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陆洛  王飞  顾伟英 《临床荟萃》2022,37(11):1001
目的 分析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诊断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化疗后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16例初治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10例健康人群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为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采用ROC曲线计算CD4/CD8临界值,并将患者分为低CD4/CD8组和高CD4/CD8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ITL患者诊断时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3+CD25+活化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同时,CD19+B细胞、CD20+B细胞、CD5+CD19+及CD19+CD23+活化B细胞计数皆明显降低。在第一疗程化疗后,患者CD3+T细胞比例较初诊时明显升高,在完成3疗程治疗后,CD4+T细胞比例、CD3+CD25+活化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生存分析显示低CD4/CD8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期(OS)均明显优于高CD4/CD8组。结论 AIT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中高CD4/CD8比值与临床不良预后相关。与健康人群相比,AITL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且在有效治疗后可部分恢复。通过对AITL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能够为识别AITL新的预后标志及实施有效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2.
目的 研究活化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KIR2DS1阳性的自然杀伤(NK)细胞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并探讨NK细胞KIR及人类白细胞抗原Cw位点(HLA-Cw)与靶细胞HLA-Cw错配对靶细胞的杀伤机制.方法 获取健康供者的外周血,经Dnyal磁珠负选高纯度NK细胞;取初治确诊的AML患者新鲜骨髓液,分离后的白血病细胞作为靶细胞.用抗CD158a和CD158b单克隆抗体封闭NK细胞抑制性KIR(如:KIR2DL1、KIR2DL2和KIR2DL3),并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别检测抑制性KIR封闭前和封闭后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分别检测NK细胞及靶细胞的KIR基因和HLA-Cw;根据HLA-Cw将NK细胞和靶细胞分别分为C1组(表达HLA-Cw 01、03、07、08、12、14、16分子)、C2组(表达HLA-Cw02、04、05、06、15、17、18分子)和C1/C2组(既表达C1组的等位基因又表达C2组的等位基因).结果 分选后的NK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为(90.8±6.08)%;NK细胞抑制性KIR封闭后与封闭前比较,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t=-3.00,P=0.005);KIR2DS1阳性的NK细胞C1组对靶细胞C2组的杀伤作用高于靶细胞C1及C1/C2组,杀伤率分别为(57.370±1.400)%、(44.190±4.666)%和(36.770±6.560)%(F=11.87,P=0.021);NK细胞抑制性KIR封闭后,其对各组靶细胞的杀伤率更高(F=18.72,P=0.009).结论 NK细胞抑制性KIR封闭后其活性增强,KIR2DS1阳性的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高于KIR2DS1阴性的NK细胞;NK细胞KIR及HLA-Cw与靶细胞HLA-Cw错配,能够介导KIR2DS1阳性的NK细胞C1组抗原的异源反应性,实现"丢失自我"的识别作用,从而使NK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率增强.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发时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发的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不同ALC水平与结外DLBCL患者各临床特征关系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组59例结外DLBCL患者,以ALC=1.0×109/L为分界点,ALC减少组18例(ALC<1.0×109/L),ALC非减少组41例(ALC>1.0×109/L),2组性别、年龄、LDH水平、ECOG评分、IPI预后指数等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LC减少组常伴有临床分期的升高及non-GCB型增多(均P<0.05),且临床缓解率相对较低(P<0.05);P53缺失、Bcl-6及c-myc基因的异常表达与ALC高低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LC减少可以作为结外DLBCL患者的辅助性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EC)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髓系肿瘤患者过程中,免疫细胞数量变化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接受DEC治疗的髓系肿瘤患者84例,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1或MDS-EB...  相似文献   
95.
实时定量RT-PCR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WT1基因表达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骨髓细胞WT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建立实时定量RT PCR方法 ,检测了 10 8例AL患者和 2 3例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WT1基因及内参照 β 胆色原脱氢酶 (GAPDH)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初诊与复发AL患者骨髓细胞WT1基因中位表达水平经GAPDH校正后分别为 75 .10和 89.5 6 ,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 (分别为 2 .0 7和 1.5 1) ,对照组与完全缓解组之间及初诊与复发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70例初诊AL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1、M2 、M3 亚型WT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5,即粒系表达明显高于单核系 ,且WT1基因表达水平与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mdr1基因表达无相关性 ,但与染色体核型有关。对其中 2例患者动态检测WT1基因表达可提示白血病复发情况。结论WT1基因在AL患者骨髓细胞高表达 ,可作为白血病疗效评价及监测残留病灶的指标。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血小板相关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月~2007年4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0例临床确诊的ITP患者初诊时及治疗前后不同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PAIg)的表达。结果:ITP患者初诊时PAIgG、PAIgA及PAIgM抗体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PAIgM、PAI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之间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γ=-0.72、γ=-0.83和γ=-0.67。在确诊ITP后予激素等免疫治疗无效转变为慢性ITP的患者时,PAIgM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激素治疗有效的急性ITP患者,并且PAIgM异常增高或联合PAIgG增高的比例要显著多于急性ITP患者(均P<0.05)。35例PAIgG和PAIgM同时升高的ITP患者,经治疗血小板升至正常后,PAIgG、PAIgM抗体表达水平均有显著下降。结论:ITP的发生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初诊ITP患者PAIgM单独或联合PAIgG异常增高常提示预后不良,易转变为慢性ITP。  相似文献   
97.
高血压患者导水动脉管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高血压患者多部位导水动脉管径的变化,观察其变化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彩色二维超声显像技术观察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并发脑卒中组、Ⅲ期无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股动脉和肱动脉管径的变化。结果显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管径随着高血压分期级别的增加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股动脉管径除Ⅰ期组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逐渐增大趋势;肱动脉管径仅高血压Ⅲ期伴脑卒中组有统计学差异。彩色二维超声可准确检测高血压对动脉的损害。导水动脉可作为了解高血压对动脉损害的“窗口”。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获取1984-2016年确诊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从中分选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别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原发性腮腺淋巴瘤和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在已知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独立预后因素的前提下建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患者3年和5年的生存情况,并通过一致性指数和校正图来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纳入2 610例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中位年龄66(15-99)岁,男女比例为1∶1.8,其中20.5%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亚型、手术、放疗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年龄、婚姻状况、化疗、手术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02(95%CI:0.696-0.768),体现出该模型较好...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聚氯乙烯电缆线失火烟雾吸入中毒者的临床所见。方法:对117例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等进行分析。结果: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和眼的刺激,及呼吸、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症状。动脉血和P显著降低。心电图ST段改变及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结论:症状较轻的多数患者经门诊对症治疗,在1周~1月内症状减轻或消失。18例重症患者经住院救治,治疗后3月至1.5年,CT检查4例(22.22%)仍残留有肺间质的增生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营养不良5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伟英  王颖 《陕西中医》2002,23(5):421-42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 :采用中药内服 (黄芪、党参、当归、生地、黄柏等 )加外洗 (射干、透骨草、苦参、白矾、龙骨等 ) ,西药外用激素类软膏。治疗本病 5 0例。结果 :总有效率 95 %。提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 ,可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