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三叉神经痛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桥池段的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经手术证实的因责任血管压迫引起三叉神经痛(TN)患者(TN组)和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和横轴面DTI成像,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 结果 对照组的三叉神经的ADC值为(1.76±0.98)×10-3 mm2/s,FA值为0.40±0.18,左侧与右侧三叉神经桥池段的ADC值和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TN组中B组(轻度压迫组)、C(重度压迫组)、D组(受压变形并萎缩)3组比较,ADC、FA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压迫部位ADC值增高28例,不变4例,平均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压迫部位FA值下降15例.不变11例,增高5例,平均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DTI对判断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有一定价值,三叉神经压迫程度越大,ADC值越高,FA值越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于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3D-SPACE序列成像并多平面重建,分析患侧组与健侧组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结果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侧组39侧神经,31例(31/39)表现为神经受压或移位;健侧39侧神经,25例(25/39)表现为神经血管关系阴性;健侧组与患侧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阳性率及三叉神经受压推移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SPACE序列可以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决策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压迫型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方法共收集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64例,分为非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对照组)32例和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观察组)32例,应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判断64例患者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及其压迫类型,并对两组间NVCC压迫点至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的最短距离、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双侧椎动脉间血管直径变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观察组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为(6.26±2.02)mm明显小于对照组(8.17±1.98)mm(t=-3.872,P=0.000,P0.01);而观察组椎动脉血管直径(3.53±0.42)mm与对照组(3.44±0.31)mm无明显差异(t=0.962,P=0.340,P0.05);两组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观察组(3.74±0.41)mm与对照组(3.65±0.29)mm间亦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26,P0.05);而观察组的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1.09±0.31)mm明显高于对照组(0.82±0.35)mm(t=3.330,P=0.001,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压迫型VP患者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较近且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 分别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DTI检查,观察兴趣区(ROIs)表观扩散系数(ADC)及部分各向异性(FA)的变化,同时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析内在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患者组梗死区FA值、ADC值(×10-3 mm2/s)明显下降,平均FA值、ADC值分别为0.12±0.01、1.08±0.11,其对侧相应部位平均FA值、ADC值为0.35±0.08、3.46±0.2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健侧ADC、FA值与对照组相应部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同侧内囊后肢、大脑脚、皮质脊髓束与健侧相应部位相比,平均FA值明显下降(P<0.05).脑梗死患者梗死区FA值、ADC值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与EDSS评分具有负相关性.结论 DTI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各40例,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微血管减压术,比较2组术中所见血管压迫来源、压迫程度及血管压迫位置。结果典型三叉神经痛组压迫血管来源为单纯动脉占85.0%,显著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组的57.5%(P0.05);来源为动静脉混合占15.0%,显著低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组的42.5%(P0.05);典型三叉神经痛组血管与神经位置接触者显著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术中发生三叉神经出现萎缩者比例显著少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典型三叉神经痛者其压迫血管在近端者显著多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压迫血管在远端者显著少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实施血管减压术,术前鉴定其发病特点,在预测其压迫血管类型、位置及其与神经的关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胼胝体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将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60例和正常对照组26例按规定序列作头颅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测定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FA值,并在入院当天进行PANSS量表评定.结果 病例组胼胝体体部FA值(0.33±0.10)较对照组(0.40±0.11)小,两组比较有差异(F=4.22,P=0.046);病例组男性胼胝体膝部FA值(0.51±0.08)较对照组(0.63±0.10)小,两组比较有差异(F=6.79,P=0.02);病例组女性胼胝体体部FA值(0.33±0.11)较对照组(0.46±0.08)小,两组比较有差异(F=7.08,P=0.014);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与胼胝体体部FA值无相关,而阴性因子分与胼胝体压部FA值(r=-0.38,P=0.04)则显著负相关.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胼胝体FA值减小,提示白质神经纤维的连续性中断,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MVD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复发率为1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血管压迫程度、责任血管类型、术前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检查是否有血管压迫、术中是否使用神经内镜辅助及Teflon棉片使用方法与术后复发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血管压迫程度(无压迫和重度压迫)、静脉及无血管压迫、术前MRTA检查无明显血管压迫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eflon棉絮包绕法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术前MRTA检查结果有利于判断预后;术中采用Teflon棉絮包绕法分离神经血管接触可减少术后复发;对无明显责任血管压迫者,建议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三叉神经痛与神经压迫位置的关系。方法对21例典型三叉神经痛及16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探查责任血管压迫位置。结果与非典型组比较,典型组动脉进出脑干端区域(REZ)压迫率显著升高(P0.01)。典型组责任血管为动脉的三叉神经REZ压迫率显著高于非典型组(P0.01)。结论典型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大多压迫REZ,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大多压迫非REZ,责任血管是否压迫REZ与三叉神经痛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对三叉神经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分析1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双侧三叉神经各向异性值(FA)值在术前、术后短期(1W)及术后长期(6个月)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患者组术前三叉神经FA值患侧较健侧下降约7%(P=0.001);术后1W患侧FA值稍有上升,双侧差异缩小为3%(P=0.081);术后6个月患侧与健侧已无明显差异(P=0.493)。对照组双侧FA值无差异(P=0.609)。结论DTI序列从影像学上证实MVD术可通过恢复病变三叉神经纤维的正常走行及髓鞘再生两个方面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出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14例,亚急性期6例,均有偏瘫)进行DTI检查,分别测量患侧CST损害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DTI显示20例脑出血患者患侧CST受压、移位、变薄或显示不清,患侧CST受损区FA值(0.43±0.16)均较健侧(0.70±0.06)明显降低(t=9.11,P<0.01);14例急性期患者患侧受损CST区ADC值(0.60±0.11)较健侧(0.76±0.10)明显降低(t=7.03,P<0.01).6例亚急性期患者两侧CST区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可以清楚地显示脑出血患者CST的损害状况,这对判断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与神经三维动态同步重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课题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及(3D-ciss)检查。实验组利用3Dslicer软件对两序列原始数据进行同步重建出血管与神经三维动态图像,与术中探查的神经、责任血管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并与对照组(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及(3D-CISS)检查,未利用3Dslicer软件同步重建出血管与神经三维动态图像)36例患者进行减压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联合疼痛缓解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对比。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72例患者中,实验组利用3Dslicer软件同步重建出血管与神经三维动态图像,显示血管神经压迫症状侧阳性率94.4%(34/36);对照组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3D-TOF)及(3D-ciss)序列图像上显示血管神经压迫症状侧阳性率91.7%(33/36)。实验组术前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探查结果符合率为97.22%(35/36),对照组术前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探查结果符合率为88.88%(32/36)。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减压时间(t=9.893,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t=4.258,P0.05)、术后联合疼痛缓解程度(Z=6.771,P0.001)有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无差异。结论血管与神经三维动态同步重建可多角度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空间关系,对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缩短游离责任血管、神经减压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术后联合疼痛缓解程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额颞叶胶质瘤病人量化脑电参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弥漫性脑胶质瘤病人的临床及术前脑电图资料,按肿瘤是否累及额、颞叶分为额叶病例组与对照组,颞叶病例组与对照组。筛选无明显伪差的特异性时间段,提取α/δ波比率(alpha-delta ratio,ADR)、相对频带能量及光谱边界等量化脑电参数,取病侧与健侧对应导联参数的比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额叶病例组量化脑电特征的病/健侧比值与额叶对照组的左/右侧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颞叶对照组比较,颞叶病例组F7~F8导联θ频段相对能量的病/健侧比值偏低(P=0.041);T3~T4导联δ频段相对能量的病/健侧比值偏高(P=0.003),α频段相对能量的病/健侧比值偏低(P=0.046),ADR值的病/健侧比值偏低(P=0.006);T5~T6导联β频段相对能量的病/健侧比值偏低(P=0.021),光谱边界的病/健侧比值偏低(P=0.005)。结论定量脑电特征可用于胶质瘤及其相关癫疒间的定位、定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3D TOFMRA)及其后处理技术 (MPR)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两名神经放射科医师盲法分析 38例临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患者的 3D TOFMRA基础图像及MPR图像。结果  (1) 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 ,MRI诊断为血管接触或压迫 31例 ,其中有症状侧血管接触或压迫 2 6例。症状侧与影像上三叉神经存在血管接触或压迫有显著相关 (P <0 0 0 5 )。(2 ) 14例以三叉神经第 2支分布区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 ,85 .7% (12例 )血管压迫神经的中间部位 ;10例以三叉神经第 3支分布区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 ,70 % (7例 )血管压迫神经的侧方 (P <0 0 0 5 )。结论  3D TOFMRA及MPR可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毗临血管的关系 ,血管压迫神经的部位与疼痛的区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MRI检测脑池段三叉神经形态学的改变。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8月~2019年3月收治PTN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7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使用3D-FIESTA序列对两侧三叉神经脑池段进行扫描,图像扫描处理使用Reformat软件,记录三叉神经脑池段的长度及各个方位(矢状位、冠状位、轴位)上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最大横截面积。检测三叉神经根岩尖处转角、血管压迫处距离三叉神经根部的距离以及脑桥和三叉神经的角度。结果对照组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最大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与脑桥角度、神经根岩尖处转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TN组中,患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短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患侧冠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轴位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矢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神经与脑桥角度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患侧神经根岩尖处转角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1)。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冠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轴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矢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与脑桥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根岩尖处转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N患者脑池段三叉神经在MRI上会有明显改变,长度缩短以及各个方位上最大横截面积的变小,为PTN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面神经M波和F波对桥小脑角(CPA)区肿瘤病人面神经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CPA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面神经电图检测M波和F波,统计比较健侧与病侧差异。结果与健侧比较,病侧M波波幅较低(P=0.023),F波潜伏期延长且波幅下降(P 0.001),F-M潜伏期延长(P=0.001)。结论 F波、M波可以客观评价CPA区肿瘤病人的面神经功能,反映面神经近端的临床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孤独症儿童脑扩散张量成像的异常.方法 对24例孤独症儿童(孤独症组)和10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脑扩散张量成像扫描,测量并比较两组的双侧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双侧内囊后肢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分析孤独症儿童各被检测部位ADC值、FA值与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1)孤独症组双侧内囊后肢[左右侧分别为(6.8±0.3)×10-9 mm2/s和(6.7±0.4)×10-9 mm2/s]、左侧胼胝体膝部[(8.0±0.5)×10-9 mm2/s]ADC值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0.2)×10-9 mm2/s,(6.6±0.4)×10-9 mm2/s,(7.4±0.5)×10-9 mm2/s;P<0.05~0.01];孤独症组右侧胼胝体压部(0.73±0.14)FA值低于正常对照组(0.84±0.07;P<0.05),孤独症组右侧胼胝体膝部(0.75±0.07)FA值高于正常对照组(0.68±0.17;P<0.05).(2)孤独症组右侧胼胝体压部ADC值与ATEC健康/行为评分呈正相关(r=0.490),右侧胼胝体压部FA值与ATEC说话/语言评分呈负相关(r=-0.453),右胼胝体膝部FA值与社交评分呈正相关(r=0.427),均P<0.05.(3)孤独症组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FA值左右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胼胝体神经纤维连接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在指导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及其病因学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对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颅脑MRI扫描并使用三维时间飞跃破坏性梯度回聚回波序列观察三叉神经的走行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对其中68例行手术治疗。观察MRI结果与术中所见一致程度,并观察三叉神经痛与局部血管压迫的关系。结果MRI显示患侧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79例.健侧12例。手术治疗的68例中MRI扫描62例阳性与手术相符,4例为较细小动脉压迫三叉神经.2例为岩静脉压迫并与蛛网膜粘连。结论三叉神经人根区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发病的主要原因,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能够确定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血管与神经关系,有益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重或肥胖患者脑卒中发病后颅内血管及颈部血管的血供情况。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患者235例,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的不同分为正常组50例,超重组50例,轻度肥胖组50例,中度肥胖组45例,重度肥胖组40例。分别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以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卒中患者颅内血管及颈部血管血供情况。结果 TCD检查:随着患者BMI水平的增高,患者病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速度与健侧MCA血流速度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超重组、轻度肥胖组、中度肥胖组、重度肥胖组IMT分别为(0.71±0.21)mm、(0.79±0.24)mm、(0.91±0.29)mm、(1.02±0.30)mm、(1.15±0.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BMI水平的增高,患者轻度狭窄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重度狭窄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患者脑卒中后,病侧及健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均出现明显下降,而IMT明显增厚,且伴重度颈动脉硬化狭窄。TCD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作为预测超重或肥胖患者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深部肿瘤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脑深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纤维示踪图(DTT),观察白质纤维束结构、走行及其与肿瘤的毗邻关系,测量病侧白质纤维束及其对应健侧白质纤维束的FA值、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白质纤维束单纯推移5例,单纯破坏7例,推移并破坏8例.单纯破坏、推移并破坏者.其病侧与健侧FA值、ADC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5);而单纯推移者,其病侧与健侧队值、ADC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12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正常工作、学习8例,生活自理但未参加工作3例,死亡1例.结论 DTI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深部肿瘤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脑梗死后锥体束华勒变性(WI))弥散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早期变化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收入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急性(发病7 d内)脑梗死患者15例,男性13例,女性2例.于发病后7 d内、14 d分别进行DTI检查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腩卒中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修正的Rankin评分(mRS)、运动功能指数(MI)等神经功能评分.用西门子Trio 3.0T MR机采集DTI数据,由DTI Studio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算出平均弥散系数(MD)、部分各向异件(FA)、第一本征值(λ1)、第二本征值(λ2)和第三本征值(λ3)的参数图.结果 发病14 d时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6.93±3.39,BI:45.33±26.01,mRS:4.33±0.90,MI:69.47±60.71.发病14 d时病灶侧与健侧DTI指标比较,从大脑脚到延髓各个感兴趣区,脑桥中部的MD和延髓上部的MD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病灶侧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灶侧的MD较健侧下降,病灶侧的FA较健侧减小,λ1较健侧降低,λ2和λ3较健侧增加.发病后14 d的DTI指标与NIHSS呈负相关(r=-0.613,P=0.015),与BI呈正相关(r=0.530,P=0.042),与MI呈正相关(r=0.543,P=0.036).结论 DTI可以检测脑梗死后第2周的脑桥锥体束WD,其表现为λ1下降、λ2和λ3升高、FA降低,尤其是后者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