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医药卫生   5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评价T支架技术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4月到2006年1月我院对分叉病变连续行T支架技术47例患者临床情况。结果:患者基线特点:年龄(59.2±10.8)岁;性别:男性89.4%;既往心肌梗死27.7%;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9.1%;糖尿病23.4%;左心室射血分数0.48±0.34。病变基线特点:病变位置:左主干分叉42.6%、前降支和对角支53.2%、回旋支和钝缘支4.3%;主支参照血管直径(3.43±0.51)mm;边支参照血管直径(2.85±0.19)mm;主支病变长度(17.6±10.6)mm;边支病变长度(13.2±7.6)mm。经股动脉入径59.6%;置入药物洗脱支架56.4%;主支支架释放压力(14.5±2.8)atm(1 atm=101.325 kPa);边支支架释放压力(12.3±2.5)atm;对吻球囊技术(kissing balloon) 89.4%。支架置入成功率100%。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6例(13%);死亡1例(2.1%),因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2例(4.3%),造影证实为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行急诊PCI治疗;靶病变再次血管成形术5例(10.6%),其中2例因支架亚急性血栓、2例因再狭窄行再介入治疗,1例因再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个月临床随访91.5%,造影随访29.8%,再狭窄率21.4%。结论:T支架技术治疗分叉病变操作成功率很高,但具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1年11月至2004年1月480例(679个靶病变)接受成功支架植入并完成造影随访患者.将这些患者和病变均根据再狭窄次数分为三组A组为无再狭窄患者或病变;B组为出现一次再狭窄患者或病变;C组为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再狭窄患者或病变.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特点,分析各种因素与支架内再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B、C组中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显著地多于A组中(18%,25%,33%,P<0.001),而且B组与C组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著的(25%,33%,P<0.05).B组和C组中支架长度大于20mm、支架直径小于3mm、C型病变、弥漫病变和开口部病变的统计结果都显著高于A组(P<0.001).B组与C组之间在病变长度大于20mm、支架直径小于3mm、C型病变的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反复再狭窄的预测因素为2型糖尿病、支架长度>20mm、支架直径<3mm、ACC/AHAC型病变(分别为OR=1.40,OR=2.09,OR=1.81,OR=1.92).结论2型糖尿病、支架长度20mm、支架直径<3mm、ACC/AHA C型病变是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3.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过敏样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临床使用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过敏样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4月至2006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患者群中,接受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血管内注射后1小时之内发生的过敏样反应病例,参照美国放射学会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轻、中、重度三型;针对性别、年龄、冠脉病变程度、造影剂品种等变量因素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17033例患者中计有217例发生过敏样反应(发生率1.28%),轻、中、重度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22%、0.80%和0.26%,死亡3例(死亡率0.018%);男性患者的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1.37%vs0.98%,P<0.05),在冠脉病变程度、不同造影剂品种等因素的分析中未检出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经多元回归分析呈线性关系,男性患者尤为明显;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与冠脉病变程度无显著相关性;年龄、不同造影剂品种对于过敏样反应的三型构成比无显著影响,在女性患者、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尤其是病变累及左主干的患者人群中发生重度过敏样反应的比例较高。结论: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良好,过敏样反应发生率为1.28%,男性患者的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女性患者、冠脉多支病变尤其是病变累及左主干的患者人群中发生重度过敏样反应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4.
目的分析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HOCM)患者心室造影结果及形态学特征。方法纳入1995~2005年收治入院并接受心室造影和超声检查的74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以左心室流出道与左心室压力差≥30 mmHg为梗阻型,30 mmHg为非梗阻型,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其形态学和造影结果。结果 (1)入选74例患者,梗阻型14例(18.9%),其中收缩期前向运动6例(42.9%),冠心病3例(21.4%);非梗阻型60例(81.1%),其中11例合并冠心病(18.3%)。(2)超声显示室间隔增厚至(11.4±2.5)mm,左室后壁厚度(9.8±1.7)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8±5)mm,左心房内径(36±5)mm。(3)左室造影显示左室舒张末容积为(123±31)ml,左室收缩末容积为(27±11)ml,左心室射血分数(EF)为(78±6)%。(4)左心室造影形态学特征为梗阻型心室结构14例,其中正常5例;非梗阻型左心室结构60例,正常27例。结论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与HOCM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室收缩末容积、EF值,以及呈现正常形态的病例数等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5.
正交试验法优化葡萄皮中多酚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葡萄皮中多酚微波法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以葡萄多酚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影响葡萄皮中多酚微波法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葡萄皮中多酚微波提取法最佳工艺为萃取溶剂为60%丙酮,液固比35∶1,微波功率240W,微波时间4m in,再70℃水浴浸提30m in。结论该工艺简单、合理、耗能低,多酚提取率高、速度快。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临床随访观察远期(>1年)发生的SCD事件。LVEF降低的界值为35%,QRS波增宽的界值为110 ms,QTc间期延长的界值为450 ms(男)/460 ms(女)。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幸存组。结果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5±3)个月内,15例(5.2%)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28%~52%)比50%(33%~60%),P<0.0001],QRS波时限明显延长[115(88~152)ms比105(91~126)ms,P=0.0222],而两组患者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8(416~513)ms比450(394~493)ms,P=0.1836]。SCD组患者中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的比率依次为40%、67%和60%。生存分析提示,LVEF降低(26.1%比3.4%,P<0.0001)和QRS波增宽(9.7%比2.7%,P=0.0098)患者远期SCD发生率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RR:6.0(2.0~17.8),P=0.0011]和QRS波增宽[RR:3.1(1.0~9.0),P=0.0345]均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7.
118.
本文通过复习近几年的文献,就有关进食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病率、发病时间及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方法:回顾分析了226例M3合并CNSL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28例(12.4%)的M3患者发生CNSL,发病时间以完全缓解(CR)后1~2年内为多,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发生CNSL比非预防鞘内注射化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M3患者并发CNSL患病率并不低,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可显著降低CNSL患病率,预防性鞘内注射最佳时间为CR后1~2年内。  相似文献   
120.
比较不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非选择性病变中即真实世界中(real-world)不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DES注册研究,在病变的入选标准上无特殊限制,自2001-12至2008-12共计1135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了DES治疗,其中使用雷帕霉素DES(Cypher或Cypher Select支架,美国Cordis公司)3915例(Cypher组),使用紫杉醇DES(TAXUS或TAXUS liberty支架,美国波士顿科技公司)2202例(TAXUS组),使用国产雷帕霉素DES(Fire-bird,中国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5235例(Fireblrd组).在上述三种不同的DES中,完成1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8626例,其中Cypher组为3012例、TAXUS组为1518例、Firebird组为4096例,完成2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5993例,各组例数分别为2187例、1159例、2647例.完成3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3378例,各组例数分别为1596例、860例、922例.所有患者PCI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至少9个月.结果:1年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晚期血栓发生率在Cypher组、TAXUS组以及Firebird组各自为1.20%,1.25%和0.81%;2年临床随访显示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三组分别为1.51%、1.70%、1.02%;3年临床随访显示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三组分别1.88、1.86%、1.30%.3组之间各年度比较,其晚期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3组中均可发现,从第一年至第三年间,每年晚期血栓发生率呈递增现象.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以上3种DES治疗冠心病无选择性病变均有良好的临床远期疗效,但每年晚期血栓发生率呈递增现象仍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并提示对于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或置入较多支架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应延长至1年或更长时间为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