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的影像学特点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影像特点,探讨磁共振(MRI)特别是强化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技术对于TID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TIDD患者行头颅CT和MRI扫描。结果病灶在头颅CT均为低信号,在MRI平扫上呈T1WI低、T2WI高信号,强化像上可见强化,57%可见开环征,发病早期DWI可见高信号,FLAIR较T1WI及T2WI能显示更清晰的病灶及范围。结论使用多种影像技术可以辅助诊断TIDD,并与脑缺血或肿瘤相鉴别,能区分病灶所处时期,因此,影像检查是诊断TIDD的有效辅诊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反复发作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7例临床反复发作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CT及MRI中的T1WI、T2WI、DWI、FLAIRWI的检查后,在DWI异常信号发生的部位与临床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97例MRI检查中,在DWI上均有高信号和低信号,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显示高信号,而T2WI及FLAIRWI未能显示,脑梗死急性期DWI均表现为高信号,亚急性期多数表现为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在DWI上出现高信号或略高信号的部位与临床表现相符的有77例.结论 DWI序列在临床诊断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显示能力优于常规序列,它能区分新旧梗死,有助于责任病灶的检出.对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意义.但须结合常规序列及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确定DWI对超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均应用1.5T超导MR成像设备行DW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60例均证实为脑梗死。(1)13例超急性期(发病后6h以内),其中2~3h3例;常规MRI:T1WI无异常信号,T2WI1例无异常改变。DWI已显示明显高信号。(2)急性期(发病后6~72h)33例,T1WI26例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33例DWI均为高信号。(3)14例亚急性期(发病后4~10d),T1WI均为低信号,T2WI、DWI均为高信号。结论DWI在急性期脑梗死,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以内),诊断方面明显优于常规MRI扫描,DWI诊断脑梗死及超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从而为科学地指导临床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并为临床治疗效果提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 T2*-WI)诊断家族性多发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FCCM)的价值.方法 对FCCM患者的2个家系26名成员进行颅脑CT、常规MRI(T1WI、T2WI、T2FLAIR、DWI及SE)及GRE T2*-WI检查.结果 GRE T2*-WI检查发现FCCM患者12例,均为多发病灶,平均检出病灶23个,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其次为皮质-皮质下、丘脑、小脑和脑干.病灶呈特异的高低混杂信号,周边围有一圈黑色低信号环,极具特征性.常规MRI检出脑内病灶数目(平均病灶数5~17个)、疑诊或确诊为FCCM患者的例数(平均例数3~9例),由多至少依次为SE、DWI、T2FLAIR、T1WI和T2WI,均较GRE T2*-WI少.而颅脑CT仅对病灶较大、合并有钙化或出血的3例患者疑诊为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结论与CT和常规MRI相比,GRE T2*-WI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为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螺旋CT和磁共振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颅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螺旋CT和磁共振影像表现,使用GE64排螺旋CT和GE 3.0T磁共振,所有病例均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和磁共振SE序列T1WI和T2WI、DWI、MRS、FLAIR序列及对比增强T1WI扫描.结果 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在螺旋CT和磁共振扫描时密度或信号多不均匀,增强后可见不规则斑片样强化,占位效应明显.MRS显示病灶Cho/NAA的比值5.5~6.3,Cho/Cr比值4.7~5.3.结论 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和磁共振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散发型克-雅氏病(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s CJD)的头颅MR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搜集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诊断的很可能的s CJD 8例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头颅MRI特点,随访其诊治经过和疾病转归,探讨其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8例患者均以迅速进展的痴呆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8例患者常规脑电图均异常,其中5例可见周期性三相波,首次头颅MR检查均表现为大脑皮质受累为主的对称或不对称性花边裙样DWI高信号,其中5例伴尾状核和(或)壳核受累,病灶在头颅MR-DWI病灶出现最早,表现为"彩带样"高信号;其次是FLAIR表现为高信号;病灶在T2WI上为高信号、T1WI上为低信号。8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经历误诊,其中误诊为脑梗死2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阿尔兹海默病、眩晕症、皮质基底节变性各1例。结论 s CJD患者头颅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WI反应病变最敏感,可能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s CJD需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炎和其他进展性痴呆鉴别。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成像对脑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各种方法对脑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6例脑静脉畸形病例,均进行过磁共振T1WI、T2WI扫描,其中部分病例做过DWI、T2FLAIR、MRA、MRV、T1WI增强扫描及DSA. 结果幕上4例,幕下2例,T1WI、T2WI表现:引流静脉均为流空的低信号,深髓静脉为细条状长T1、长T2信号.其中1例DWI引流静脉及深髓静脉区域低信号;1例T2FLAIR引流静脉流空的低信号,深髓静脉高信号;2例MRA均阴性,但MRV显示深髓静脉汇入引流静脉;2例TIWI增强扫描:深髓静脉呈轮辐状汇入引流静脉;1例DSA:动脉期阴性,静脉期见典型的"海蛇头"征.结论 磁共振能明确诊断脑静脉畸形,T1WI增强扫描及MRV均较敏感,DSA为诊断脑静脉畸形金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各种方法对脑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6例脑静脉畸形病例,均进行过磁共振T1WI、T2WI扫描,其中部分病例做过DWI、T2FLAIR、MRA、MRV、T1WI增强扫描及DSA。结果 幕上4例,幕下2例,T1WI、T2WI表现:引流静脉均为流空的低信号,深髓静脉为细条状长T1、长T2信号。其中1例DWI引流静脉及深髓静脉区域低信号;1例T2 FLAIR引流静脉流空的低信号,深髓静脉高信号;2例MRA均阴性,但MRV显示深髓静脉汇入引流静脉;2例T1 WI增强扫描:深髓静脉呈轮辐状汇入引流静脉;1例DSA:动脉期阴性,静脉期见典型的“海蛇头”征。结论 磁共振能明确诊断脑静脉畸形,T1WI增强扫描及MRV均较敏感,DSA为诊断脑静脉畸形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EC)的临床与头颅MRI影像表现,以便提高诊断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EC的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平扫序列T_1WI、T_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钆对比剂增强扫描(CE-MRI)检查。结果 20例肿瘤脑桥小脑角池12例(左侧7例,右侧5例),桥前池3例,脑实质内2例(右侧枕叶1例,左侧额叶1例,病灶均发生于皮质区或皮质下区),左侧外侧裂池1例,枕大池1例,四脑室1例。其中4例病灶同时受累桥前池、鞍上池、侧裂池及环池等多个脑池间隙;全部病灶均呈囊性改变;13例长T_1WI、长T_2WI信号,4例T_1WI、T_2WI为混杂信号,3例T_1WI、T_2WI均为高信号;11例T_2FLAIR序列检查结果均呈混杂信号,其内可见散在的絮状稍高信号影,6例为低信号,3例为稍高信号;DWI序列检查结果为19例高信号,1例低信号。结论 EC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尤其是FLAIR及DWI序列MRI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典型脑干梗死的临床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 分析50例经头颅DWI检查证实脑干为责任病灶的急性不典型脑梗死的临床及DWI表现.结果 50例脑干梗死患者均不具有脑干病变典型的交叉征表现,只有10例在头颅CT脑干处见低密度影,有28例在T2WI及FLAIR序列上脑干处显示为高信号,所有病例的DWI均显示脑干处高信号或略高信号.结论 越来越多的脑干梗死缺乏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在反复多发脑梗死病例中,通过DWI可明确脑干为责任病灶,在急性不典型脑干梗死显示能力上优于常规序列,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椎管内畸胎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椎管内畸胎瘤的 MRI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共 6例 ,男 2例 ,女 4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术前全部行 MRI检查 ,两例行 CT检查。结果 畸胎瘤位于脊髓圆锥 3例 ,胸段 2例 ,颈段 1例 ;髓外硬膜下 4例 ,脊髓圆锥内 2例。 MRI示病变信号混杂 ,T1 WI、T2 WI均见脂肪组织的高信号 ,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被抑制而呈低信号 ,4例病变内 T1 WI、T2 WI见低信号的钙化 ,CT检查 2例明确钙化灶的存在。 3例合并其它先天畸形。结论 椎管内畸胎瘤 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MRI检查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PRES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例为子痫/先兆子痫,2例为高血压脑病,1例为环孢菌素A(CSA)的神经毒性.12例均行MRI检查,其中7例同时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4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 MRA)检查,1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7例行CT平扫检查,2例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MRI显示病灶基本上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多数病灶位于顶、枕叶脑实质内,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像显示皮层和皮层下白质明显高信号影,较T1WI、T2WI更加清楚.注射Gd-DTPA后多无明显异常对比增强.1例DWI显示双侧顶、枕叶及额叶皮层内弥散受限呈高信号,ADC图显示邻近的皮层下白质呈高信号.4例CT显示双侧顶、枕叶及额叶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3例CT未见异常.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灶几乎完全吸收消失.结论PRE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PIC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PICCC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分布和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和强化特征。结果1例PICCC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上,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沿侧脑室旁分布。CT平扫以高密度为主,CT值为45~65 HU,病灶内可见钙化和出血,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或明显强化。MRI平扫呈混杂信号,3例T1WI呈等低信号,1例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呈花环状强化,1例伴室管膜明显强化。结论PICCC好发于青少年,易合并瘤内出血和钙化,结合血清β-HCG水平升高和临床症状,术前应考虑到PICCC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内原发黑色素瘤MRI、CT表现;4例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CT平扫均为高密度,密度部分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4例MRIT1WI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为主,其中2例T2WI为低信号,2例为高低混杂信号,肿瘤内信号部分不均匀,增强后扫描肿瘤可见明显强化。结论颅内原发黑色素瘤MRI具有特征性表现,对于显示肿瘤范围、成分及脑膜的浸润和定性诊断较CT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动态演变过程。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2月我院经肌肉病理确诊的21例MELAS综合征的资料,对他们的头部CT、MRI、增强MRI、MRA和MRS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行头部CT,其中8例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钙化。卒中样发作急性期头部磁共振主要表现为T_1WI低信号、T_2WI和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或等信号,ADC高信号或低信号;增强MRI未见明显强化或线状强化,MRA未见明显异常,MRS可见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NAA)下降、乳酸峰(Lac)明显升高。19例(90.5%)病灶累及2个及2个以上脑叶,最常累及的部位是枕叶、颞叶和顶叶。病灶呈层状坏死,分布不符合脑血管的支配区域,动态观察具有"可逆性"、"游走性"和"进展性"。结论 MELAS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神经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充分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治、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吸食海洛因致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海洛因中毒所致的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及MRI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其中2例同时行颅脑CT扫描. 结果全部患者MRI显示对称性双侧小脑半球、大脑半球后部、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脑干等皮质下白质为主的多发性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加强后病灶无强化;2例行头颅CT检查显示两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基底节及两侧小脑呈对称性广泛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结论海洛因中毒所致的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PCNS-DLBC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患者为单发病灶,10例患者为多发病灶。病灶主要分布于胼胝体及侧脑室周围的脑深部,瘤周水肿多为轻中度;部分患者有轻中度占位效应。CT检查示病灶多为等/稍高密度影。MRI检查示病灶多为等/稍长T1WI、等/稍长T2WI信号影,FLAIR呈等/稍高信号,DWI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大多数病灶呈团块状、结节状明显均匀强化,出现“握拳征”、“尖角征”、“裂隙征”、“蝴蝶征”、“卫星灶”及“硬环征”等特征性表现;磁共振波谱表现为Cho峰升高、NAA峰降低、Cr峰轻度降低,出现高耸的Lip峰及倒置Lac峰;PWI上肿瘤实质区为低灌注。18F-FDG-PET检查示病灶呈明显高摄取。多发病灶多局限于幕上,具区域性分布特点,密度、信号及强化表现较单发病灶多样。单发病灶患者MRI增强扫描出现“握拳征”、“裂隙征”、“蝴蝶征”的比率高于多发病灶患者。结论PCNS-DLBCL的多模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合理应用多模态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工作环境接触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在工作环境中接触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患者临床表现及CT和MRI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有机溶剂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走路不稳为主要特征;CT均表现为双侧对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无占位效应。头部MRI表现为双侧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结论结合工作环境毒物接触史、中枢神经症状,及CT和MRI表现,可诊断有机溶剂中毒性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