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德刚 《体育学刊》2013,20(1):68-70
“体育、艺术2+1项目”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要求高于课程标准对同一水平学段学生技能学习的要求,这决定了学校体育只有调整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顺利实现“2+1项目”目标.教师教学任务调整而其他教学要素不变的“专家教学模式”可有效发挥教师专项特长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部分课时学生按所选项目重新组成班级进行学习的“专选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得到系统而高效的运动技能提升.而“专项社团模式”可有效拓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载体,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体系.专家教学模式、专选教学模式、专项社团模式逐阶递进且各有侧重,对稳步推进标准相对较高的“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快乐教学是近年来提倡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普遍地运用于各学科不同学段、年段的教学过程。掌握技能则是作为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运动技术与运动能力。从教育学角度来理解体育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显然是不能顾此失彼地忽视掌握运动技能这一运动课程特点的。  相似文献   

3.
董文梅 《体育教学》2009,(11):35-36
体育学理的研究既包括对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规律的研究,也包括对运动技能教学过程的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步骤是“学理”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具体体现,教学步骤能否合理运用受到基于“会能度”分类的运动技能教与学规律制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教材的低级重复”、“体育教学方法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都有赖于运动技能教学规律的揭示,只有按照运动技能教学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使体育教学真正走向科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与实施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 ,体育教学进行了重大改革。但从总体上看 ,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普遍存在着“换汤不换药”的现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未摆脱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课程体系 ,教材内容的选择仍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 ,教学方法仍以竞技运动训练为依据 ,教学目的仍旧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已日渐显露 ,培养的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差 ,体育健身知识匮乏 ,大多数学生很少自觉进行课外锻炼 ,走上工作岗位后 ,就中断了体育锻炼。这充分说明 ,学校体育给学生…  相似文献   

5.
试论情感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改革最显著的一点就是由“从运动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方向转变,其主要内容有“情绪与行为”,“理智与情感”统一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1993年版体育教学大纲与以往的大纲一样提出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三基教学”也已成为这句话简写的专用名词。但很多体育界学者、名家认为被熟用了的体育教学目标中存在着严重的概念问题。对“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再辨析,不单单只为  相似文献   

7.
都慧慧 《精武》2011,(A1):48-48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依然是改革的一个焦点,一些学者把快乐体育简单的理解成淡化运动技术的游戏,针对这种观点做出了一些见解,快乐体育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其中之一也要实现运动技能的传授,从而为培养体育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终身体育"而服务。因此,应该在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后虽不能夸大运动技能的作用,也不应该忽略运动技能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问题提出目前“,快乐教育”不断被运用到学校教学中,这对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把“快乐体育”思想融进学校体育教学中是目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而快乐体育教学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课教学形式。它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  相似文献   

9.
对“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的质疑与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从“淡化运动技能”到“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开始不久,要“淡化运动技能”的说法就风起云涌,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不少体育课变成了“耍耍课”,于是人们发现“淡化运动技能”的说法是错误的,给体育课程教学造成了危害,因而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前不久又出现了一种类似的新说法,那就是“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和“淡化竞技性运动技能教学色彩”。这种新的说法,似乎是想纠正“淡化运动技能”说法的错误,也确实缩小了“淡化运动技能”的范围,显得更加精确和稳妥了一些。但深入一想…  相似文献   

10.
何辉波 《新体育》2023,(20):82-84
新课标背景下构建高中体育课堂“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模式,首先明确指导思想和学习目标,依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构建运动技能模块学习内容,形成学、练、赛、评一体化的体育课堂教学体系。根据运动技能特点构建“专项体能处方资源库”,然后结合每节课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确定二或三个体能要素,从资源库中选取专项体能练习内容约2~5个,匹配运动技能的学习内容,设置多种练习方式,形成“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方案。以灵活多样的操作程序和实施策略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结合学习效果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健康行为养成和体育品德塑造,培育拥有强健体魄、运动专长、健全人格的合格高中生。  相似文献   

11.
倪胜勇 《体育教学》2009,(12):57-57
“悬荡”运动无论是追溯到人类早期还是现代,都是人类野外生存必备的一种技能。在我国民间体育活动中也有多种形式的“悬荡”运动,如朝鲜族的“荡秋千”,青海省的“土族轮子秋”等等。体育教学中开发“悬荡”运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身体和运动意志具有全面锻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体育学习中的“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在体育教学理论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技能”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在近20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中,有关“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技能”等问题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发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意义无非是体现在“现在”和“将来”这两个时间维度上。运动技能学习的“现在效益”,既体现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能,又体现在它能满足学生对运动文化的需求;运动技能学习的“将来效益”则体现在学生所掌…  相似文献   

13.
浅谈"参与式"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落实和体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而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生物模式教学——依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生理变化规律来组织教学。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师管理,忽视学生这一“主  相似文献   

14.
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几十年来真正左右我国现场体育课程基调的是国家统一制订的身体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在时间顺序上似乎出现在体育课程的末尾,但实际上它在课程操作整个过程中控制着具体的操作方式。对身体指标的追求不仅导致了对文化传承这一课程基本属性的违背乃至否定,其哲学基础因此也陷入了身心二元论的泥潭。在每学期不到40小时的运动时间这一条件下将身体评价指标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之间划等号是违背科学的。而依据运动技能的高低评价学生的操作方式以及将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的获得落实在“使学生掌握到两项可以终身从事的运动技能(项目)”这一观点,同样反映出“体育课程是做什么的”这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前提处于非清晰状态,因为将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的关系落实在特定运动技能的获得这一直接对应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对终身体育的误读和背离。  相似文献   

15.
学习效果显著的篮球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日本在新颁布的体育教学指导要领中,强调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喜爱运动的资质和能力”。这是指对运动的关心和自我运动的愿望,和同伴友好合作,体会各种运动的乐趣的能力,运动技能。在球类运动中,掌握“技能”、“态度”、“学习方法”等内容是需要研究的课题,是培养在生活方式中应用体育和  相似文献   

16.
现代体育教学在运动技能教学方面有反复,有教训,目前来看,这一问题远没有解决。当务之要,一是要搞清楚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说清楚“为什么体育教学非要有运动技能不可”.二是要开发出一个针对体育教学的、符合体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运动技能、技术教学系统。这两方面似乎任重而道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贾齐  李捷 《体育与科学》2004,25(2):71-74
本研究将作为课程内容的运动(动作)从内部理解为关系性存在,而将包含该关系的运动(动作)作为它的“形态”性存在。在将“关系”作为课程内容的本质理解时,具体运动(动作)的特定“机能”就不再是选择技能类内容的唯一基准,也便于从纷繁多样杂乱无章的运动(动作)中找到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同性,为从新的角度考虑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快乐"和"传统"的学校体育碰撞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快乐体育追求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而传统的学校体育重点强调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战胜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两种学校体育观念发生碰撞的起因,源于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传统的学校体育存在着弊端,这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之处。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刘志敏 《体育学刊》2003,10(2):78-80
对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连续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实施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它必将成为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最具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探索型”、“传授型”、“发展型”、“综合型”教学模式产生的思想根源及这几种教学模式的进步意义和存在不足后,指出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未冲出原有教学模式的包围圈,各种体育教学模式改苹均带有各类型教学模式的“烙印”,并就体育教学模式的统一与多样、体育教学怎样为终身体育服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等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