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我国青少年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培养的途径,教练员的情况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训练环节存在问题的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在训练环节上存在诸多问题:训练的科学性有待提高,训练的内容多数仅仅是竞技健美操等级规定动作;训练、比赛的经费不足、训练场地器材不理想.本文为全面了解到我国青少年健美操目前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试办青少年竞技体育俱乐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国家竞技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战略规划,针对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试办青少年竞技体育俱乐部运作3年来的实证效果。得出主要结论为:1)普通高校应积极试办青少年竞技体育俱乐部,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的体系多元化、多渠道、社会化、院校化,将是“举国体制”的真正内涵体现。2)设置项目应是小型化、组织化、硬件设施简易化的竞技体育项目。3)普通高校青少年竞技体育俱乐部竞赛组织应社会化,尽量吸引社会力量赞助各项目队参加比赛,同时实施有限的有偿服务收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经过对美国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发现美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如下特点:治理模式法治化、管理模式社会化,基础网络多元化、培养模式学校化。借鉴美国青少年体育与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要尽快将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多元人才培养主体,最终构建专业化、社会化、学校化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宁波市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素质体育后备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理念的形成,学校体育教学理应担负着后备竞技人才培养的重任。通过对宁波市竞技体育高素质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设置及评估和考核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及剖析,透视宁波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及基本状况,为建立良好的培养模式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张旭 《精武》2013,(36):170-17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培养过程进行调查研究,较全面了解到我国青少年健美操目前的现状和发展动态,虽然发现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发现令人欣喜的方面。将在下面的研究中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7.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多元化体系。总体看,可以分为体育系统培养、教育系统培养、体教结合培养和社会力量培养等四种模式或基本体系。即:①体育系统的“金字塔型”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②教育系统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条龙式”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③中学一大学体育的“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对参加2004年全国青少年健美操锦标赛(西安赛区)各组别运动员规定成套动作的完成情况作了统计,分析了当前青少年健美操在我国的开展状况以及在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健美操运动项目在我国更加广泛地开展与普及以及对其竞技后备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调查访问法,研究了职业化竞技运动队后备运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等问题,提出了(职业体育俱乐部组织体系 青少年业余训练组织体系 政府部门) 社会化服务体系 单项俱乐部(运动队、运动学校)的职业竞技和青少年儿童业余训练衔接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斌  吴保占  李霞 《体育世界》2012,(12):23-25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青少年体育训练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四川省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实际,以改革与创新的视野,提出了四川省青少年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的构想:一是均衡各运动项群人数分布;二是提高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实力;三是拓宽职业体育俱乐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男排重新崛起的关键因素。通过体育测量、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的身体形态、体能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青少年培养方式、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健美操运动已然成为目前比较时尚的体育运动,且备受人们关注和喜爱。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健美操运动进行文化透析,指出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的健美操是从表演型的体育项群中分化出来的,但其发展历史却应该是要溯至人类史源的,因此,该项目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十分灿烂的文化色彩,我们应对其进行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上饶市区体育晨练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饶市区571名体育晨练者的调查,对晨练群体的年龄、性别结构、锻炼动机、体育消费、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程度、社区体育晨练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了解了我县体育晨练开展的现状和特点。中年人口缺少,体育设施不全,没有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计划宣传不够等问题都是影响全民建设活动积极开展的重要因素。解决上述问题,对提高城市体育锻炼人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市场载体、市场法则、社会保障、教育培训、调控体系等。主要受到人才市场的发展动力、市场保障、择业意向、升学意向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旨在探索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对体育发达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认为:教育与体育有机融合、运动竞赛实行分级制度、法规制度健全、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国外教育系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据此提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指导思想、举国体制、政策导向、学校竞技体育自身积累的经验等方面,阐述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指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在竞技体育资源利用、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及运动员队伍建设、教育与体育系统的协调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应以高校为龙头,建立学校竞技体育服务平台;大力构建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介绍了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后备人才培养措施。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走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运用法制手段理顺各方关系;协调好运动员的训练与生活;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竞赛机制;制定符合项目发展趋势的规划;科研与选拔、训练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技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当今世界上,竞技体育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竞技体育要发展,其先决条件是应培养出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才。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整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县市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源头和根基。结合县级体校重竞技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浅析目前县级体校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杜伟 《体育与科学》2006,27(2):75-78
本文采用专家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等,对江苏省5个市有关教体结合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了江苏省体育传统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现状,指出了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建立起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训练、输送完善的课余训练体系,为实现建设江苏教育强省和体育强省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体教融合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立足加强学校体育,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以中央深改委关于体教融合重要论述为依据,梳理传统体教融合演进脉络,从政策支撑和现实需求释读新时代体教融合内涵,对比新旧体教融合概念差异,研判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势,总结现实困境并提出未来发展战略取向。认为新旧体教融合在概念内涵、培养主体、培养目标、关注对象和工作内容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面临协同共治的社会环境、多元共识的体育功能和矛盾重重的培养现实;存在环境失真、制度失灵、机制失衡和模式失新的现实困境;未来发展应注重深化思想融合,营造发展环境;促进目标融合,破除制度壁垒;推动资源融合,畅通培养机制;加快措施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