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鼻咽癌复发患者治疗前后EB病毒(EBV)-DNA、病毒衣壳蛋白抗原-IgA(VCA-IgA)和早期抗原-IgA(EA-IgA)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鼻咽癌复发患者124例为复发组,其中手术组77例,采用鼻内镜手术或鼻内镜手术联合放、化疗;放化疗组47例,采用放疗和(或)化疗.另选取30例鼻咽癌治疗后放射性颅底骨坏死患者(无复发)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检测所有患者血清VCA-IgA、EA-IgA、EBV-DNA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前,复发组、对照组EBV-DNA阳性率分别为51.61%、0,两组VCA-IgA和EA-Ig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局部、颈部、局部及颈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间EBV-DNA、VCA-IgA和EA-Ig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复发鼻咽癌患者中,EBV-DNA阳性率随临床分期增高而增高(P<0.05),但VCA-IgA及EA-Ig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手术组与放化疗组EBV-DNA、VCA-IgA、EA-Ig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手术组EBV-DNA转阴率高于放化疗组(P<0.05),且手术组EBV-DNA阳性率低于放化疗组(P<0.05),但两组VCA-IgA及EA-Ig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EBV-DNA可能有助于判断鼻咽癌复发和分期,手术治疗有助于清除机体的EBV.但在鼻咽癌治疗后放射性颅底骨坏死患者中仍可检出VCA-IgA、EA-IgA,建议对患者的抗体水平进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7-07~1999-12收治的90例鼻咽癌首诊患者随机抽签分为三组:A组为白细胞介素-2局部用药+放、化疗组;B组为白细胞介素-2全身用药+放、化疗组;C组为常规放、化疗组。比较三组患者5年生存率及10年生存率。结果 5年生存率A组为63.3%,B组为70%,C组为36.7%,A组和B组5年生存率较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年生存率A组为30%,B组为50%,C组为23.3%,A组与B组、A组与C组10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0年生存率较C组高(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2联合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较常规放化疗组高,而全身用药在提高远期生存率(10年)上较局部用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3.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计数(LY)与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程度和肿瘤消退率之间的关系以及放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首诊鼻咽癌患者68例为实验对象(观察组),采集入院时、放疗后第2、3、4、5、6、7周以及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NEU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LY和淋巴细胞比例(LYR)、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NLR);另同期选择40名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 鼻咽癌患者WBC、NEUT、NEUTR、LY、LYR及NL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NEUTR和NLR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WBC、LY、LYR明显下降(P均<0.01)。放疗后第3、4、5、6、7周、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3个月患者的NEUTR均与同期口腔黏膜炎分级有关(P均<0.05)。治疗前后LYR变化与放疗结束时肿瘤消退率有关(P=0.048)。治疗期间口腔黏膜损伤程度与治疗结束时疗效有关(P=0.012)。结论 治疗期间监测中性粒细胞比例有助于判断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治疗期间定期评价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有助于预测肿瘤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4.
放射治疗后鼻窦炎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鼻窦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6例放射治疗后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半年以上,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治愈19例,好转27例。术中无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鼻腔粘连,46例病人均有鼻腔粘连发生,经多次换药均痊愈:粘连部位:术腔粘连11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4例,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31例。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对放射治疗后鼻窦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是可行的。手术操作熟练准确,手术后按时换药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5.
1998~2000年,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37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37例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在20~46岁;病程1~10年不等.患者均以鼻塞为主诉,并且经反复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专科检查:下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暗红色或灰白色,用1%麻黄素收缩效果欠佳,鼻腔内有黏液性分泌物,中鼻甲黏膜和钩突黏膜水肿,鼻中隔无明显偏曲.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经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病理组织学分型特征、临床诊治中鼻咽癌病理亚型提示远处转移几率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1例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的49例鼻咽癌鼻咽活检病理切片.结果 361例鼻咽癌经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率为13.57%,出现远处转移者鼻咽癌病理类型均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病理亚型分别为类圆形23例(46.94%),梭型细胞癌17例(34.70%),泡状核5例(10.20%),多形性4例(8.16%).结论 (1)鼻咽癌经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后远处转移发生率有所下降;(2)发生远处转移的49例均为分化较差的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其亚型类圆形与梭型细胞占的比例较多.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鼻咽癌治疗后颈部转移癌复发漏诊误诊原因,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39例病理证实为鼻咽癌治疗后颈部转移癌复发漏诊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患者,彩超诊断复发8例;32例患者行MRI检查,诊断复发17例;39例行细针穿刺,诊断复发17例。结论鼻咽癌治疗后颈部淋巴癌复发存在不典型病例,在诊过程中,需倍加注意;必要时可行诊断性手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8.
<正>鼻咽癌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广西是高发区之一。我院30多年的鼻咽癌研究积累了大量病例资料和远期疗效的随访资料,但病例的管理仍然处于手工存档和部分资料计算机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临床及科研工作不断发展的需求。为科学高效管理临床病案资料、评价疗效,方便临床  相似文献   
29.
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放疗的作用(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术前放射治疗,鼻咽部放疗总剂量40Gy。结果:通过放疗鼻咽纤维血管瘤均有明显缩小,从而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减少术中出血量。结论:术前放疗是鼻咽纤维血管瘤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0.
手术在早期鼻咽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在早期鼻咽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行性.方法:按第5届鼻咽癌协作组会议(长沙,1979年)TNM分期方案,对82例早期鼻咽癌(T1-2、N0-1、M0)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手术组42例、对照组40例.手术组采用手术 放射治疗的综合疗法,其中鼻咽部肿瘤量为60~70Gy,同时于术中、术后10天各给环磷酰胺1g进行化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射治疗,鼻咽部肿瘤量为72~78Gy.两组病人均采用钴机和深部X光机进行放疗.观察两组鼻咽部放射剂量及5年、10年的生存率.结果:手术组的鼻咽部放射剂量为64.28±5.46Gy,对照组为74.02±3.22Gy;5年生存率,手术组为85.71%(36/42),对照组为75.00%(30/40),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年生存率,手术组为73.81%(31/42),对照组为52.50%(21/4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NPC的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其既可间接地提高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减小放疗量,又与放疗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提高早期NPC治疗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