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首先侵占中国东北,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在此后的对日斗争过程中,成千上万的满族人民与其他各民族共同进行英勇的抗战,其斗争规模较为宏大,体现出广泛性、多样性、坚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1960年日本"安保危机"之后的困局促使美国对日政策从"占领者"心态向"平等伙伴关系"心态转变。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日关系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但是,美国对日政策仍带有很强的"占领者"色彩。肯尼迪时期,美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着手调整对日政策,采取了"单边"贸易自由化、美日事前协商框架等政策,开始向"平等伙伴关系"转变,试图重构美日关系。  相似文献   

3.
抗战前夕,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逐渐由妥协退让转向抗日御(?)。国民党在处理华北事变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成为这一转变的起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迫使国民党史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从而成为其对日政策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标志;七七事变后,国民党终于走上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抗战道路。  相似文献   

4.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5.
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由于两国的文字政策、语言环境的不同,中日汉字不仅发音不同,字形、字义也出现了差异。在此过程中,日本还发明了"和制汉字"。本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中日常用汉字的形、音、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日本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1951),美国从遏制苏联的需要出发,对日本实施了长达6年之久的单独军事占领。1947年美苏冷战局面拉开后,美国开始调整它的亚洲战略和对日政策,完成对日政策从“限制和削弱”到“扶持和利用”的转变。中国由美国的“亚洲盟友”变成“亚洲首敌”;而日本则由美国的潜在敌手变成助手,终于形成了美国对日单独媾和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从现行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各选择一作文主题,对中日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作文价值取向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日小学生作文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中国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带有明显的虚拟性,表现出了与现实生活的"断裂",而日本小学生的作文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小学生作文的主题多半与道德相关,而日本小学生的作文则更多的描写自我内心情感体验。中日小学生作文价值取向上表现出的差异,正是中日小学生未来不同精神世界形成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日本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惨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成了战后中国国民党政府一项重要外交活动.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前后经历了十余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索赔阶段 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的准备工作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开始了.为了清算日军侵华战争罪行,以待战后向日本索赔,1939年7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制定了《抗战损失调查办法》及《调查须知》,并通令各机关及地方各级政府着手调查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损害.1943年开罗会议后,对日作战各盟国都将战后对日索赔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国民党政府成立了行政院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加紧系统调查工作.1944年3月19日,参事室外交组代表黄正铭等人参照苏联对德索赔办法,草拟了《战后对日媾和条件纲  相似文献   

9.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  相似文献   

10.
国民政府外交政策追随美国,抗战结束后对日索赔从积极索赔到最终放弃;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但国民赔偿并未放弃。中国必须提高综合实力,日本必须认识战争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N市L幼儿园中班四名教师的非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主要用“询问”和“看”两种方式判定幼儿的负向情绪表达,并结合年龄、性别、性格等多方面判定幼儿的负向情绪表达;教师通常采用转移注意力、劝诫、责备、冷静法四种策略应对幼儿的负向情绪表达。研究发现,教师在应对幼儿负向情绪表达的过程中否定倾向过多,建议教师面对幼儿负向情绪表达时,由“否定、排斥”转变为“理解、认同”,由“简单设问”转变为“推断性表述”,由“控制、克制”转变为“排解、疏导”。  相似文献   

12.
郭文深 《华章》2007,1(5):9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经历了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妥协退让,到"华北事变"的强硬、"七七事变"的联共抗日,再到相持阶段的避战自保、消极抗战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中日假钞之战□孙共青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与此同时,日本军部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密令日本特务机构,相机配合日军的侵华军事行动,实施破坏国民政府经济的措施。1938年底,日军因自身资源、兵力等因素,停止...  相似文献   

14.
姜芳  张卫娣 《考试周刊》2014,(65):18-20
自从美国人类文化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一本研究日本的著作《菊与刀》中出现了"恥の文化"(耻文化或耻感文化)一词,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待"羞耻"的不同观念和态度。同为东方文化,中日的"耻感文化"也有不同文化内涵,而且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所,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开端,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了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然而,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并未正式对日宣战,只是在sq14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面对侵略,行使“自卫权”奋起抗战,抵御外侮。对日正式宣战,则是在战争进行四年之后的1941年12月8日。宣战问题,不仅涉及国际法的若干准则,而且也体现出中国政府抗战指导思想和战时外交政策。因此,本文拟就中国政府在宣战问题上的考虑、何以没有及时宣战以及由此对中国抗战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试加评析,以求弄清这一历史问题,从而有助…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有其独特意义:一是全面介绍了日本的国势、国情、文化,一改国人此前对东瀛邻国"不屑措意"的狭隘观念;二是广泛考察了中国古代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情况,反映出一衣带水相邻两国的历代友好交往;三是就<日本杂事诗>自身的艺术价值而言,亦可谓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珍品.  相似文献   

17.
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最早的栽培国,也是古老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历经西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到了唐代饮茶的风俗空前兴盛。宋元明清到现在,饮茶的风俗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并发展成中国特色的“茶艺”。在中国唐朝时代扎根的茶文化,在日本的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由谴唐使传入了日本,在日本生根,并发展出属于日本形貌的“茶道”文化。从中日茶文化的区别和习惯的不同,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道”、美意识、及民族性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教育改造日本战俘的一所学校。该校对日俘的改造不仅仅是说服教育,更重要的是凭借中共党人自身的优良作风和良好精神面貌的熏染,实现对日俘战争观和人生观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改造日俘的政策,有效地瓦解和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壮大了国际反战同盟,为夺取抗战的胜利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表现形式上中日两国的网络流行语都趋于缩略语;在情感表达时都倾向使用情绪比较强烈的或者夸张的描述,但中国的有更多引申含义,而日本的则没有;在内容来源上都多与经济现象相关而缺少对政治的关注,且与传统媒体密不可分;但中国的多是既有的语句通过网络赋予新意而重新流行开来,日本的来自网络自身的语句相对较多;中国的网络流行语更具有自我娱乐精神,而日本则更多关注社会事件。  相似文献   

20.
华北事变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进一步暴露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社会政治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蒋介石不得不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 ,开始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有限的抗争 ,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开始一些抗战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