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医药卫生   18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克隆不易感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树(treeshrew,TS)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AI,apoAI)的基因,比较分析其结构特点。方法以提取的肝组织mRNA为模板,反转录构建了TS肝组织cDNA文库。利用制备的兔抗TS载脂蛋白AI多抗血清为探针筛选该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实验。结果克隆获得了TSapoAIcDNA序列,全长序列由900个核苷酸构成,包括28bp组成的5′非翻译区;795bp组成的一个完整开放阅读框架,编码翻译265个氨基酸的TSapoAI前体(含18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6个氨基酸的原肽片段及241肽的成熟蛋白);两个终止密码TGA、TAA和随后72bp的3′非翻译区。新基因已被GenBank接受。对编码蛋白质的亲疏水性分析表明TSapoAI的疏水性强于人的相应蛋白。Northernblot显示TSapoAI基因主要在肝脏和小肠组织表达。结论获得了不易感动脉粥样硬化动物TSapoAI的新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合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能力可能大于人的apoAI。  相似文献   
12.
有关碳酸氢钠对马运动机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报道有限。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马在给予NaHCO_3并在踏车上运动后会呈现与人相似的pH变化和乳酸盐反应,但尚未证实对疲劳的准确作用,也未观察到它对6匹跑了1.6千米的英纯血马新陈代谢有任何影响。但有报道说,经过NaHCO_3处理后的马,其赛跑速度有加快的趋势。疲劳时间作为马运动机能的一项指标很难进行客观测定。对英纯血马来说,1.6千米的赛程过短不足以用来评价NaHCO_3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确定NaHCO_3对纯种赛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载脂蛋白E(apoE)主要存在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亚组分I(HDL)中,并较大量地存在于B-VLDL和HDLC,二种异常的脂蛋白。它能与外周组织细胞和肝细胞表面β/E受体及E受体相结合,因此apoE在上述脂蛋白及其在胆固醇的代谢中起极重要的作用,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消退密切相关。国外已对apoE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分离提纯了人apoE,测出其一级结构,含299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34000道尔顿。并从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研究了其基因结构,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细胞膜apoE受体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制与临床标本基质相似的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TTG)、游离甘油(FG)和甘油三酯(TG)标准物质.方法 按国家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备4种血脂浓度的健康人新鲜混合血清,用酶法测定TC检测均匀性,用HPLC法检测稳定性并定值,评估不确定度.结果 4种血清均匀性检验数据方差分析P值分别为0.339、0.212、0.275、0.196(均>0.05),说明均匀性良好;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4种血清TC和TG在-20℃保存至少可稳定4年;4种血清的标准值和不确定度TC分别为(5.110±0.064)mmol/L、(4.761±0.062)mmol/L、(3.941±0.050)mmol/L和(3.158±0.041)mmol/L;TTG分别为(2.212±0.043)mmol/L、(1.679±0.033)mmol/L、(1.275±0.027)mmol/L和(1.067±0.023)mmol/L;FG分别为(0.142±0.005)mmol/L、(0.149±0.004)mmol/L、(0.146±0.003)mmol/L和(0.122±0.003)mmol/L;TG分别为(2.069±0.043)mmol/L、(1.530±0.033)mmol/L、(1.129±0.027)mmol/L和(0.945±0.023)mmol/L.结论 研制的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游离甘油和甘油三酯标准物质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定值可靠,已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 09145、GBW 09146、GBW 09147、GBW 09148).  相似文献   
15.
汉族人载脂蛋白B基因EcoRⅠMspⅠ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载脂蛋白B(apoB)基因EcoRⅠ、MspⅠ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了120名对照组和137例冠心病组apoB基因EcoRⅠ、MspⅠ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研究了apoB基因多态性对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apoB基因EcoRⅠ、MspⅠ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且与性别、家族史、吸烟史、体重指数及冠脉病变程度无明显关系。两组间罕见的E—和M—等位基因存在连锁不平衡。冠心病组中E—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清血清总胆固醉(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高于仅含E 等位基因者。M—等位基因与各项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poB基因EcoRⅠ、MspⅠ多态性对人群血脂水平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陈保生动脉粥样硬化(AS)涉及脂代谢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巨噬细胞和T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增生、血小板粘集和血栓形成等多种因素,其中高脂血症是一个最重要的危险因子。载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受...  相似文献   
17.
Barr~[1]等曾指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多的人群比含量少者较少出现缺血性心脏病。近年来不少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都支持这一看法。 一九七五年以来,Bondjers等人证明,HDL既可促进培养细胞内胆固醇外移,又能把动脉壁内自由胆固醇动员出来,还能抑制组织对胆固醇的吸收,减少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摄取。这些结果表明,HDL似乎既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又能促使斑块消退。Vesse-  相似文献   
18.
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冠心病的关联(论著摘要)叶平,陈保生,王士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研究103例北京地区冠心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载脂蛋白B(apoB)基因上4个位点的遗传多态性──插入/缺乏(...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人载脂蛋白B基因3'端高可变区(hypervariableregion,HVR)不同等位基因对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选取在正常人群中分本最广的HVE36小等位基因和在冠心病病人中分布占优势的大等位基因HVE44,分别克隆进含荧光素酶基因的pGL2-promoter及pGL2-control质粒中,转染Hela细胞和HepG2细胞.结果发现,在不同的细胞系中插入HVE44等位基因的重组质位表达均高于插入HVE36的重组质粒的表达。表明载脂蛋白B基因3'端高可变区不同等位基因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HVE44大等位基因可上调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这或许是以HVE44等大等位基因为主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载脂蛋白B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中国汉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H)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基因突变类型 ,研究基因型与表型间的关系 ,探讨FH发病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心电图、心脏及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HPLC)法结合扩增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检测LDLR基因启动子和全部 18个外显子片段 ,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该基因正常序列比对找出突变并检索FH突变数据库(www .ucl.ac .uk/fh)。此外 ,采用PCR 限制性内切酶技术 ,检测载脂蛋白B10 0 (ApoB10 0 )基因Q35 0 0R突变 ,以排除家族性ApoB10 0 缺陷症 (FDB)。结果 DHPLC分析发现该患儿及其父母LDLR基因第 3外显子存在一异常波峰 ,DNA测序证实该患儿第 3内含子 5′剪接位点存在G→A纯合剪接突变 ,其父母相同位点表现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杂合现象 ;同时未检测出患儿及其父母ApoB10 0Q35 0 0R突变。结论 国内首次发现LDLR基因第 3内含子G→A纯合剪接突变 ;该突变可能是FH发病的分子基础并导致其严重的临床表型 ;PCR DHPLC法可用于FH可疑人群的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