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精神行为障碍(BPSD)的影响。方法选择AD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7)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47)接受积极心理干预8周。评价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ADAS)和阿尔茨海默病生命质量测评量表(QOL-AD)评分,比较两组药物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后两组ADAS评分均显著降低,MMSE、QOL-AD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治疗依从率为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8%(P0.05)。结论积极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AD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改善BPSD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性症状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39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疲劳量表(FSS)、阿尔茨海默病评价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和便秘量表(CSS)评价其抑郁、睡眠障碍、疲劳、认知障碍和便秘程度,简化36医疗结局研究量表(SF-36)评价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 391例患者中,抑郁、睡眠障碍、疲劳、记忆障碍和便秘者分别占37.34%(146/391)、54.73%(214/391)、40.15%(157/391)、34.78%(136/391)和46.55%(182/391).抑郁症状者与无抑郁症状者(t=18.469,P=0.000)、睡眠障碍者与无睡眠障碍者(t=7.411,P=0.000)、疲劳者与无疲劳者(t=3.992,P=0.000)比较,SF-36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记忆障碍者与无记忆障碍者(t=1.234,P=0.221)、便秘者与无便秘者(t=2.032,P:0.051)比较,SF-36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CES-D评分、PSQI评分和FSS评分引入同归方程,R2值由0.277增至0.649,提示SF-36总评分可被预测的部分由27.70%增至64.90%;CES-D评分不仅对SF-36总评分有预测价值,而且对8个维度评分均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非运动性症状,其中抑郁、睡眠障碍、疲劳是导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抑郁全面影响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是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奄恶化的最强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糖代谢的状况,以及AD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60例AD患者[AD组,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又分为轻度AD组(27分>MMSE评分≥16分)34例和中重度AD组(MMSE评分<16分)26例]及30名健康对照(正常对照组)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以及血浆胰岛素浓度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A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组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F=52.30)、OGTT的餐后2 h血糖(F=10.31)、糖耐量减退(IGT)的发生率(χ2=10.8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轻度AD组与中重度AD组比较,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F=3.95)、OGTT的餐后2 h血糖(F=6.87)、IGT的发生率(χ2=4.54)均显著高于轻度AD组(P均<0.05)。结论:AD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与AD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调查78例门诊强迫症患者(病例组)及60例正常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同时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G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强迫、抑郁及焦虑症状.结果 病例组WHOQOL-BREF量表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分别为(64.70±10.30)分,(47.60±11.50)分,(53.10±12.20)分,(63.70±10.60)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9.20 ±9.60)分,(71.20±10.40)分,(74.10 ±9.80)分,(75.10±1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0 ~-6.30,P均<0.01).Y-BOCS总分、强迫观念总分、HAMD总分均与WHOQOL-BREF所有领域得分负相关(r=-0.28~-0.61,P<0.05);强迫行为总分仅与生理领域得分负相关(r=-0.49,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强迫行为、HAMD总评分和HAMA总评分进入“生理领域”回归方程;在“心理领域”回归方程中除HAMA总评分外其余自变量均进入方程;强迫观念总评分、强迫行为总评分及HAMD总分进入“社会领域”回归方程;强迫观念总评分和HAMD总分进入“环境领域”回归方程.结论 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群;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伴发的抑郁症状是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积极情绪体验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84例慢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1)继续原常规治疗,研究组(n=43)给予为期8周以积极情绪体验为主的心理行为训练。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于训练前后分别评估患者的阴性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训练后SANS总分、情感平淡或迟钝、思维贫乏及意志缺乏等因子分低于训练前(t=5.115,P0.001;t=3.258,P=0.002;t=3.305,P=0.001;t=6.089,P0.001),且低于对照组训练后(t=3.018,P=0.003;t=2.216,P=0.030;t=2.314,P=0.023;t=3.41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训练后SSPI总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t=2.273,P=0.026;t=3.171,P=0.002),且高于对照组训练后(t=2.293,P=0.024;t=2.658,P=0.009),SQLS总分、动力/精力评分下降(t=2.591,P=0.011;t=4.111,P0.001),且低于对照组训练后(t=2.140,P=0.035;t=3.532,P0.00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减轻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平淡或迟钝、思维贫乏及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SS)及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对50例SS患者(SS组)、50例AD患者(AD组)及52名健康老年人(NC组)进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临床记忆量表(C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验(TMT)-A、数字符号(DSy)及数字广度(DSp)测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MSE评分AD组显著低于SS组及NC组(P均0.01),SS组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S组、AD组、NC组记忆损害发生率分别为78%、74%、4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92,P0.01);SS组CMS总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评分显著高于AD组(P均0.01)。SS组、AD组MMSE评分与WCST中完成分类数呈正相关(P均0.05),AD组相关程度(r=0.486)显著高于SS组(r=0.284)(U=2.112,P0.05)。两组TMTA与DSy呈负相关(P均0.05),SS组相关程度(r=-0.748)显著高于AD组(r=-0.352)(U=2.946,P0.01)。SS组记忆商与WCST中总错误数、持续反应数、持续错误数、完成分类数相关(P均0.05),AD组上述指标间无相关。结论:SS患者注意、记忆、执行功能均有明显损害,记忆障碍发生率与AD相似,但受损程度较AD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痴呆程度的额颞叶痴呆(FT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神经心理学特征的差异。方法应用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价27例FTD患者和36例AD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无论何种痴呆程度,FTD组患者神经精神问卷(NPI)评分均显著高于AD组(P<0.05)。轻度AD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略高于FTD组(P=0.046),中重度FTD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P=0.021)和画钟测验(CDT)评分(P=0.004)均低于AD组。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各功能域评分中,轻度AD患者定向力(P=0.030)与工作和社会交往能力(P=0.039)评分高于FTD组,中重度FTD患者在CDR总分(P=0.011)和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分上高于AD(P=0.007)。结论临床工作中对痴呆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心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FTD和AD。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和精神症状对于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对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46例AD患者均作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临床痴呆评定表评定,并作头颅CT,脑电图检查。患者之照料者均作一般调查问卷及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定。对相关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SCL-90总分除与BEHAVE-AD的幻觉分量表分无统计学显著性相关外,与其他分量表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SCL-90除强迫、精神病性两因子分与常模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外,其他因子分和总分均较常模高(P<0.01);高BEHAVE-AD总分组照料者的SCL一90总分、因子分中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及其他均较低BEHAVE—AD总分组照料者高(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是BEHAVE-AD总分和攻击行为分量表分。结论影响AD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是患者的BPS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主动式社区治疗模式(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CT)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配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开展为期1年的随访干预,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尊量表(SES)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分别评估其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及自我感受。结果:干预前后两组间PANSS总分及分量表评分、SES得分存在时间×组别交互作用,PANSS减分率、PANSS阴性分量表减分率、PANSS一般病理分量表减分率、SES增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QLS各因子分的变化幅度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PANSS减分率与SES增幅呈正相关(r=0.242,P=0.001);与SQLS量表中的心理社会、动力与精力等因子分减分率呈正相关(r=0.260,P=0.001;r=0.200,P=0.008);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SQLS量表症状与副作用因子分是危险因素(OR=1.030,95%CI:1.033~1.058,P<...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社区康复联合药物治疗对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为我国农村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兰州新区三个镇农村社区中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8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9)和对照组(n=42),两组均接受一般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6个月的社区康复干预。于干预前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定两组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研究组PANSS总评分[(55.54±14.75)分vs.(63.52±13.95)分,t=-2.504,P=0.014]、阴性症状[(15.64±4.50)分vs.(18.38±5.13)分,t=-2.547,P=0.013]和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评分[(25.67±7.39)分vs.(30.35±6.60)分,t=-3.015,P=0.003]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SDSS总评分[(8.21±3.78)分vs.(10.21±4.67)分,t=-2.118,P=0.037]和SQLS总评分[(18.97±6.23)分vs.(22.43±8.04)分,t=2.150,P=0.03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康复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减轻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提高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激相关失眠易感性与失眠症患者睡眠感知的关系。方法:136例失眠症患者,依据福特应激失眠反应量表(FIRST)评分,分为高分组(FIRST 17分) 72例及低分组(FIRST≤17分) 64例,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SG)评估患者夜间客观睡眠质量,利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中的条目评定患者监测后晨起的主观睡眠感受,利用主客观睡眠时间计算睡眠感知程度。结果:在客观睡眠方面,高分组较低分组睡眠效率下降(t=-2. 775,P=0. 010)、入睡后清醒时间增多(t=3. 367,P=0. 002);在主观睡眠方面,高分组较低分组睡眠总时间缩短(t=-4. 451,P=0. 000)、入睡潜伏期延迟(t=2. 097,P=0. 044)、睡眠效率下降(t=-4. 706,P=0. 000)、睡眠感知降低(t=-5. 071,P=0. 000)。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感知与FIRST分值、客观入睡后清醒时间、主观入睡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r=-0. 673,r=-0. 627,r=-0. 566; P均0. 01);与客观睡眠效率、主观总睡眠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 598,r=0. 949; P 0. 01)。结论:与非应激失眠易感性失眠症患者相比,高易感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睡眠感知更差;睡眠感知程度与应激相关失眠易感性程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68例伴精神行为症状的A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予奥氮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和对照组34例(单奥氮平治疗);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末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神经精神科问卷(NPI)、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定疗效及认知功能;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 1)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并对治疗前后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BEHAVE-AD、NP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9.554,t=-9.551,t=-9.706,t=-9.750;P均0.01);研究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升高(t=5.442,P0.01)。研究组TC、TG及LDL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t=8.146,t=6.743,t=9.427;P均0.01)。结论:奥氮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A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提高认知功能,同时改善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严重疼痛对酒依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简明疼痛评估量表评分及疼痛病史将243例出院后的酒依赖患者分为慢性严重疼痛组(疼痛组75例)和非慢性严重疼痛组(非疼痛组168例),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进行的评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慢性严重疼痛对生理及心理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疼痛组SF-36评分显著低于非疼痛组[生理:(131.1±50.9)分vs.(160.3±49.3)分,t=4.222,P0.001;心理:(148.8±55.6)分vs.(178.7±62.5)分,t=3.561,P0.001]。控制协变量后,慢性严重疼痛是生理和心理生活质量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β=-0.385,-0.397;P均0.001)。结论:慢性严重疼痛是酒依赖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辅助疗效以及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121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在利培酮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NAC和安慰剂,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和8周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同时检测体质量、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并对两组治疗前后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和8周后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32.16~93.19,P均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尤其阴性症状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8.40;P0.05)。两组体质量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研究组:t=-5.62,t=-6.19;对照组:t=-6.20,t=-6.3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G、LDL、T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13.51,P均0.05)。结论:利培酮单用或辅助NAC治疗可明显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同时降低血TG、LDL、TC水平,但对体质量增加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老年期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横断面凋查,采用老年期痴呆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AD)以患者自评和照料者代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119例老年期痴呆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老年期痴呆患者自评的QOL-AD评分为(28.49±5.63),高于照料者代评(27.26±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患者自评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抑郁(P<0.01),照料者代评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抑郁(P<0.01)、日常生活能力(P<0.01)、精神行为症状发作(P<0.05)和亲属应激(P<0.05).结论 为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应使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延缓病情进展并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积极式个案管理模式(ACM)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98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07例)接受ACM干预和对照组(91例)进行自然观察,随访12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每3个月评估1次,生活质量量表(QOLS)在干预前、后进行评估。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干预后,PANSS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的时间主效应(F=76.745,F=63.252,F=56.174;P均0.01)、阳性量表分的组间主效应(F=4.650,P0.05)以及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0.236,F=9.635;P0.01)。研究组干预后QOLS客观生活质量中日常生活、家庭生活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0.05或P0.01);主观满意度中日常生活、家庭生活、法律与安全、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及总体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0.05或P0.01)。研究组PANSS阴性量表分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差值与客观生活中日常生活差值、家庭生活差值呈正相关(r=0.394,r=0.40,r=0.312,r=0.211;P0.05或P0.001)。结论:ACM模式能更好地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治疗男性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男性(男性组)和64例女性(女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接受齐拉西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并通过体检、实验室和心电图检查以及其他不良事件的描述性记录资料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总显效率男性组和女性组分别为80.0%和78.13%(P=0.53)。两组PANSS总分及各项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PANSS总分及一般病理症状减分值女性组较男性组明显增高(t=-2.27~-2.53;P0.05或P0.01)。女性组治疗后心电图QTc间期(t=-3.04,P=0.00)、体质量(t=-2.81,P=0.00)和三酰甘油(t=-2.82,P=0.01)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t=2.06,P=0.04)、总蛋白(t=2.10,P=0.04)、空腹血糖(t=2.34,P=0.02)明显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男性组和女性组分别为20%和18.75%(P0.05)。结论:齐拉西酮对男性和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对女性患者QTc间期、体质量、空腹血糖及血脂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预测因子。方法:将1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得分分为伴攻击行为(研究组)64例和不伴攻击行为(对照组)68例,分别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气质性格问卷(TCI)的测定。结果:一般人口学资料中既往攻击行为史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ANSS分量表中阳性症状分、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条目分值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6.90,t=-3.41,t=-4.43,t=-4.40;P均≤0.001)。TCI各维度中寻求新奇得分(t=-6.74)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合作性、自我定向得分低于对照组(t=3.42,t=5.96;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寻求新奇、阳性症状和合作性对攻击行为的发生有预测意义(P0.05或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是引起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寻求新奇和低合作性可较好地预测患者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脊液可溶性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sPDGFRβ)浓度与认知损害程度及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D患者(AD组)50例,及同期住院的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组33例,对其完善神经心理学测评,依据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将AD患者分为轻度AD组和中重度AD组,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患者的脑脊液sPDGFRβ、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Aβ)1-42、脑脊液Aβ1-40、总tau蛋白(T-tau)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含量,比较3组间差异。将AD组根据载脂蛋白E(ApoE)基因是否携带ε4基因分为ApoE4+组和ApoE4-组,比较组间脑脊液sPDGFRβ差异。并将轻度AD组和中重度AD组、对照组脑脊液sPDGFRβ与认知损害程度和脑脊液Aβ1-42、T-tau及P-tau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重度AD组脑脊液sPDGFRβ浓度[(235.358±86.187)pg/ml]和轻度AD组脑脊液sPDGFRβ浓度[(219.301±69.711)pg/ml]高于对照组[(184.878±52.94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P=0.024)。而在AD患者中,ApoE4+组脑脊液sPDGFRβ[(219.493±76.745)pg/ml]和ApoE4-组[(222.802±81.665)pg/m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P=0.90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轻度AD组脑脊液sPDGFRβ与脑脊液P-tau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19),与Aβ1-42、T-tau水平、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无相关性,而在中重度AD组和对照组中则均无相关性。结论脑脊液sPDGFRβ在AD患者中升高,并在早期与P-tau有关;周细胞损伤可能参与了AD患者脑内tau蛋白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20.
研究背景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组由突然动作诱发的非随意性运动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肌张力障碍或舞蹈样动作。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社会心理学特点,并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调查问卷对188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包括症状自测量表(SCL-90)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两部分,分别评价精神心理症状和生活质量,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以及多重回归分析评价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88例患者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20份,与中国人群常模数据相比,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SCL-90量表中文版之躯体化(P=0.000)、强迫症状(P=0.000)、人际关系敏感(P=0.000)、抑郁症状(P=0.000)、焦虑症状(P=0.000)、敌对(P=0.000)、恐怖(P=0.000)、偏执(P=0.000)和精神病性症状(P=0.000)以及总症状指数均增加,WHOQoL-100量表中文版之总体生活质量(P=0.000)和生理(P=0.000)、心理(P=0.000)、独立性(P=0.000)、社会关系(P=0.000)评分均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显示,发作类型之复杂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和自愈倾向与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16,0.000),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精神心理症状与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均P=0.000)。多重回归分析显示,自愈倾向(P=0.024)和抑郁症状(P=0.000)与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生活质量显著相关,其影响程度依次为自愈倾向(R~2=0.423)和抑郁症状(R~2=0.398)。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普遍存在精神心理负担,且在生理、心理、独立性和社会关系方面生活质量较差。临床医师应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症状进行及时评价和必要心理干预,尤其应注意抑郁症状评分较高且无自愈倾向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