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6排螺旋CT对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对先天性内耳骨迷路发育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105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接受16排螺旋扫描,取层厚0.625 mm,Bone Plus骨算法,单侧DFOV 9.6 cm或7.5 cm放大重建,行MPR和VR重建.结果 105例患者中有75例150耳CT显示正常,30例56耳为先天性内耳畸形,包括骨迷路未发育(Michel畸形)4例5耳,耳蜗未发育1例1耳,共腔畸形3例5耳,阶间隔Ⅰ型(囊状耳蜗-前庭畸形)1例1耳,耳蜗发育不全3例4耳,阶间隔Ⅱ型(Mondini畸形)12例21耳,前庭-半规管畸形5例9耳,前庭导水管扩大15例27耳,内耳道畸形12例19耳及内耳骨迷路畸形伴颈静脉球高位10例15耳.结论 多排螺旋CT检查对先天性内耳骨迷路发育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先天性耳畸形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为临床诊断、评估和治疗提供准确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耳畸形患者36例46耳,行MSCT容积扫描及MPR、CPR、MIP、VR、VE等重建.结果 36例46耳中,双侧10例,单侧26例;外中耳联合畸形43耳,合并内耳畸形3耳;外耳畸形中,骨性闭锁38耳,膜性闭锁5耳,骨性狭窄3耳;中耳畸形中,听小骨缺如4例,发育不全42耳,小鼓室45耳;合并畸形中,垂直外耳道19耳,下颌骨髁突及颞颌关节异常31耳,面神经管乳突段前位28耳,鼓室段低位7耳,颈静脉窝高位5耳,乙状窦前位3耳,中颅窝低位2耳;合并中耳炎6耳.结论 MSCT后处理重建能准确诊断先天性耳畸形的外、中、内耳异常解剖结构及合并畸形,并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扫描正常内耳容积再现技术成像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VRT)正常内耳成像的最佳成像参数。方法:对10例(20耳)健康志愿者进行MSCT扫描,并对双侧耳分别进行重叠放大重建,重建间隔分别采用0.1mm(重叠86.7%)、0.2mm(重叠73.3%)、0.3mm(重叠60%)、0.4mm(重叠46.7%)和0.5mm(重叠33.3%),然后以容积再现技术(VRT)对内耳进行图像重组,比较不同重建间隔对VRT图像质量的影响。调整VR重组的阈值,分别选择-1000~0HU、0~ 1000HU和-1000~ 1000HU,比较3组阈值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三组阈值间VRT图像质量有明显差异,其中以-1000~ 1000HU为最佳,其图像内耳结构显示完整、清晰,边缘清晰锐利,立体感较强,无明显伪影;以阈值-1000~0HU所得图像最差,内耳结构显示粗细不均、密度不等,半规管显示不完整。重建间隔为0.1和0.2mm时图像立体感较强,分辨力较高,内耳结构显示清晰。结论:MSCT内耳成像0.75mm准直器宽度时选择0.2mm重建间隔所得VRT图像质量最佳;VR图像重组时阈值-1000~ 1000HU时内耳三维结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在耳部畸形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01~2012-01间行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耳部检查先天性耳部病变患者31例共44耳,使用Toshiba Aquilion One动态容积CT机,采用160×0.5容积扫描模式。采集到的数据,常规进行1.0 mm横断面重建,高分辨率算法(sharp verysharp或bone)。结果:外耳道闭锁16例18耳,同时16例中伴有鼓室形态异常4耳,听小骨形态异常3耳,鼓室并听小骨形态异常1耳,患耳侧乳突呈板障型者2耳。外耳道狭窄4例5耳。内耳形态异常或畸形10例19耳。结论: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先进的软硬件技术,评价内耳畸形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耳硬化症的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证实为耳硬化症、且进行了多层螺旋CT扫描病例共34例。扫描层厚为0.625mm,进床速度为1.2mm/rot。双侧分别小视野骨算法重建,重建视野为9.6cm,重建层厚为0.625mm,重建间隔为0.2mm。结果34例共64耳显示异常。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可分为窗型、耳蜗型及混合型。窗型54耳,仅前庭窗异常47耳,表现为前庭窗扩大或狭小;前庭窗及蜗窗同时受累共7耳。耳蜗型5耳,仅累及耳蜗周围迷路骨质,表现为耳蜗骨迷路边缘不整,呈条片状密度减低或双环状改变。混合型5耳,同时累及耳蜗、前庭窗、蜗窗及内耳迷路其它部分。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耳硬化症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 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VE)在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4 例脑血管病行64 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扫描后,应用CTVE进行血管腔内、外重建,并与容积再现(VR)比较.结果 44 例脑血管病中,11例12 枚动脉瘤、3 例动静脉畸形、30 例动脉狭窄或闭塞(烟雾病6 例,动脉硬化24 例),血管内CTVE均显示病变血管腔大小、形态及内壁变化.44例血管外CTVE与VR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64 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可直观地显示脑血管病变的腔内、外情况,是脑CTA其他三维重建技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的多层螺旋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32耳)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做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患耳做单侧重叠放大重建,并利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对骨迷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本组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有以下几种:(1)Michel型(1耳):内耳结构完全缺如。(2)共同腔畸形(2耳):耳蜗和前庭呈一囊状结构,二者不能相互区分。(3)不完全分隔Ⅰ型(3耳):耳蜗缺乏完整的蜗轴,呈囊状改变,同时前庭扩大呈囊状。(4)不完全分隔Ⅱ型(Mondini型)(4耳):耳蜗仅1.5圈,中圈和顶圈融合,前庭扩大。(5)前庭及半规管畸形(14耳):耳蜗正常,前庭扩大,半规管短小、粗大或缺如。(6)前庭导水管扩大(14耳,其中6耳伴随其他畸形):前庭导水管扩大呈喇叭口状或与总脚相通。(7)内耳道畸形(8耳均伴随其他畸形):内耳道缺如、狭窄或扩大。结论 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有其特殊的形态学表现,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后处理成像可清晰显示各种畸形的二维和三维解剖特征,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面神经隐窝径路解剖通道术前影像学评估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9例双耳重度感音性耳聋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对外耳、中耳、内耳解剖结构行MPR及VR立体重建,模拟显示面神经隐窝手术路径,分别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距外耳道后壁及面隐窝底距面神经管的距离。结果MPR清晰显示听小骨长轴,半规管、前庭、前庭窗、耳蜗、蜗窗和内听道的骨性解剖结构;MPR图像可同层显示面神经管的鼓室段和垂直段;VR三维立体图像直观显示半规管、前庭、前庭窗、耳蜗、蜗窗、面神经、面神经隐窝和内听道的膜性立体图像。在MPR图像上面神经管垂直段距外耳道后壁的平均距离左、右侧分别为4.46mm、4.53mm;面隐窝底距面神经管的平均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02mm、1.03min。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可清晰显示人工耳蜗植入术面神经隐窝径路重要解剖学标志,面神经隐窝周围解剖结构测量结果可为临床手术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具有极佳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透明化重组在内耳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先天性内耳疾病提供准确的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信息。资料与方法回顾32耳内耳畸形的64排高分辨率CT(HRCT)容积数据,行三维透明化重组处理,按内耳畸形分类总结三维透明化重组方法及影像表现。结果 32耳的三维透明化容积再现(VR)图像结合透明化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均能很好揭示内耳畸形病变部位及程度,内耳病变整体显示方面及蜗窗、前庭窗、半规管等细节病变显示中透明化VR像及透明化MPR像明显优于轴位像及普通MPR像;在耳蜗内部结构的显示中,透明化MPR、轴位像及普通MPR像优于透明化VR像。32耳先天内耳发育畸形有以下几种:耳蜗未发育(2耳);共同腔畸形(4耳);不完全分隔Ⅰ型(2耳,2例患者对侧耳均为共同腔畸形);不完全分隔Ⅱ型(即Mondini型)(16耳,多合并前庭、半规管及前庭导水管畸形);单纯前庭-半规管畸形(2耳);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6耳)。结论三维透明化个性重组能准确评价内耳先天性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孤立性肺结节(SPN)重建血管支气管形态学改变与病理学相关性.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1例直径≤3 cm的SPN患者(其中恶性结节14例,良性结节7 例) ,行64排螺旋CT扫描,层厚为0.625 mm,扫描后行动态CT增强扫描,层厚为2.5~5 mm经GEAW4.2工作站多平面重组(MPR)、面重组(C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VR重建,显示SPN与血管支气管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行64排螺旋CT扫描(骨算法) 结合工作站各种后处理方法,能很好的显示SPN 与相关血管支气管的形态特征及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能清楚显示SPN与血管支气管形态特征及关系,两者对SPN良恶性性质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