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阳  杨军民 《重庆医学》2002,31(6):531-533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transmyocardiallaserrevasculariza tion ,TMR)是指采用高强度激光在缺血的心肌区域内打数个至数十个贯穿整个心室壁的微孔 ,从而对缺血性心脏病进行治疗。对于弥漫性病变 ,小血管病变、多支血管病变 ,以及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等造成的心绞痛 ,TMR是临床医生考虑采取的治疗手段之一。1 发展简史动物学研究表明 ,爬行动物的心肌供血通过其海绵状结构直接来自心室 ,受此启发 ,2 0世纪初即有人开始考虑在哺乳动物的心肌供血上采用类似手段的可能性 ,并着手实验研究。196 5年 ,…  相似文献   
42.
目的:主动脉溃疡性病变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报道11例主动脉溃疡性病变的诊治。方法:年龄49~81岁,突发胸痛5例,体检发现3例,术中遭遇3例。并发症高血压7例、冠心病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白塞氏病1例,多发动脉瘤1例。其中主动脉升段窦管交界处2例,主动脉弓部2例,降主动脉胸部4例,降主动脉腹部起始部2例,降主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1例。合并壁间血肿4例、下肢急性事件1例。病原体:金葡菌2例、草绿色链球菌1例、梅毒2例。结果: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与同期收治的主动脉疾病患者(103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患者没有住院死亡,多发动脉瘤合并溃疡院外随访2 w死亡,其余患者随访期在3个月~4年,壁间血肿患者血肿均消失。梅毒感染诱发腹腔干开口上主动脉干虫蚀样溃疡患者随访1年,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结论:对于主动脉溃疡性病变要注意病原学检查与相应治疗,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有利于患者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43.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R)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2~14岁。心上型8例,心内型13例,混合型1例。全组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TAPVR矫治术。结果手术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术后并发心律失常3例,呼吸道感染2例。结论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通过手术技术的改进心上法治疗心上型TAPVR,手术部位显露好,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低。TAPVR的外科矫治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4.
合并巨大左室的重症风湿性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杨康  杨军民  王明荣  曾会昌 《重庆医学》2004,33(12):1788-1789
目的总结瓣膜置换术治疗合并巨大左室的重症风湿性瓣膜病39例的经验.方法 1994年6月~2004年6月的39例重症风湿性瓣膜病巨大左室病人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29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21例,左房折叠术10例.结果治愈好转34例(87.2%),术后早期死亡5例(12.8%),术后室颤和严重低心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合并巨大左室重症风湿性瓣膜病的优选方法,良好的心肌保护以及加强围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以及基于此技术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定量测量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换瓣手术前后心脏各部分各时相运动速度、幅度,分析心肌舒缩功能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方法2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的心脏运动情况与20例正常成年人进行测量及分析比较.结果①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心脏各腔室均有增大,尤其是心房(P<0.01);左右心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短轴缩短百分率(FS)则明显较正常降低(P<0.01);术后1个月左室EF进一步降低(P<0.05);术后3个月左房、左室有所减小(P<0.05);②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心脏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下移距离显著减小(P<0.01),二尖瓣E波最大流速显著增大(P<0.01);术后1个月三尖瓣环下移距离继续减小(P<0.01),二尖瓣E波最大流速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三尖瓣环下移距离有所增大(P<0.05);患者术前室间隔、左室外侧壁、右室外侧壁大部分有关舒张、收缩指标均低于正常(P<0.01),术后1月这部分指标较术前降低,术后3个月室间隔舒张、左室收缩有关指标继续降低,而右室大部分舒张、收缩有关指标有所升高(P<0.05).结论术后3个月右心功能开始恢复,而左心功能仍维持低水平,需要继续药物治疗,且有必要做更长时间的随访,以便指导对患者术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46.
本实验观测了猪双后肢高速钢珠弹伤后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PMNs)活性氧产生量、血浆和肺组织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s,LPO)代谢产物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提示,外周血PMNs自发和在酵母多糖刺激下产生的活性氧均增加,分别在伤后4h、8h达峰值,然后逐渐减少;血浆MDA变化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并与PMNs自发活性氧产生量的变化密切相关;肺组织匀浆和BALF中MDA在伤后24h时较正常的明显增加。文章对实验结果,特别是PMNs的功能与脂质过氧化损伤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7.
食管癌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对8例食管癌术后发生ARDS的病人进行回顾,分析其术前肺功能,血气,PaO2/FiO2与治疗及预防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ARDS占同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0.8%,8例的均予以机械通气,平均8.2d,全组死亡4例,结论:运用整体的观念治疗ARDS,正确使用呼吸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同时术前完善肺功能检查,正规手术操作,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一种脂蛋白复合体,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和与其结合的特异性蛋白质--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SP).SP大约占PS总量的10%,但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PS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它包括大分子亲水性的SP-A、Sp-D和小分子疏水性的SP-B、SP-C,其中SP-A含量最为丰富,约占SP总量的50%.SP-A参与调节PS的合成、代谢,肺部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等重要生理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清中SP-A异常增多与临床多种肺部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评价LeVeen电极经皮肺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分析治疗前后CT变化特征。方法 常规局麻 ,CT引导下采用LeVeen电极针对 6 7例肺部肿瘤进行单治疗点或多点重叠的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6 7例中5 9例顺利完成了治疗 ,主要临床表现有穿刺点及胸部的不适感、胀痛感以及发热、出汗。CT见病灶周围有水肿 ( 4 3) ,病灶增大 ( 37) ,病灶中心出现点状低密度区 ( 38) ,穿刺道的出血 ( 6 ) ,少量气胸 ( 13) ,仅 1例出现张力性气胸。术后 3天以内有低烧 ,咳嗽。随访复查 3个月后病灶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安全、有效 ,严格地选择病例可以达到非手术切除的目的。病灶周围的水肿、病灶体积增大 ,以及病灶中心出现点状低密度区是治疗后CT表现。  相似文献   
50.
本实验通过对循环中性粒细胞(PMN)和肺泡巨噬细胞(PAM)的氧自由基产生释放量、肺含水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蛋白浓度、肺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的测定,以探讨烧冲复合伤后PMN和PAM产生释放氧自由基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创伤后肺损伤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致伤后上述各指标除CAT活性外均明显增加,而肺组织中CAT活性却明显下降。提示致伤后循环PMN和PAM被激活,氧自由基增加可能与创伤后肺继发性通透性损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