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6篇
医药卫生   16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 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第60-80位氨基酸多肽缺失核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 方法: 用RT-PCR方法从西安地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HCV C区及部分E1区基因并进行克隆、测序,以此为模板用重叠延伸拼接方法扩增第60-80 位氨基酸多肽基因缺失的核蛋白基因片段(C510),将其定向克隆入哺乳动物高效表达载体pCI-neo中,通过Lipofectamine2000转染入p815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中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 从患者血清中成功克隆出HCV C区基因,序列及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显示为1b型;测序结果显示构建的第60-80位氨基酸多肽缺失核蛋白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I-510基因序列准确;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方法均证实目的蛋白p170可在p815细胞中表达.结论: 重组体pCI-510构建正确,其目的基因在p815细胞中可有效表达,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休克、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汉坦病毒主要感染人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是HFRS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国内外学者尽管在汉坦病毒致病机制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如病毒诱导的免疫病理反应、宿主遗传与细胞凋亡、血小板减少与功能障碍、血管内皮损伤等,但HFRS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也无特效治疗药物,深入探讨汉坦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寻找有效治疗药物仍是汉坦病毒/HFRS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阐述HFR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患者血浆正五聚素-3(pentraxin-3, PTX-3)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对HFR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随机纳入105例2012年10月—2014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的HFRS患者,依据HFRS临床分型标准,将纳入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4组。采集患者急性期静脉血标本96份,恢复期65份,同时采集27名健康志愿者静脉血标本作为对照,分离血浆,应用ELISA法检测PTX-3水平。分析PTX-3水平在不同分型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表达变化,以及与对照组的差异,评估其在重症HFRS早期预警中的价值;分析急性期PTX-3与常规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急性期PTX-3水平对HFRS患者预后(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105例患者中,轻型17例、中型27例、重型26例、危重型35例。各型患者及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型患者急性期血浆PTX-3水平均显著高于同型恢复期和对照组(P均<0.05),危重型患者急性期PTX-3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分型(P均<0.05)。患者急性期PTX-3水平与WBC、AST、APTT呈正相关,与PLT、ALB、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负相关(|rs|>0.500,P<0.05)。ROC曲线分析急性期PTX-3水平对HFRS患者预后(死亡)的预测价值,AUC为0.753(95%CI:0.593~0.914,P=0.003)。结论 PTX-3可作为重症HFRS的早期预警指标,其有助于评估HFRS疾病严重程度及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4.
谈现代医学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现代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任。它一方面通过培养的医学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要满足医学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让医学人才在掌握医学科学技术的同时,享受更多成功的快乐、幸福和自由,以便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促进医学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创新。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体外培养的嵌合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Huh7.5细胞后胞内病毒颗粒的形态学特征及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将含有全长HCV嵌合基因组的质粒pFL-J6/JFH体外转录为HCV RNA,电穿孔转染至Huh7.5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测定培养上清中病毒数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蛋白的表达;收取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感染原始Huh7.5细胞,制作超薄细胞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被感染细胞中病毒颗粒的形态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qRT-PCR显示不同时间点收取的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含有高水平的病毒量;间接免疫荧光显示病毒NSSA非结构蛋白高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被感染的Huh7.5细胞内含有大量有包膜或无包膜的病毒样颗粒,细胞质内部分膜性细胞器增生,出现黄病毒科病毒感染后特征性结构及某种未知结构等.结论 体外培养的嵌合体HCV具有HCV颗粒的形态学特征,并能够有效感染人源性肝细胞Huh7.5.  相似文献   
26.
目的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体外培养的嵌合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Huh7.5细胞后胞内病毒颗粒的形态学特征及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将含有全长HCV嵌合基因组的质粒pFL-J6/JFH体外转录为HCV RNA,电穿孔转染至Huh7.5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测定培养上清中病毒数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蛋白的表达;收取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感染原始Huh7.5细胞,制作超薄细胞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被感染细胞中病毒颗粒的形态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qRT-PCR显示不同时间点收取的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含有高水平的病毒量;间接免疫荧光显示病毒NSSA非结构蛋白高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被感染的Huh7.5细胞内含有大量有包膜或无包膜的病毒样颗粒,细胞质内部分膜性细胞器增生,出现黄病毒科病毒感染后特征性结构及某种未知结构等.结论 体外培养的嵌合体HCV具有HCV颗粒的形态学特征,并能够有效感染人源性肝细胞Huh7.5.  相似文献   
27.
西安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不同人群HCV 基因型分布.方法 先用逆转录- 套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抗- HCV 阳性血清的RNA, 阳性者再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进行HCV 基因分型.结果 113 份HCVRNA 阳性血清的基因型如下:输血后丙肝组,Ⅱ型、Ⅲ型及Ⅱ/ Ⅲ混合型分别为80 % ,16-7 % 和3-3 % .散发性丙肝组,Ⅱ型、Ⅲ型分别为78-9 % 和21-1 % ,未检出Ⅱ/Ⅲ混合型. 肝硬变组, Ⅱ型、Ⅲ型及Ⅱ/ Ⅲ混合型分别为87-9 % ,9-1 % 和3 % . 原发性肝癌组,Ⅱ型、Ⅲ型分别为87-1 %和12-9 % ,未检出Ⅱ/ Ⅲ混合型. 分型总结果为:HCVⅡ型、Ⅲ型及Ⅱ/ Ⅲ混合型分别为84-1 % ,14-2 % 和1-7 % .结论 HCVⅡ型是西安地区优势株. 不同人群中HCV 基因型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汉滩病毒(HTNV)感染的TLR4基因沉默的EVC304细胞(TLR4~-EVC304)转录因子NF-κB和IRF-3的细胞核移位情况,为抗HTNV固有免疫及其信号转导研究提供新资料.方法 用汉滩病毒76-118株分别感染TLR4~-和TLR4~+EVC304细胞,同时以LPS作为阳性对照组,无任何刺激作为阴性对照组,6 h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NF-κB和IRF-3的细胞核移位现象.结果 汉滩病毒76-118株刺激6 b后,在TLR4~+EVC304细胞中,NF-κB和IRF-3发生细胞核移位,而在TLR4~- EVC304细胞中未出现细胞核移位现象.结论 TLR4可能介导了HTNV感染的EVC304细胞中NF-κB和IRF-3的细胞核移位.  相似文献   
29.
西安地区病毒性肝炎患者TTV D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调查西安地区不同类型肝炎患者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病毒ORF1区设计内/外两对引物,采取nested-PCR方法,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147例和非病毒性肝炎患者128全血清中TTV DNA。结果 在肝炎组中,TTV基因检测阳性率分别淡非甲非戊型肝炎60.0%(9/15),庚型肝炎50.0%(6/12),乙型肝炎26.2%(21/80),丙型肝炎11.1%(3/  相似文献   
30.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 DNA拷贝数 ,并了解 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相应的 HBV- DNA含量分布 ,以指导临床 .方法 采用 Ampli Sensor PCR定量方法 ,检测 2 0 8份不同临床类型血清标本的 HBV- DNA含量 ,再用EL ISA方法测定 HBV- M,统计不同免疫指标组合的 HBV-DNA平均含量 .结果 病毒量分为高、中、低三度 ,大于 10 7拷贝· m L- 1 为高滴度 ;10 7~ 10 5 拷贝· m L- 1 为中等滴度 ;10 5拷贝· m L- 1 以下为低滴度 .6 0例 HBs Ag(+) HBe Ag(+)HBc Ab(+)血清 ,HBV- DNA全部阳性 ,平均含量为 1.8× 10 8拷贝· m L- 1 ;48例 HBs Ag(+) HBe Ab(+) HBc Ab(+)血清 ,HBV- DNA平均含量为 6 .4× 10 6 拷贝· m L- 1 ;30例 HB-s Ag(+) HBc Ab(+)血清 ,HBV- DNA平均含量为 8.5× 10 5拷贝· m L- 1 ;13例 HBs Ab(+) HBe Ab (+) HBc Ab(+)血清 ,HBV- DNA平均含量为 2 .1× 10 5拷贝· m L- 1 .结论 定量 PCR可真实反应 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 ,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