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 通过改善呼吸门控PET/CT(RG PET/CT)的扫描参数(如管电流、呼吸时相数目、呼吸周期等),拟建立一个低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适于临床的扫描条件。 方法 对26例有18F-FDG摄取的肺结节患者行1个床位的低剂量RG PET/CT(30 mA,1min/时相),评估其辐射剂量,并对比其与常规PET/CT(120 mA,2 min/床位)的图像质量(如均匀性、噪声、视觉评价)的差别。此外,通过模拟不同呼吸周期探讨其与辐射剂量间的关系。 结果 1个PET床位的低剂量RG PET/CT的有效吸收剂量可降至4.88~7.69 mSv[平均(5.68±0.83)mSv],且其PET图像信噪比与常规剂量时相比无明显差异,低剂量CT图像的均匀性在可接受范围(< 5 HU),噪声较高,视觉评价肺结节特性在某些时相优于常规剂量CT。受检者的呼吸周期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 结论 基于30 mA管电流、6个呼吸时相、1 min/时相、平静呼吸下的RG PET/CT的图像质量能满足肺结节特性观测及肿瘤放疗生物靶区勾画等临床应用,且辐射剂量大幅减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四维CT(4DCT)探讨腹部加压对周围型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BRT)靶区位移幅度、靶区体积大小及外扩边界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拟行SBRT的周围型肺部肿瘤患者,CT模拟定位时依次完成腹部加压3DCT、腹部加压4DCT(4DCTcom)、自由呼吸4DCT(4DCTfree)扫描,并于照射前行腹部加压锥形束CT(CBCTcom)扫描。4DCT图像重建生成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在上述图像上分别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并重建肿瘤内大体靶体积(IGTV),在IGTV MIPcom基础上分别均匀外扩5、4、3 mm构建计划靶区(PTV)MIPcom。按所在肺叶位置将肿瘤分为全组、肺上中叶组和肺下叶组。结果对于全组肿瘤靶区,与自由呼吸状态比较,加压使靶区中位三维运动矢量减少30.92%;对于肺上中叶和下叶靶区,加压分别使靶区中位三维运动矢量增加3.42%和减少18.80%。无论全组还是上中叶或是下叶组,肿瘤各方向位移及三维运动矢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加压使IGTV的体积显著减少,IGTV MIPcom、IGTV MIPfree和IGTV10com、IGTV10free中位体积分别为4.01、5.36 cm3和6.59、7.65 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5、-3.14,P<0.01)。PTV MIPcom外扩5 mm时IGTV CBCTcom对PTV MIPcom的包含度为100%,外扩4、3 mm时包含度≥95%的比例分别为100%、83.33%。结论腹部加压技术改变了患者呼吸模式,减少腹式呼吸的同时增加了胸式呼吸;IGTV MIP和IGTV10的体积减小,为SBRT患者PTV的缩小创造了条件;临床上采用腹部加压技术实施SBRT时基于4DCT的IGTV外扩4 mm形成的PTV显示了临床精准放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水模研究,探讨影响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图像靶区勾画阈值(TH%)的因素,建立计算阈值的公式,为不同生物学特征的肿瘤选取不同阈值.方法 对特制的拥有5个不同大小靶区、7种不同靶区本底放射性比值的水模进行PET/CT图像采集,由图像得到每个靶区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靶区边界处的SUV(SUVborder)、本底中1 cm×1 cm大小感兴趣区的平均SUV(SUVbg)以及靶区内径(D)等,使用SPSS 13.0的曲线估计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计算阈值的公式,并以此对29个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癌原发灶或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靶区勾画,求出体积,比较PET和CT图像勾画的体积间的差别.结果 通过分析水模数据,得出阈值与靶区的大小呈负相关,与靶区的SUVmax呈负相关,与SUVbg呈正相关,阈值的计算公式为TH%=33.1%+46.8%×SUVbg/SUVmax+13.9%/D,r=0.994.通过对29个病灶进行比较,发现PET和CT勾画的平均大体肿瘤体积(GTV)分别是(7.36±1.62)ml和(8.31±2.05)ml,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05).结论 靶区的大小、SUVmax及SUVbg均会影响靶区勾画阈值;通过公式TH%=33.1%+46.8%×SUVbg/SUVmax+13.9%/D可对不同肿瘤计算合适的阈值.按此公式PET和CT勾画的靶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临床PET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4-5mm,但还是与X线、CT、MRI等显像方法的分辨率无法相比,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放疗计划中不能准确地勾画靶区。影响PET空间分辨率的因素很多,呼吸运动所造成的伪影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对呼吸运动进行补偿,则可以提高PET的空间分辨率,从而拓宽PET的临床应用。呼吸门控就是补偿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呼吸门控与非门控PET/CT显像测定肺部结节SUV的差异,探讨不同呼吸时相SUV变化趋势.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进行PET/CT显像、发现有多个肺部结节并同意进行呼吸门控显像者共19例,最终14例共37个结节纳入该研究,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29 ~ 80(63.7±7.1)岁.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和呼吸门控PET/CT采集.经过后台处理得到呼吸时相相匹配的1个呼吸周期内6个时相的PET/CT融合图像.测得SUV,每个肺部结节的每个指标均进行非门控与门控显像6个时相共7次测量.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行t检验、秩和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37个肺部结节呼吸门控显像的SUVmax和SUVmean分别为13.69±6.70和8.56±4.11,明显高于非门控PET/CT的12.76±6.74及7.66±4.00(t =3.475和Z=-3.661,P均<0.001);但2种显像技术SUVmax与SUVmean相关性好(r=0.971和0.969,P均<0.05);在门控显像中,6个时相不同时相间SUV以时相1即吸气末最高,而时相4(呼气末吸气初)最低.37个结节中4个结节常规显像SUV< 2.5(定义为轻度摄取),其中有1个结节SUVmax由非门控显像的2.13升至门控显像的2.52.结论 采用呼吸门控PET/CT显像所得到的肺部结节SUVmax和SUVmean比非门控常规采集高,但两者相关性好;SUV不同时相间以吸气末最高.对轻度摄取FDG的结节,经呼吸门控PET/CT其SUV有所提高,有可能影响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放疗中,MRI影像与CT影像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等结果确诊为宫颈癌Ⅱb~Ⅲb期的患者12例,年龄50~64岁。所有患者接受外照射及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后行CT和MRI扫描,在OMP计划系统上进行影像融合,由3位放疗科医师分别在CT和MRI图像上2次勾画GTV,包括子宫体、子宫颈及宫颈原发病灶。CT、MRI图像分别勾画得到36个GTV(称为GTVCT、GTVMRI),计算GTVMRI与GTVCT的比值R,其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GTVCT为(93.8±11.8) cm3,GTVMRI为(71.1±3.1) cm3。3位医师勾画的GTVCT、GTVMRI最大与最小体积的差值分别为41.3 cm3、11.3 cm3。与医师3相比,医师1、2分别勾画的GTV均较大,比值R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4、?5.043,均P=0.000)。3位医师勾画的GTVMRI更接近,靶区体积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小。 结论 CT影像引导的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受人为因素等影响,勾画GTV存在差异,应用MRI和CT影像融合技术可缩小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7.
靶区确定及适应性修正是食管癌精确放疗的核心环节。放疗过程中靶区体积及位移变化是靶区修改和计划修正的依据,相对于三维CT(3D-CT),四维CT(4D-CT)扫描既可以获得不包含运动信息的肿瘤靶区,如基于单时相图像勾画所得大体肿瘤体积(GTV),又可以获得包含放疗分次内全部运动信息的肿瘤靶区,如基于全部时相GTV融合所得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或基于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图像勾画所得相应IGTV。本研究基于重复4D-CT扫描探讨放疗疗程中靶区体积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ET/CT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的作用.方法 1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行PET/CT和定位CT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16例患者进行TNM分期,比较其分期结果.将定位CT图像传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在定位CT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即CT-GTV;参考PET/CT融合图像在定位CT图像上勾画PET/CT-GTV,比较PET/CT-GTV和CT-GTV.采用Stata 7.0软件分析数据,t检验用于比较PET/CT-GTV和CT-GTV.结果 PET/CT使7例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PET/CT-GTV和CT-GTV中位值分别为84.3(46~364)cm3和116.2(58~472)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86, P=0.0005).结论 PET/CT能提高头颈部肿瘤分期和肿瘤靶区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模型实验推导出在18F-FDG PET/CT的PET图像上确定放疗靶区边界阈值的公式.方法 向容积为9L的圆柱状模型内体积分别为0.5、1、2、4、8和16 ml的6个球体内注入浓度为203.5 MBq/L的18F-FDG,圆柱状模型其他空间注入浓度为6.179或16.021 MBq/L的18 FFDG溶液或无放射性的纯净水作为本底,形成靶/本底比值分别为32.96∶1、12.69∶1或热球零本底的3个实验条件.对各实验条件下的模型行PET/CT显像,研究球状热灶的边界阈值与热球ROI内平均放射性浓度的关系,推导出线性公式,并将其应用于勾画已知体积的热球模型,以t检验比较公式法及40%阈值法(以热球最大放射性计数的40%为热球模型边界)的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的差异.结果 热球的边界阈值(y)与热球ROI内平均放射性浓度(x)呈线性相关:y=(x+2.6227)/1.9752.勾画热球模型时,公式法的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的平均差值为2.83%,小于40%阈值法的平均差值3.55%,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6,P>0.05).体积的影响:公式法勾画热球模型时,当球体积≥1ml时,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间的平均差值为1.01%;当球体积为0.5ml时,相应差值达9.53%.而40%阈值法勾画时,当球体积≥2 ml时,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间的平均差值为-4.62%;但当体积为0.5及1 ml时,平均差值达19.9%.靶/本底比值的影响:公式法勾画热球模型时,当球体积≥1 ml时,3种不同的靶本底比值下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间的平均差值分别为2.66%、1.11%和-0.74%,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73、2.798和1.328,P均>0.05);而40%阈值法勾画时,当球体积≥2ml时,随着靶本底比值的降低,勾画体积与真实体积间的平均差值逐渐减小.结论 热灶的边界阈值与热灶ROI内平均放射性浓度密切相关,由此得出的线性公式可较准确地勾画体积≥1ml的热球模型的边界.当热球体积≥1ml时,靶/本底比值对公式法勾画热球边界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FB)与主动呼吸控制(ABC)时肺部肿瘤靶区在单排螺旋CT慢速扫描中的成像规律,比较两种状态下肿瘤靶区在放射治疗中肺部吸收剂量的差异.方法:搜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例,采用单排螺旋CT慢速扫描分别在自由呼吸、主动呼吸控制下采集CT图像,勾画出两种呼吸状态下的大体肿瘤靶区(GTV),在GTV基础上外扩计划靶区(PTV),对比两种状态下计划靶区位置及形态的差异.针对13例患者制订放疗计划,计算双肺的V5(吸收剂量大于500 cGY的肺百分体积)、V20(吸收剂量大于2000 cGY的肺百分体积)及肺平均剂量(MLD).对比ABC与FB两种状态下的剂量学差异.结果:ABC和FB状态下肿瘤PTV平均体积分别为(29.9±12.9) cm3和(81.2±35.4)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和FB两种状态下对应的V5分别为(14.2±4.7)%与(21.6±6.1)%,V20分别为(7.3±3.2)%与(11.9±3.8)%,MLD分别为(564.2±175.8) cGy与(753.9±211.2) cGy,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排螺旋CT慢速扫描情况下,ABC与FB两种状态下肿瘤靶区的体积差异明显.呼吸控制可以有效减小靶区的体积,减轻肺部的副损伤,使进一步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查找原发灶不明的脑转移瘤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灶不明的脑转移瘤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检查资料。 结果 17例患者均经活检确诊原发灶,准确率100%。原发性肺癌13例,占76%,其中有2例在第二次行PET/CT检查时才检出原发灶;原发性肝癌2例,占12%;原发性贲门癌1例,占6%;原发性升结肠癌1例,占6%。在检查到原发灶的基础上,18F-FDG PET/CT亦发现10例合并转移者,其中合并肺转移者2例、合并淋巴结转移者3例、合并骨转移者2例及合并其他部位转移者3例,共发现病灶61处;2例肝癌患者单发脑转移灶中均有脑卒中。 结论 18F-FDG PET/CT在查找原发灶不明的脑转移瘤原发灶中有重要价值,并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有利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PET/CT图像选定阈值与基于4D-CT呼气末时相图像所勾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肿瘤靶区相关性因素。方法 入组NSCLC患者序贯完成3DCT、4D-CT、18F-FDG PET/CT胸部定位扫描。基于4D-CT呼气末时相(50%)图像勾画原发肿瘤大体肿瘤体积(GTV50%)。基于PET图像原发肿瘤标准摄取值(SUV)≥2.0、SUV最大值(SUVmax)的20%勾画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分别命名为IGTVPET2.0、IGTVPET20%。分析IGTVPET2.0、IGTVPET20%与GTV50%的体积比(VR2.0、VR20%)及适形指数(CI2.0、CI20%)与GTV50%最大横径、GTV50%体积大小、GTV头脚方向位移、GTV三维运动矢量及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VR2.0和GTV50%最大横径、GTV50%体积大小、GTV头脚方向位移、GTV三维运动矢量及SUVmax均无相关性(P>0.05);VR20%和GTV50%体积大小、GTV50%最大横径及SUVmax呈负相关(r=-0.663、-0.669、-0.752,P<0.05)。CI2.0和GTV50%体积大小、GTV50%最大横径呈正相关(r=0.613、0.483,P<0.05)。结论 3D PET图像是包含了多个呼吸周期的中位图像,未能包含肿瘤的全部运动信息,基于3D PET/CT图像所构建的靶区不能准确地代表NSCLC的IGTV。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类癌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肺类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位置、形态特征、代谢情况及全身转移情况。16例肺类癌患者包括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65岁;典型类癌(AC)5例,非典型类癌(TC)11例。采用t检验比较TC与AC两组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差异。 结果 16例肺类癌均为单发,病灶密度均匀,均无坏死囊变和钙化,CT值为(38±7) HU。9例中央型肺类癌中,8例可见“冰山征”,5例伴阻塞性肺炎;7例周围型肺类癌均未见阻塞性肺炎。1例AC患者可见多发骨转移,其余15例均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16例肺类癌的SUVmax为4.00±1.64,最大径为(2.59±1.00) cm,SUVmax与最大径无相关性(r=0.238,P=0.375)。TC的SUVmax为3.32±1.17,AC的SUVmax为5.49±1.6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P=0.008)。 结论 肺类癌18F-FDG PET/CT多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对18F-FDG的摄取轻度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于3D-CT轴位扫描所定义的计划靶区(PTVvector)与基于4D-CT定义的计划靶区(PTV4D)的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 适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共28例,其中,16例肿瘤位于肺上叶为肺上叶组,12例肿瘤位于肺中下叶为肺中下叶组,均于同次CT模拟定位时序贯完成胸部常规3D-CT轴位扫描和4D-CT扫描.基于3D-CT图像GTV及其运动矢量定义PTVvector:GTV外扩7 mm形成CTV,在CTV基础上依据4D-CT测得的肿瘤三维运动矢量均匀外扩形成ITVvector,然后再外扩3 mm,形成PTVvector;基于4D-CT图像各时相GTV融合定义PTV4D:10个时相的GTV分别外扩7 mm形成各时相的CTV,10个时相的CTV融合形成ITV4D,ITV4D外扩3 mm形成PTV4D.对比PTVvector和PTV4D靶区位置、体积及包含度差异,分析三维运动矢量和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肺上叶和肺中下叶两组肿瘤中心三维运动矢量中位数分别为2.8和7,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85,P<0.05).肺上叶组PTVvector和PTV4D中心点坐标仅在x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0,P<0.05),肺中下叶组两靶区中心点坐标仅在;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6,P<0.05).肺上叶组PTV4D与PTVvector比值的中位数为0.75,肺中下叶组为0.52,两比值与肿瘤三维运动矢量的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638、-0.850,P<0.05).PTVvector与PTV4D彼此间包含度的中位数分别为66.39%和99.55%,两者与肿瘤的三维运动矢量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14、0.613,P<0.05).结论 基于4D-CT定义的PTV4D明显小于基于3D-CT定义的PTVvector,两者的比值及相互包含度均与肿瘤三维运动矢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结节型肺隐球菌病(PC)患者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福建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PC患者2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54.77±7.93)岁。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结节的数目、大小、分布、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结节征象。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组别结节征象的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① 22例PC患者的PET/CT显像共发现235个结节,18F-FDG代谢增高结节130个,SUVmax(3.5±2.9)与直径[(0.9±0.5) cm]呈正相关(r=0.702,P=0.000)。② 结节分布以右肺(57.4%,135/235)、下叶(64.3%,151/235)、肺野外带或胸膜下(80.0%,188/235)多见。③ 9例免疫功能受损宿主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7±4.7)高于13例非免疫功能受损宿主(3.0±2.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11);前者(17.5%,10/57)的宽基底贴胸膜征象高于后者(6.2%,11/178),而后者(25.3%,45/178)的晕征高于前者(10.5%,6/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11、4.628,P=0.005、0.031)。④ 单个肺叶受累和多个肺叶受累的患者各为11例,前者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6±3.4)高于后者(3.2±2.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2,P=0.016);前者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比例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911、47.022、17.395,均P<0.01)。⑤ 误诊和正确诊断的患者各为11例,前者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0±4.6)高于后者(3.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25,P=0.106);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的比例前者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570、35.951、5.720,均P<0.05);后者(26.2%,50/191)晕征的比例高于前者(2.3%,1/4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7,P=0.000)。 结论 结节型PC患者PET/CT显像的SUVmax与直径呈正相关。晕征是诊断的可靠征象。对于单个肺叶受累者,类肿瘤征象及18F-FDG代谢增高的表现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多发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22例疑似肿瘤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检查,经过活检或手术证实为多发癌患者32例。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以PET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2.5且CT上有形态学改变者作为PET/CT判断恶性肿瘤的标准,计算PET/CT诊断多发癌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结果 本组患者中多发癌的发生率为0.55%,其中,双发癌30例、三发癌2例,共66个原发灶。32例多发癌的66个原发灶的SUVmean的平均值为6.68±3.61。PET/CT诊断多发癌原发灶真阳性为58个,假阴性为8个。PET/CT诊断多发癌的灵敏度为87.9%,准确率为87.9%。 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检查诊断多发癌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偶发垂体大腺瘤在健康人群及肿瘤患者间发病率的差异,并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偶发垂体大腺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行PET/CT头部及体部检查的无垂体瘤相关病史的18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健康体检者600例,确诊及疑诊肿瘤患者1230例;选择PET显示垂体部位高摄取及同机CT显示垂体占位(病灶短径大于1.0 cm)患者,记录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对入选患者进行随访3~26个月,经病理及MRI明确最终诊断;所有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Fisher确切检验比较偶发垂体大腺瘤在两组人群间发病率的差异,并评价PET/CT对偶发垂体大腺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 15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入选,SUVmax为4.2~22.2;1例患者经手术确诊为垂体区转移瘤,SUVmax为19.5;14例患者为偶发垂体大腺瘤,发病率为0.77%,其中源于健康体检者1例,发病率为0. 17%,其余13例患者均具有恶性肿瘤病史,发病率为1.06 %;PET/CT对偶发垂体大腺瘤的检出率为100%,准确率为93.33%。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组垂体大腺瘤的发病率高于健康体检组;18F-FDG PET/CT显像对偶发垂体大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