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免疫失衡的规律。方法2002~2007年慢性HBV感染者305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157例,肝炎后肝硬化81例,原发性肝癌36例,慢性重型肝炎31例,观察患者的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乙肝病毒标记物等。同时收集80名健康志愿者的新鲜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肝炎组ALT升高明显,肝细胞炎症较明显;重型肝炎组TBIL显著升高,肝细胞损害较重。慢性肝炎组CD4细胞计数明显下降;重型肝炎组CD3、CD4细胞计数及CD4/CD8均低于正常组;肝硬化、肝癌组的CD3、CD4和CD8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正常组和慢性肝炎组。结论慢性HBV感染随着病情进展,由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细胞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的细胞免疫紊乱各具特点,就不同类型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免疫调节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状况、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譬车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CD4,CD4/CD8均值低于正常。结论:正气不足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53.
复方大黄煎剂灌肠治疗肝性脑病35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性脑病多见于肝病晚期肝功能衰竭者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肝昏迷或反复发生的肝昏迷。常用乳果糖灌肠或口服 ,清除氨等有毒物质 ,使患者神志恢复 ,达到治疗目的。但因其价格较贵而使用受限 ,笔者采用复方大黄煎剂 ,高位保留灌肠治疗肝昏迷 35例 ,并与同期乳果糖治疗效果比较。现将临床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 1997~ 1999年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 (慢重肝 )或肝硬化、肝性脑病、肝昏迷Ⅱ~Ⅲ度 ,诊断依据 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标准。肝性脑病诊断及肝昏迷 5度划分根据《肝炎学大典》。共观察 70…  相似文献   
54.
中药八味抗纤方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宇泳  王宪波  王融冰 《武警医学》2010,21(7):557-559,562
 目的 观察中药八味抗纤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予不同剂量中药八味抗纤方灌胃,观察八味抗纤方对慢性肝损伤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采用Ishak肝病组织病变计分修正方案,结合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八味抗纤方对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以活化HSC特异性标记α-SMA标记显示活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探讨八味抗纤方抗肝纤维化的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ST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轻于模型组;α-SMA阳性细胞数少于模型组.结论 八味抗纤方能够抑制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减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抑制HSC的活化.  相似文献   
5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热、咳嗽、气促是其最主要的症状。病情轻重可不同,病位无不在肺中,部分患者进展迅速,符合“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一温病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疫毒犯肺-疫毒闭肺既是核心病机也是病变过程。轻症者系疫毒犯肺,病在肺卫;重症者则疫毒闭肺,病势深重,波及营血,若不能及时截断扭转,势必转为闭脱之证。治疗贵在快速阻遏病势,解毒凉血尤为关键。轻症解毒凉血意在先证而治防传变,重症解毒凉血旨在截断扭转阻闭脱。目前应用宣肺透邪、解毒凉血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取得初步疗效。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搜集8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应用SAS 9.2软件PROC PLAN程序制定随机方案,产生随机分配方案的序列,随机序号和分组方案采用不透光的密封信封隐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0例和西医对照组40例。西医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率、治疗的累积有效率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的累积有效率为70.0%(28/40),高于西医对照组的37.5%(15/40, P<0.05);中西医结合组病情进展率[12.5%(5/40)]低于西医对照组[17.5%(7/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4、6及8周,中西医结合组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01),与同一时间点西医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TBIL自治疗2周后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同期西医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间点,TBIL两组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治疗1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A明显升高(P<0.05),但与西医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2周时,中医证候评分及MELD评分较西医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解毒凉血健脾方能够降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患者的病情进展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肝、脾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以发现对其中医辨证有价值的超声检查参考指标.方法 对符合乙肝后肝硬化标准的135 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肝脾超声检查.对门静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脾静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门静脉每分钟血流量、脾静脉每分钟血流量、门静脉淤血指数、脾静脉淤血指数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与肝气郁结、湿热内蕴证相比较,门静脉淤血程度更重,具体表现为主干内径更宽、主干血流量更大、血流流速更缓、淤血指数更高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不甚明显.结论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伴随病情进展呈动态演变的规律.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主干血流量及流速、门静脉淤血指数可以作为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的判断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8.
肠功能障碍以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或不能耐受食物等症状以及肠呜音减弱或消失为主要表现,是多种严重疾病和器官损害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并可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中医药以通腑泄浊、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内治法及灌肠、穴位贴敷、针灸等外治法,治疗肠功能障碍取得一定效果。本文从理论探析、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等角度出发,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肠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负性情绪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有负性情绪组和无负性情绪组,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对两组患者的疲劳状况进行量化评定,并运用统计软件对该量表中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总体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的情境性、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6个因子分值进行组间的比较及分析。[结果]除疲劳的情境性、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2个因子以外,有负性情绪组患者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总体疲劳的得分均高于无负性情绪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患者的疲劳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中成药联合西医内科治疗对于重症酒精性肝炎(SAH)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SAH患者258例,根据是否联合使用中成药治疗分为中药组95例及非中药组163例.非中药组给予西医内科治疗,中药组给予西医内科治疗联合利湿退黄类、理气活血类、清热解毒类中成药.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