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2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9 毫秒
71.
介入放射治疗肝癌腹壁转移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收治了 1例原发性肝癌腹壁转移的患者 ,经介入放射治疗后 ,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6 8岁 ,原发性肝癌。第 1次TACE术后 2个月余。入院拟行第 2次介入治疗。体检 :脐周可见放射状静脉扩张 ,发现脐左侧腹直肌表面可见一约鸡蛋大小的包块 ,质软 ,光滑 ,有压  相似文献   
72.
CT片与电视透视相结合行肝穿刺活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3.
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人术(CG)等<'[1]>,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肯定等优点.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7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4.
75.
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姑息性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恶性梗阻腔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26例下腔静脉恶性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102例,转移性肝癌24例。术前对患者行CT或MRI检查了解下腔静脉梗阻情况并记录患者临床梗阻症状。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段长度、直径、压差进行分析。术后每2个月行下腔静脉造影或CT检查随访支架通畅情况。结果;126例患者置入145个支架。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长度为6.3±2.1 cm,狭窄段压力差由2.1±0.5 kPa降为0.5±0.12 kPa。狭窄段直径由0.3±0.11 cm扩张至 1.5±0.4 cm。术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24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7.2%。结论:置放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是对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恶性梗阻行姑息性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在脑血管痉挛期(4~14d)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4年3月~8月栓塞治疗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14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45~78岁。颈内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8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所有病人均在4~14d内采用DCS/MATRIX材料进行栓塞。结果:100%栓塞11例.70%~90%栓塞2例,50%栓塞1例;其中有6例病人发现有脑血管痉挛。结论:在脑血管痉挛期,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也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7.
患者,女,58岁,2年前因患胆囊炎、胆总管结石在当地医院作胆囊切除、胆总管结石取出术,术后半年出现阻塞性黄疽,诊断为股总管狭窄而作肥道、小肠吻合术。术后1年来反复出现阻塞性黄殖和发热。3个月前因上消化道出血再次入院。诊断为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第三次上腹部手术,给予上半胃切除和脾切除。近半月来因畏寒发热、黄疫再次入院。PTC检查:总肝管、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各级分支明显扩张,腿肠吻合口狭窄呈细线样,狭窄长约10mm,仅见少量造影剂进入小肠。治疗:在PTC影像基础上,经右第九肋间腋中线用…  相似文献   
78.
胃癌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探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 评价胃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更为可靠的标准。方法 分析病理证实的104 例无手术指征的胃癌患者( 含术后复发) 、影像诊断胃癌同时检出其他部位转移而无病理诊断者43 例,行胃动脉内化疗栓塞、转移灶化疗栓塞。术后用CT、GI和胃镜随访病灶。采用COX 肿瘤生存模型进行生存随访。结果 1 . 胃癌原发灶治疗后,明显的缩小占60.8 % ,23.2 % 无明显反应,17% 在治疗中途出现病灶增大或转移至其他部位;CT随访碘化油沉积越浓,占肿瘤体积比例越大,滞留时间越长,肿瘤缩小越明显。淋巴结和转移灶在动脉内化疗栓塞后均有程度不等的缩小。2 .147 例患者中,至今存活57 例。首次治疗距统计日已满12 月者85 例,大于12 月者79 例,占53 .7% (79/147);距统计日24 月者94 例,生存期等于或大于36 月者19 例,占12.9 % ;距统计日5 年以上者31 例,存活5 年以上者9 例,占61.2% 。结论 胃癌病灶介入治疗评价应包括原发灶、转移灶和淋巴结的改变,单纯以大小改变不能准确反映治疗疗效,更为主要的是肿瘤内部结构的变化。同时作者提出非肿块病灶缩小率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9.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早期血栓形成的介入放射学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介入处理经验。方法我院502例肝移植术后临床上疑有肝动脉并发症的32例患者行肝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肝动脉主干内血栓形成(HAT)20例。对该20例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内导管持续性尿激酶溶柃治疗及PTA和内支架植入术。结果本组HAT发生率为3.98%(20/502),发生存术后2~19d,中位时间为4.5d,20例血栓形成部位均化于肝动脉吻合口处,其中5例溶栓过程中使用球囊扩张,3例使用支架,2例出现吻合口出血而使用弹簧圈作栓塞和带膜内支架。20例均经介入溶栓治疗后获肝动脉再通。溶栓疗程2~11d,平均2.5d。结论经肝动脉内尿激酶持续性溶栓及PTA和内支架治疗效果良好,可作为肝移植术后HAT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0.
在 CT 片与 X 线电视透视下进行了43例44人次的肝穿刺活检脱落细胞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对于恶性肿瘤穿刺活检的准确率为97.7%。无出血,感染,气胸等并发症发生。作者认为,对于直径5 cm 以上的肝内结节病灶或弥漫型病灶,CT 片与 X 线电视透视相结合行肝穿刺活检具有省时,方便,经济,并发症少,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病理诊断的优点。对于大多数的病例,穿刺术后立即能作相应的治疗。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