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91篇
医药卫生   1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研究天津市大气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与城区居民每日死亡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天津市城区2005-2007年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平均浓度、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以及每日死因别死亡人数,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控制长期和季节趋势、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探讨SO2和NO2日平均浓度与每日死因别死亡间的相关性,分析PM10及模型参数对其相对危险度估计的影响.结果 大气SO2和NO2与人群每日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间显著相关,与呼吸系统疾病间无显著关联.SO2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分别增加0.56%(0.23%~0.89%)和0.49%(0.06%~0.93%);NO2浓度每升高10 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分别增加0.94%(0.17%~1.70%)和1.29%(0.29%~2.30%).结论 天津市大气SO2和NO2污染与城区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2.
304例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负性生活事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了解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探索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对304例55岁以上老年自杀死亡者家属和知情者进行调查,了解死者生前生活事件、精神疾患、死前2周抑郁程度等情况。结果 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前3位的生活事件依次为患急重病或受重伤(占59.2%)、生活规律(饮食、睡眠等)的重大变化(占37.8%)和经济困难(占34.5%)。不管有无精神疾病,经历上述三个生活事件者的抑郁程度均显著高于未经历者。结论 老年自杀死亡者死前较大比例经历过多个负性生活事件,某些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与其死前抑郁有关。  相似文献   
73.
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和疾病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2010年,我国人群出生期望寿命达到了75.7岁,较1990年提高了6.4岁,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的疾病负担已由传染病、营养缺乏性疾病转为慢性病。我国每年有830万人死亡,其中700万人(占84%)死于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这些病的因素是不健康饮食、高血压、烟草使用、环境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高血糖、过量饮酒、职业危险因素、超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1990-2016年中国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变化情况,为其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BD2016)研究结果,分析1990-2016年中国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变化趋势。结果与1990年相比,中国2016年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患病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79.6%和2.4%。患病率增加了49.2%,男性患病率的增幅(50.3%)高于女性(42.3%),15~49岁年龄组人群患病率增幅最大(33.2%)。男性死亡数和DALYs数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变化率分别为13.6%和2.2%。2016年,年龄标化DALY率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为青海省(314.6/10万)、贵州省(303.1/10万)、云南省(262.4/10万)、广西壮族自治区(239.6/10万)和台湾省(227.2/10万)。结论1990-2016年,我国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患病情况呈现上升趋势,重点为男性和15~49岁年龄组的人群,不同省份疾病负担情况分布不均,防治工作依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5.
目的 了解中国不同城市日温差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中国66个县/区日温差与居民日死亡数的关系,利用Meta分析方法整合不同县/区的结果。在调整季节、年龄、性别和死亡地影响后,以累计超额危险度(CER)为指标,分析极端日温差对死亡的影响。结果 研究共收集1 260 913例死亡信息,北部、中部和南部县/区的日均死亡人数分别为6.1、9.7和10.7人,日温差均值为11.1、8.0及8.2℃。在全国范围内,日温差与居民死亡存在非线性关系,其暴露-反应曲线呈J形,即极高日温差存在显著死亡风险(最大CER=3.6%,95% CI:1.9%~5.3%),而极低日温差的死亡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极高日温差对人群的死亡风险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对中部县/区人群的影响(CER=5.1%,95% CI:2.4%~7.9%)大于南部(CER=4.5%,95% CI:1.7%~7.3%),在冬春季的效应高于夏秋季;老年人(≥75岁)为极高日温差的脆弱人群。结论 极端日温差对人群的死亡风险存在时空异质性,不同县/区的极高日温差均对居民死亡风险造成影响。对中部的影响高于南部和北部,冬春季的影响强于夏秋季,对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影响最大,应因时因地制定政策保护脆弱人群。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中国≥ 25岁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地区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身体活动相关健康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的数据,计算中国≥ 25岁人群身体活动相关不同健康结局的归因分值以及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全死因死亡中,≥ 25岁人群归因于身体活动的死亡为4.24%,其中女性为4.86%,男性为3.82%。身体活动的疾病健康结局包括乳腺癌、直肠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其归因分值分别为9.04%、13.96%、14.96%、17.80%和16.92%。身体活动归因死亡总数为388 954人,导致死亡最多的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其次为缺血性脑卒中。身体活动不足共造成人群的期望寿命损失0.43岁,其中女性损失0.47岁,男性损失0.39岁。结论 增加身体活动可以获得健康效益,降低慢性病疾病负担和延长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民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估计,描述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和期望寿命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死亡数变化分解方法,分析年龄别死亡率、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原因对全国及分省总死亡数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 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数为10 482 297(95%CI:9 723 233~11 466 875)人,男性6 113 926(95%CI:5 773 158~6 572 407)人,女性4 368 241(95%CI:3 950 075~4 894 468)人;死亡率为755.54/10万(95%CI:701.49/10万~825.78/10万),男性861.78/10万(95%CI:813.75/10万~926.40/10万),女性642.73/10万(95%CI:581.20/10万~72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2.27/10万(95%CI:599.22/10万~721.71/10万),男性806.38/10万(95%CI:755.10/10万~874.31/10万),女性503.37/10万(95%CI:450.50/10万~572.01/10万)。2018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7.15(95%CI:75.92~78.11)岁,男性74.81(95%CI:73.57~75.76)岁,女性79.87(95%CI:78.61~80.91)岁。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省份,较低的有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欠发达省份。2005-2018年,全国死亡数共增长29.87%,男性27.74%,女性31.29%;其中,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占比-35.74%,人口增长原因占比7.34%,人口老龄化原因占比58.28%。结论 2005-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为其主要原因。期望寿命涨幅较明显,但省际间差异大。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中国居民2018年脑卒中归因于吸烟的死亡情况,为进一步采取控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2018年死因监测数据,计算2013年吸烟流行率和吸烟量、戒烟年数等吸烟暴露水平以及2018年我国脑卒中死亡情况,使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7)的最新吸烟归因疾病负担的测算方法,计算我国吸烟导致脑卒中的人群归因分值(PAF),以及吸烟导致的脑卒中死亡情况。应用SAS 9.4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中国30岁及以上人群总体现在吸烟率为28.4%,其中男性为53.4%,女性为2.7%。30岁及以上人群戒烟率为5.8%,其中男性为10.9%,女性为0.6%。农村吸烟率(29.2%)和戒烟率(5.9%)均高于城市(分别为26.8%、5.7%)。脑卒中死亡率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并且男性各年龄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2018年中国30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吸烟的脑卒中死亡人数为39.0万人,其中男性死亡人数为34.4万人,远高于女性死亡人数(4.6万人)。30岁及以上人群的PAF为21.8%,男性为34.1%,高于女性(5.9%)。吸烟归因脑卒中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各年龄组的PAF均高于女性。结论我国男性人群吸烟率远高于女性。吸烟导致脑卒中的死亡水平较高,亟须采取更加严格的控烟措施,降低脑卒中等疾病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对比分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与非示范区慢性病防控资源配置情况,为合理配置慢性病防控资源和推动示范区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0年全国区(县)慢性病防控资源配置情况的调查,采用区(县)慢性病防控资源配置情况调查问卷,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分析示范区与非示范区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政策6个方面的资源配置情况。共664个区(县)完成了调查,其中示范区480个,非示范区184个。采用SAS 9.4软件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结果 示范区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中位数(5人)、慢性病防控经费占疾控机构总经费比例(11.00%)均高于非示范区(分别为4人、7.00%);除健康超市外,示范区配置健康支持性环境数量均高于非示范区;示范区开展心脑血管监测(84.29%)、肿瘤登记(95.5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监测(33.76%)的覆盖率均高于非示范区(分别为54.59%、89.01%、20.33%),而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的覆盖率(78.13%)低于非...  相似文献   
80.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1~19岁儿童青少年哮喘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 为优化儿童青少年哮喘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中国分省研究结果, 比较1990年和201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哮喘的发病、患病、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描述1990-2019年我国各省份儿童青少年哮喘疾病负担的分布情况。结果 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哮喘发病人数、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215.41万[95%不确定区间(UI):137.80万~319.76万]、869.07万(95%UI:579.83万~1 312.65万)和78(95%UI:63~106), 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18.23/10万(95%UI:459.47/10万~1 066.17/10万)、2 897.73/10万(95%UI:1 933.33/10万~4 376.75/10万)和0.03/10万(95%UI:0.02/10万~0.04/10万)。相较于1990年, 2019年儿童青少年哮喘发病率和患病率均上升[变化率为3.28%(95%UI:-0.66%~7.27%)和0.58%(95%U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