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6篇
工业技术   17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在溶剂体系(正己烷)与无溶剂体系下对大豆油脱胶工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溶剂体系下,对大豆油脱胶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油与溶剂比,其次是加水量,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影响较小.将含溶剂大豆油(大豆油与正己烷质量比4.0∶1)预热至60c℃,添加6%(占油质量)的水,10 000 r/min下均质1 min,搅拌反应30 min后获得的脱胶油磷脂含量可降至136.0 mg/kg(磷含量5.2 mg/kg),脱胶率达99.5%,脱胶油酸值降低,甘一酯基本消失.无溶剂体系下添加酸类脱胶剂时脱胶油磷脂含量可降至58.6 mg/kg.与无溶剂体系相比,溶剂体系下获得的脱胶副产物磷脂色泽更浅,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52.
研究了熟化温度对棕榈油基人造奶油质构、流变特性和结晶特性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产品储藏及其温度波动过程中硬度、流变特性、即时固体脂肪质量分数、微观形态、热稳定性和晶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熟化温度为20℃的样品在储藏过程中出现后结晶现象,且其涂抹性最差;熟化温度为30℃的样品,虽然涂抹性较好,但其硬度较小,温度波动21 d后发生起砂,且大量转化为β晶型;熟化温度为25℃的样品具有合适的固体脂肪质量分数,完善的结晶网络,良好的硬度和涂抹性能,且其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较强,能够较长时间的维持β’晶型。研究也表明,稳定的熟化温度是很重要的,即便5℃的差异也会造成产品性能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3.
采用自制的负载型钯氧化铝催化剂,以反式脂肪酸含量为考察目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氢化油(氢化油碘值为75)中反式酸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了氢化工艺参数,并进行了重复验证实验,得出低反式酸氢化葵花油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2℃,反应压力为1.9MPa,催化剂用量为170mg/kg,此时的反式酸含量为10.59%。  相似文献   
54.
芝麻油掺棕榈油鉴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种不同熔点棕榈油与4种芝麻油所配制的128个掺伪芝麻油样品为原料,分别采用全样脂肪酸组成分析法、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法和甘三酯结构分析法对芝麻油中掺棕榈油的鉴别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样脂肪酸组成分析法中,当以棕榈酸为标准与芝麻油纯样和国标数据比较时,检出限分别为5%和15%。在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法和甘三酯结构分析法中,当与芝麻油纯样数据比较,分别以亚油酸与棕榈酸含量比值(18:2/16:0)和β-POO(Sn-1-棕榈酸-2,3-二油酸甘油酯)含量为判断标准时,检出限分别为20%和12%。综合这3种方法的检出限高低及分析操作难易程度,初步得出结论:在芝麻油掺棕榈油的鉴别方法中,全样脂肪酸组成分析法是最好的鉴别方法,其余2种方法一般不优先采用,但可作为对上述方法的验证与补充。  相似文献   
55.
以大豆油为加热介质,采用烘箱法研究不同加热温度条件下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
TBHQ)的损耗规律、损耗途径及对大豆油品质的影响,并对其在加热条件下的挥发和转化产物进行了详尽的研
究。结果表明:较低加热温度条件下TBHQ的抗氧效果较好,高温条件下其抗氧化性能明显减弱;TBHQ的损耗随
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温加热条件下大豆油中的TBHQ主要以挥发形式损耗,同时会有少量TBHQ转化为叔
丁基对苯二醌(2-tert-butyl-1,4-benzoquinone,TQ)和其他物质,其中,主要转化产物是TQ;另外,挥发物中伴随
有少量的TQ等转化产物和分解产物。  相似文献   
56.
红花籽油醇解法制备脂肪酸乙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红花籽油乙醇解反应制备脂肪酸乙酯.研究了反应时间、醇油摩尔比、催化剂(氢氧化钠)用量(占红花籽油质量)、反应温度对红花籽油乙醇解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60 min,醇油摩尔比7.5∶1,氢氧化钠用量0.5%,反应温度75℃.在此条件下产物中各组分含量分别为:乙酯94.5%,甘三酯0.3%,甘二酯1.0%,甘一酯3.6%,脂肪酸0.6%.  相似文献   
57.
详细研究了助剂种类、助剂用量、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用量对羊毛脂助剂脱酸工艺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羊毛脂脱酸工艺的主次因素及其最优条件,即在羊毛脂中加入1:5(m/V)的溶剂A、质量分数为16.0%氢氧化钠溶液及1%的超量碱反应1.0 h,制得的羊毛脂产品得率为42.5%,酸值(KOH)为1.07 mg/g,产品质量达到药典级羊毛脂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8.
油酸乙酯在化工、医药和食品等行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了满足市场对高纯度油酸乙酯的需求,以高油酸花生油为原料,乙酯化后通过尿素包合法制备高纯度油酸乙酯。考察了乙酯与尿素质量比、乙酯与95%乙醇质量体积比、回流温度、回流时间、结晶温度以及结晶时间对包合后油酸乙酯纯度及乙酯收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尿素包合法制备高纯度油酸乙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酯与尿素质量比1∶1.2,乙酯与95%乙醇质量体积比1∶5,回流温度50℃,回流时间30 min,结晶温度22℃,结晶时间1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酸乙酯纯度为(90.82±0.04)%,油酸乙酯的相对含量达到(90.82±0.04)%,乙酯收率为(59.2±0.2)%。该工艺方法对工业化生产高纯度(90%以上)油酸乙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9.
以18种市售小包装标示含有花生油的调和油为原料,对其气味、色泽、透明度、酸值、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以衡量它们的质量状况。结果表明,18种调和油透明度、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它们之间色泽、气味差异较大,50%的调和油存在花生油香味;通过对调和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调和油中均存在花生油成分,但大豆油、菜籽油等廉价植物油含量超过花生油含量,为调和油的主要成分,配料表中各植物油的顺序基本反映了其在调和油中含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60.
为探究风味花生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对感官品质的影响,本文应用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研究风味花生粉储藏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及其对风味消褪的影响。首先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联用技术(GC-O)和气味贡献值(OAV)确定氧化变质的花生粉的风味活性物质,而后应用PLSR分析建立了风味活性物质与感官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模型,找出了各个感官指标和具体的风味活性物质的显著相关性,掌握了风味花生粉的氧化规律。结果表明,21种风味活性物质中乙酸含量与各个感官质量评分、过氧化值(PV)、储藏时间均显著相关,壬醛含量与各个感官质量评分、过氧化值和储藏时间相关性均不显著;乙酸乙酯和香芹烯等与烤香味、甜香味正相关的物质在储藏过程中变化不显著;油脂氧化产生的醛、酮和酸等挥发性物质是焙烤花生独特风味的主要成分,储藏过程中氧化程度加剧是引起风味花生粉风味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