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教学前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实施中强调:教师要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随后的2020年修订版课标又强调:关注同一主线内容的逻辑关系,关注不同数学知识蕴含的通性通法、数学思想.数学内容的展开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到解析几何模块的解题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高等师范教育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服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设置应以高等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应压缩重复内容,精简整合必修课程;应发展专业特长,精选选修课程;应兼顾职业技能,加强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借鉴喻平、俞梦飞等人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框架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框架,并对2020年3套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及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套试卷关注现实情境,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强调数学应用;立足必备知识,注重融会贯通.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高考命题要创设合适的情境,设计现实问题;教师需要把握数学课程内容主线,从"四基""四能"着手制定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经历了"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式发展历程.中国数学课程发展历程中的混合编排方式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综合化的一种形式.数学课程的编排方式反映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向综合化的演进中,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或教育体制改革的强力作用,经历了一段曲折而艰难的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8个阶段.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综合化的历程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具有以下启示:综合化数学课程应突出其"整体性",并通过具有"统整"作用的主线将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综合化数学课程的结构体系应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设计需要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土化",其成功的推广需要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十个核心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10个核心概念是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教材的主线,也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每个核心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正确理解这些核心概念无论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初高中数学在知识上有较大的区别,但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以及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数学对象所遵循的一般方法和研究主线来看,又有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和一致性等.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中学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促进初高中数学课程的衔接,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初高中数学课程的融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数学活动经验"被确定为新修订版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基"目标内容之一,对于如何基于数学活动经验开展有效教学,便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数学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社会性和个性也有待获得迅速发展,面对抽象的数学学习,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多种体验中发展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8.
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新阶段和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启示,高职数学课程要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必需”为原则构建基础内容体系,以“服务”为宗旨,构建专业基础内容体系,以应用为目的构建数学实验内容体系。因此,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为:“一元微积分+专业基础模块+数学实验”。同时,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来实现上述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贴近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体。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但由于一些教师在新理念的理解或认识匕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便采取了—些片面化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崔玉兰 《成才之路》2012,(18):10-11
正教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罢,首先应当关注什么?《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目标中的"两基"改成"四基",是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心智潜能开发,其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形  相似文献   

11.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改革是推动高职课程结构完善以及学生数学素养得以提升的有效策略.我国部分高职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还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选择不恰当、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要不断完善本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以及确定适当的教学模式.此外,还要积极关注教师专业认证中对于小学教师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 ,美国提出一系列观点和措施 ,反映了许多新思想 ,引起各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本文对近十年美国数学课程及其指导思想的发展作一概括性评述。  一、课程标准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建设面向 2 1世纪的先进数学课程 ,使美国数学教育站在世界前列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 (以下称NCTM)于 1989年至 1995年推出了有关数学课程三个重要文件 ,为数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一 )确定了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与重点1989年 ,N CTM发表了《学校数学课程及评估标准》〔1〕,提出美国数学课程的目标是 :1.了解数学的价值 ;2 .对自己的数…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的实现以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但对于知识技能领域来说,发展性领域义具有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徐健 《数学教学研究》2008,27(5):F0002-F0002
1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 1.1 评价内容的确定是教师能力的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一方面给教师和学生创设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把握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面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必然有一个摸索和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数学课程标准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因此,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贴近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但由于一些教师在新理念的理解或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便采取了一些片面化的做法,单纯地研  相似文献   

16.
梳理数学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从中国数学史研究、数学文化研究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3方面分析开展中西方数学价值观比较研究,以及应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从学术和应用两个层面的需求分析,揭示数学价值观是数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新疆解放以来新疆高校内为民族学生开设的基础数学课程在开设背景,包含内容,教学语言,任课教师及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基础数学课程必须建立退出机制.基础数学课程的长期存在有着强烈的实际需求,其管理的强化和规范化以及课程实施上的新措施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确立退出机制的基础上,基础数学课程的建设还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的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  相似文献   

19.
以教学《老山界》为例阐释一线串珠法,指出运用一线串珠法开展教学,教学主线应与课文主线完全一致并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善于瞻前顾后,关注主线的前后连接,不使其断线,对直接体现课文主题的内容,要作为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但也不能忽视次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关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是目前国际数学教育的新思潮之一.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数学史在数学课程中的核心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筛选史料时应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重点内容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应将数学的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数学史可以以数学课本、数学读本、选修课程和专题研究等形式呈现在数学课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