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体育素材,是指对身心发展具有潜在意义的、未经总结和提炼的、保持原有性质的原始材料,也可视为被选择的—切身体活动内容。体育教材,是在体育课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精选、组织的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据此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材料。"体育素材"与"体育教材"之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设计体育课程方案之时,理应考虑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目标以及一系列的要求。但是,当我们在考虑不同学制阶段体育课程方案时,更应当重点考虑的是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所采用的身体练习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所决定的教学单元构建的特点。和遵循共性的原则与要求相比较,揭示学制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将是设计具体课程方案的更为重要的依据,小学体育课程的设计当然也是如此。一、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程的特征1.身心发展的特征依据身体发展非同步的原理,小学低年级身体发展的重点领域是身体素质的控制论体系,即敏捷、平衡、柔韧、…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研究,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实施中还存在着对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未能突出"身体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对体育与健身课程还缺乏"大课程观"的认识,难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身体锻炼的因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体锻炼的效果受到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应正确理解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和形成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大课程观"等观点,强调在体育与健身课程中要重视学生身体锻炼、合理安排运动量负荷、提倡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吃苦精神的培养以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调查福建省普通中学身体练习障碍学生接受特殊体育教育的状况,对特殊体育课程地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资源、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学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教育公平和生命关怀理念是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中学特殊体育教育的改革与重建,应从政策保障、课程调适、支持系统完善等几个方面着手,寻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天津市高校的公共体育网球课程进行研究,探索适合青少年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课程目标;构建以"健康第一"为教学理念、融合网球文化与体育文明、更加富有操作性、适合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实施标准;建立一套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公共体育网球课程的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7.
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课程本质属性在于"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是基于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教化与规训的身体教育过程.体育课程所关注的身体问题并不仅仅是形态机能的生理成分问题.更是社会价值观、教育属性、人才观、教育模式等相集结的社会问题.通过体育课程属性的社会学反思,辨析了近些年对体育课程属性的错误认识,从国家意志、民族性、规训与教化、制度保障等探讨了体育课程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吴燕丹 《体育科学》2007,27(1):41-50
采用问卷及访谈法,调查我国普通高校身体练习障碍学生接受特殊体育教育的状况,主要从学校体育部门管理者、身体练习障碍学生两个层面对特殊体育课程地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资源、政笨法规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从中学特殊体育开设现状寻找根源,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教育公平和生命关怀理念是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改革与重建,应从政策保障、课程调适、支持系统完善等几个方面着手,寻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课程技术领域的变化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技术领域变化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03~1985),以身体教育和竞技教育为主的课程技术内容时期;第二时期(1985~1999),以突出竞技教育为主的课程技术内容时期;第三时期(1999~2003),强调自主构建适应学生身心个性化、生活化、终生化的课程技术内容时期.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出的基本教育理念之一,建立学生新的体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体育课程学习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采用多元的体育学习方式,提高体育课程学习的有效性,促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协调的身体、匀称的体态、有力的、娴熟的、敏捷的优美动作,以及坚毅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在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讲究讲解语言美和动作示范美,力求教态美,注意教学方法美和场地器材布置美。  相似文献   

12.
穆飒 《体育科技》2003,24(1):83-85
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进行了论述 ,认为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体育课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勇敢、刻苦、机智、果断等品质。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各种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和总结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规律,工作知难而进,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工作搞得更好。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保护,培养互相协作、团结友爱的良好风尚。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相似文献   

14.
论体育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讨论了网络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补充作用及开展体育网络教育的一些有利条件,指出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能给体育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契机,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联性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创新教育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开拓人的潜在的能动性,培养创新型的人格。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根本结合点就是体育活动通过它所具有的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功能,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培养人的创新个性,开发人的创新智能。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姜全传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5):607-608,611
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从注重专项技能教育转向健康教育方向发展.文章通过探讨健康教育,进一步论述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作用以及结合体育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把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接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因此,高校体育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更要与终身体育相接轨。结合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高校体育应当围绕素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转变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诸环节——能体现终身健康价值追求的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掘体育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态度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要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对体育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与高校体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文献综述和分析法,针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分析了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探析了体育与素质,高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接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以及高等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应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以此作为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改革与构建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论“体育”不是“身体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体育"是"身体教育"的观点进行了质疑."体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动教育"3个阶段,因而"体育"概念有"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动教育"3种解释."体育"概念的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由于目前我国"体育"处于"运动教育"阶段,所以"体育"不能解释为"身体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