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6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椎管内异物肉芽肿伴迟发性脊髓损害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24岁,右下肢酸痛1年,加重伴双下肢乏力,行走困难3个月入院,3个月前MR检查示I10,11椎管内占位,拟诊为肿瘤,入院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炎性改变,予抗炎治疗后出院观察,出聚宝盆后患者症状加重,遂再次就诊。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上颌中切牙长轴与牙槽骨方向夹角角度,为前牙种植美学修复的手术指导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374例成年患者,按照年龄分成青年、中年、老年3组,拍摄CBCT,通过Kavo eXam Vision软件测量上颌中切牙长轴与牙槽骨方向之间的夹角角度.使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青年组上颌中切牙长轴与牙槽嵴方向夹角角度为13.81°±4.37°,中年组为15.19°±5.23°,老年组为18.51°±6.62°,各组内男、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年龄增大,其夹角角度逐渐增大.结论:患者性别对上颌中切牙长轴与牙槽骨方向夹角角度影响不大;患者年龄和上颌中切牙长轴与牙槽骨方向夹角角度有一定关系.对于上颌前牙种植患者,要达到美观修复,术前需要充分了解上颌中切牙长轴与牙槽骨方向夹角角度,尤其是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连续培养的牙乳头细胞的功能学特征。方法连续培养钟状期猪牙乳头细胞,应用间接法免疫组化检测各代细胞的牙本质涎蛋白(DSP)、核心结合因子1(Cbfa1)、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骨桥蛋白(OPN)、骨粘蛋白(ON)、骨钙蛋白(OCN)等的表达情况,并以第4代猪骨髓基质细胞及人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免疫组化结果可见连续培养的各代猪牙乳头细胞均表达DSP、ColⅠ及ON,所有各代猪牙乳头细胞均未见OCN表达,ColⅢ只在第1代的少量细胞中有表达,Cbfa1及OPN在各代细胞中均有表达。结论体外培养的猪牙乳头细胞具有旺盛的分泌能力,可能具有形成钙化组织的潜能和形成牙本质样结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4.
掌指骨内生软骨瘤刮除后骨缺损修复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骨科(310009)何荣新,徐侃,黄宗坚,潘志军,吴立东内生软骨瘤为手部短管状骨的常见良性肿瘤,发生于软骨内化骨的骨铬,以掌指骨多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疗效。我院自1983年至1993...  相似文献   
45.
从 1 990年 1月~ 1 999年 1 2月 ,我院胸外科病区收治各种类型胸部外伤病人 1 86例。本组双侧多发肋骨折 1 5例 (8% ) ,外伤性血气胸32例 (1 8% ) ,现就城市医院胸外部创伤的原因 ,诊治等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本组伤员共 1 86例 ,其中男性 1 2 6例 ,女性40例 ,男女之比为 3.1 5∶ 1 ,年龄 4~ 5 1岁 ,2 0~ 40岁 1 5 6例 ,约占 83%。受伤原因 :交通事故1 0 3例 ,高处坠落伤 38例 ,挤压伤 2 8例 ,锐器伤 1 1例 ,打击挫伤 4例 ,枪弹伤及爆炸伤各 1例。损伤类别 :闭合性损伤 1 2 3例 (均有肋骨骨折 ) ,其中双侧肋骨骨折 1 5例 ,约占 8% ,…  相似文献   
46.
徐侃  潘志军 《浙江医学》2001,23(10):616-617
手指屈肌腱损伤的治疗历来是一个难题 ,修补手术后如何防止肌腱粘连、争取手功能最大程度恢复是手外科努力的方向。近10年来 ,我们对手指屈肌腱损伤患者手术后均采用正规的康复治疗 ,对照以前未进行正规康复治疗的患者 ,无论术后肌力还是手功能的恢复 ,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990年1月至2000年6月 ,我科共手术并予正规康复治疗的手部屈肌腱损伤91例 ,获得随访并有较完整记录者79例133指 ,其中男59例 ,女20例 ;年龄16~55(31.3±10.1)岁 ;受伤类型 :机器碾压伤51例 ,锐器切割伤…  相似文献   
47.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早中期疗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运动节段疼痛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56例行TLI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73例,女83例;平均年龄52.8岁。共175个融合节段,包括L,22个,L2,33个,L3,417个,L4,587个,L5S166个。术后平均随访25.4个月。影像学评价包括融合率、椎间盘后高及腰椎运动节段前凸角;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改良Prolo功能评分、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患者满意度指数。结果本组融合率为90.9%,术后椎间盘高度、运动节段前凸角较术前显著改善(t=3.200,P=0.003;t=2.689,P=0.011)。根据改良Prolo功能评分,术后疗效优良率达87.8%,融合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不融合组(χ^2=6.943,P=0.021)。VAS术后较术前显著降低(t=3.636,P=0.001),融合组术后VAS显著低于不融合组(t=2.391,P=0.022)。患者术后满意率仅为78.8%,腰痛组满意率显著低于下肢痛组(χ^2=4.532,P=0.025)。术后14例出现并发症,仅2例为严重并发症。结论TUF手术可安全应用于腰椎所有节段的融合,具有较高的融合率,能有效恢复运动节段椎间高度及腰椎前凸,但多数患者术后仍残留不同程度的症状。椎体间坚强融合与手术疗效有关,术中对融合区域软骨终板的清除不彻底以及椎体间植骨量的不足是导致融合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术后载瘤动脉缺血的l临床治疗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GDC栓塞治疗病例41例,术后7例出现载瘤动脉闭塞。就其相关因素,治疗方法、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颅内动脉瘤Hunt-Hess分级1~3级41例病例中,经血管内GDC栓塞治疗后,7例出现载瘤动脉主干或其分支闭塞缺血所造成相应的临床神经症状,头疼、头昏、偏瘫、失语、偏盲及出血;经过三高(高血压、高血容量和高血稀释度)、抗痉挛、腰穿等综合治疗后,5例恢复良好,2例遗留偏瘫。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出现载瘤动脉主干狭窄或闭塞是其易发并发症之一,术中动态观察载瘤动脉血供情况,了解栓塞程度是预防其发生的手段之一,出现狭窄或闭塞时,要及时调整GDC和微导管,并给以抗痉挛、抗凝、扩血管以及三高治疗,当出现恶性颅高压症时手术配合治疗,往往会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9.
脊髓有效组织保留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脊髓压迫损伤减压后脊髓横截面面积恢复情况 ,并探讨脊髓有效组织的保留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方法  5 4只SD大鼠按不同压迫时间分为 1,6 ,2 4h三个压迫组 ,每组 18只 ;应用不锈钢螺钉造成脊髓压迫损伤 ,观察减压前、减压后 1周、减压后 4周三个时间段。于观察期结束行神经功能评价 ;计算脊髓横截面面积恢复率及脊髓有效组织保留率 ,及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结果  ( 1)三组动物神经功能恢复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2 )三组脊髓横截面面积恢复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 3)三组脊髓有效组织保留率分别为 ( 87.4± 6 .1) %、( 5 5 .7± 5 .9) %、( 2 9.5± 9.7)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显著正相关 (r=0 .90 2 ,P <0 .0 1)。 结论  ( 1)脊髓组织有良好的黏弹性 ,不同程度压迫损伤减压后均有较好的外形恢复 ;( 2 )脊髓有效组织保留率可客观地判断脊髓损伤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预后。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不同MRI影像特征判断下颈椎韧带结构损伤的可靠性。方法术前对13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行MRI检查并由两位观察者分别以T1加权像连续中断(T1D)、T2加权像纵形高信号(T2L)、T2加权像横形高信号(T2T)作为标准来判断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损伤,然后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者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75说明一致性较为理想,Kappa值〈0.4说明一致性较差);以术中所见作为金标准,计算不同MRI特征诊断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采用T1D判断前、后纵韧带损伤,两观察者间一致程度不够理想(Kappa值分别为0.112、0.285),且敏感性(50.1%~58.3%、523%~73.O%)、特异性(30.3%~40.4%、4712%~48.6%)、准确性(47.0%~484%、48.4%~54.1%)等均较低;采用T2L进行判断,虽然两观察者一致程度尚可(Kappa值分别为0.667、0.537)、特异性(78.8~85.9%.90.3~97.2%)也较高,但其敏感性(39.4~50.0%、23.8~49.2%)较低。而采用T2T,不但两观察者问一致程度相当满意(Kappa值分别为0.852、0.799),而且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88.9~9117%、82.6~90.5%)、特异性(889~97O%、97.2~98.6%)、准确性(88.9~93.5%、91.7~96.8%)、阳性预测值(93.6~98.2%、88.1~90.0%)及阴性预测值(81.5~865%、95.0~95.9%)。结论MRI表现中韧带的T1D、T2L特征均不能作为判断下颈椎前、后纵韧带损伤的可靠标准,但T2T特征可以准确地判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有助于评价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