炎 (PCP)患者的肺泡超微结构改变 ,探讨其与病原学的关系。方法 对可疑PCP的肾移植受者 ,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 (BAL)和 (或 )经支气管肺组织活检 (TBLB) ,以发现卡氏肺囊虫为确诊依据 ,通过光镜和电镜下的观察 ,结合其临床特点 ,分析病原体与宿主肺泡病理反应的关系。结果 确诊PCP 2 3例 ,发病距肾移植时间平均 5 6个月 ,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 5 5d ;临床以发热、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 ,胸部CT表现为两肺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改变。通过BAL检查发现卡氏肺囊虫者 18例 ,通过TBLB电镜检查发现卡氏肺囊虫者 14例 ,虫体以滋养体与包囊两种形式存在。肺组织光、电镜检查 :可见Ⅰ型上皮细胞变性、Ⅱ型细胞增生、Ⅰ型和Ⅱ型上皮细胞脱落、上皮细胞脱落后其下的基底膜暴露于肺泡腔等 ;肺间质及肺泡内出现少量炎症细胞 ;肺泡腔内见少量蛋白样物质渗出 ,部分可见空泡样细胞及泡沫样组织 ;肺间质中可见不同程度胶原纤维增生 ,肺泡间隔增宽。结论 肾移植后PCP患者存在明显的肺泡损伤 ,以肺泡内渗出、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受损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 ,为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7.
患者,男,53岁,因发现左耳屏前无痛性包块伴听力下降2周于2014年5月15日至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既往史:10年前于外院行左颞下颌关节封闭治疗;“高血压病”史15年。专科检查:左侧耳屏前较对侧略显丰满,可扪及一2.5 cm ×2.5 cm大小质硬包块,无触压痛,边界欠清,左侧髁状突动度较对侧弱。张口度3.0 cm,张口型正常。 CT示:左侧颞下窝内结构模糊,高密度影,其内少量积气,翼肌肿胀。动脉造影示:左侧颞颌关节区域占位性病变,左侧颌内动脉受压推移,未见明显肿瘤血供,见图1。听力检查提示左耳听力障碍。临床诊断:左髁状突周围型骨瘤。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止血凝胶封闭微创经皮肾通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MPCNL治疗的简单性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80例,对照组术后放置14 F肾造瘘管,实验组采用止血凝胶封闭微创经皮肾通道,不放置肾造瘘管,手术为单通道.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后患者疼痛需要应用镇痛药物的发病率和剂量、手术后患者血红蛋白下降情况、术后患者术后出现持续出血,感染及尿外渗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后住院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均一期手术成功,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需要应用镇痛药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实验组(42.5% vs 20%),而术后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病率以及手术后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查均未出现肾周围血肿,对照组患者出现7例拔出造瘘管后的漏尿.结论 止血凝胶封闭微创经皮肾通道的经皮肾碎石取石术降低了患者手术后的痛苦,避免手术后拔出肾造瘘管漏尿的发病率,对于简单的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患者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9.
目的通过收集分析近10余年来我国公开报道的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资料,试图揭示中国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变化趋势。方法以"肾移植"和"肿瘤"为检索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总库和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严格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总体情况、发生部位和地域差异等。结果共筛选出2003年至2014年9篇文献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单中心肾移植病例共计15 120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共计446例,肿瘤发生率为2.95%(446/15 120),移植后肿瘤以泌尿系统肿瘤(55.8%)为主。结论我国肾移植患者罹患恶性肿瘤的总发生率为2.95%,以泌尿系肿瘤最常见。因此,肾移植术后肿瘤筛查应作为患者随访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人类不同年龄组正常主涎腺磁共振成像(MRI)体积、信号强度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增龄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2009至2014年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常规头颈部MRI检查、无涎腺疾病的患者300例,测量4个年龄组共300例受试者600侧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体积、T1WI、T2WI信号强度与ADC值.以脑脊液为对照,计算各涎腺的相对信号强度(RSI).结果 腮腺的体积、T1WI RSI、T2WI RSI和舌下腺的T2WI RSI与年龄有相关性(P<0.01).腮腺体积、T1WI RSI、T2WI RSI在老年期之前逐渐升高,老年期后有所下降,其中未成年组与中年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只有未成年组与中年组颌下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能有效评价正常涎腺结构与功能的增龄性改变,可以为老龄化研究和涎腺疾病的评估提供基线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