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眶沟通性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齐全的颅眶沟通性脑膜瘤13例,分析其CT和MRI影像特征,重点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边界、肿瘤基底宽度、瘤周水肿宽度、强化均匀程度以及脑膜尾征长度等,观察指标经量化处理,并随机抽取临床、影像资料齐全并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脑膜瘤29例,对比分析2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差异.结果 13例颅眶沟通性脑膜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突眼、视力减退、眼球运动受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形态以哑铃状多见,肿瘤最大径平均值、肿瘤基底最大宽度平均值、瘤周水肿最大宽度平均值、脑膜尾征邻近强化硬脑膜的最大长度平均值均大于颅内脑膜瘤(P<0.05).结论 颅眶沟通性脑膜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及CT、MRI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眶脑膜瘤的发生部位、MRI的信号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脑膜瘤43例,行MRI扫描及增强脂肪抑制扫描,分析其发生部位与信号特征。结果:依据眼眶脑膜瘤的发生部位分为下列4种:①视神经鞘脑膜瘤,肿瘤呈不规则管状软组织增生,环绕视神经生长,等信号、T2WI及增强脂肪抑制成像显示肿瘤与视神经界限清楚。②眶壁(内)脑膜瘤,肿瘤呈宽基底等信号软组织块与眼眶壁紧贴,突向眶内,或位于肌锥内,边界清楚,增强明显。③蝶骨嵴脑膜瘤,肿瘤沿蝶骨嵴内外侧生长,向内侵犯眶内组织,向外累及翼腭窝。④眶颅沟脑膜瘤,肿瘤通过眶上裂、视神经管或骨质破坏缺损区呈哑铃形向眶内及颅内生长,等信号,增强显著。结论:应用合适的MRI扫描技术,可清晰准确地显示眼眶脑膜瘤的范围、部位、形态及信号特征,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明确的定位、定性信息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眶颅沟通性病变的CT和MRI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研究、探讨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CT和MRI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51例患者,男28例,女23例,年龄2-68岁,平均41岁,为手术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51例均行 CT扫描,45例行MR扫描,CT和MR增强扫描各44例。结果 通过眶上裂或视神经管沟通的颅眶沟通笥病变31例,占60.8%。其中9例通过视神经管沟通,包括4例视神经和视交叉胶质瘤、3例视神经鞘脑膜瘤,以及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侵犯视神经和视交叉;通过眶上裂沟通者,包括5例脑膜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2例Tolosa-Hunt综合征、3例炎性假瘤、1例眼眶和海绵窦皮样囊肿,以及7例鼻咽癌同时侵犯海绵窦和眼眶,通过眶骨穿支血管间隙沟通的病变或骨质破坏缺损区沟通的眶颅沟通性病变20例,占39.2%,包括5例眶骨扁平性脑膜瘤、10例眶壁转移瘤、1例眶壁软骨肉瘤侵犯筛窦、额窦和额叶、3例泪腺囊腺癌侵犯颅内和1例额底脑膜瘤侵犯眼眶。结论 CT和MRI,尤其是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和增强扫描的T1WI能明确显示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和病变特征,为制订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提供重要和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I表现及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9例及脑膜瘤11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血管周细胞瘤一般形态不规则、少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溶骨性破坏、信号混杂、强化程度及时间较脑膜瘤长、内见流空血管、易复发及转移;脑膜瘤形态规则、常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增生硬化、信号较均匀。结论 MRI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脑膜瘤的鉴别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鞍旁肿瘤的MR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旁肿瘤MR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4例中脑膜瘤17例,侵袭性垂体瘤14例,神经鞘瘤9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转移瘤6例,表皮样囊肿6例,脊索瘤4例,淋巴瘤2例.鞍旁脑膜瘤信号和强化表现与颅内其他部位脑膜瘤类似;侵袭性垂体瘤累及鞍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被包绕;神经鞘瘤以三叉神经鞘瘤多见,呈哑铃形跨颅中、后窝生长;海绵状血管瘤呈鞍内向鞍旁生长的哑铃形肿块,增强后强化显著,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周边强化逐渐向内充填;鞍旁转移瘤多为双侧性,常见于鼻咽癌颅内侵犯;表皮样囊肿T1WI信号高于脑脊液,DWI上呈高信号改变;脊索瘤为不均匀信号,伴斜坡骨质破坏;鞍旁淋巴瘤可为双侧性,伴颅中窝底骨质破坏.结论:鞍旁肿瘤M R表现各有特点,把握其特征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恶性脑膜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恶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提高其术前定性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恶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结果 10例肿瘤均为单发,大脑凸面4例,大脑镰旁3例, 海绵窦旁、矢状窦旁及蝶骨嵴各1例.密度、信号不均匀者9例,肿瘤邻近颅骨骨质破坏3例,其中1例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并突向颅外.9例表现为不均匀增强;2例出现粗细不规则的"脑膜尾征".结论 恶性脑膜瘤术前定性有一定困难,关注影像学特征有利于提高恶性脑膜瘤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眼眶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眼眶肿瘤的CT、MRI表现。结果:视神经鞘脑膜瘤9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1例,梭形肿块6例和软组织肿块2例,CT为软组织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视神经胶质瘤6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2例,椭圆形肿块4例;CT为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海绵状血管瘤12例,CT示类圆形稍高于脑组织密度影,T1WI呈稍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恶性淋巴瘤4例,均为弥漫性病变,CT示长条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神经鞘瘤3例;CT表现密度不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转移瘤4例,其中转移性腺样囊性癌1例,乳腺癌眶内转移3例。结论:CT、MRI是发现和诊断眼眶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大多数肿瘤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眶颅沟通性郎格尔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CT及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15例单发眶颅沟通性郎格尔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均发生于眼眶外、上壁交界处(额骨),其中左侧6例,右侧9例。CT表现:均呈溶骨性破坏,形成三角形骨质缺损区,边缘清楚但无硬化,伴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11例(与脑实质比较,以下同).中等信号4例;T2WI呈高信号6例,等信号9例,但信号不均匀。CT及MRI增强后,病变显示中到重度强化。病变压迫颅内及眶内结构,8例浸润额、颞头皮软组织及颞肌,MRI显示额部脑膜增厚并强化7例。结论CT是眶颅沟通性郎格尔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诊断和鉴别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MRI可更清楚、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可作为一种补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视神经鞘脑膜瘤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视神经鞘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并探讨双轨征的显示情况及其价值。方法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年龄6-71岁,女20例,男15例。28例行CT扫描,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27例行MR扫描,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35例视神经鞘脑膜瘤中12例呈梭形,7例呈管形增粗,1例呈椭圆形,8例为偏心性生长的肿块,7例弥漫累及整个眼眶。35例均累及眶内段,其中22例同时累及管内段,13例同时累及颅内段,4例同时累及视交叉,1例同时累及视束。行CT扫描的28例中,20例呈等密度,8例为含有钙化的肿块。行CT增强扫描的25例全部强化,其中6例清楚显示双轨征。行MR扫描的27例中,16例T,WI和T2WI均为低信号,3例呈长T1、长T2信号,8例呈等T1、等T2信号。行MR增强扫描的25例均呈明显强化,17例清楚显示双轨征。经统计学处理,MRI显示双轨征明显优于CT(P=0.001)。结论CT和MRI都可显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特征,M砌在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视神经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视神经肿瘤的CT、MRI表现。方法 对病理学或临床证实的30例视神经肿瘤患者行CT、MR检查。结果 脑膜瘤17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3例,梭形肿块11例,不规则眶内肿块3例;CT为软组织密度;MR T1W1呈中等或低信号,T2W2呈中等或高信号;肿瘤钙化5例,肿瘤内“轨道征”10例,均有明显强化,累及管内段及颅内段3例,同时发现肿瘤有流空血管影5例。视神经胶质瘤8例,3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5例表现为梭形肿块;CT为软组织密度;MR T1W1呈低信号,T2W2呈高信号,均明显强化;累及管内段、视交叉6例,2例伴发神经纤维瘤病。视神经转移瘤5例,4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侵及视神经,l例肺癌转移至视神经。结论 CT、MR检查不仅可以推测视神经肿瘤的性质,还可以明确肿瘤侵及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研究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成人组16例,儿童组7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与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6例成年患者CT表现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眼眶不规则肿块,9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肿块;16例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区邻近的眼眶和颅内均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的不规则软组织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7例儿童患者CT表现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眼眶不规则肿块,其中2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3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软组织肿块;MRI显示7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眼眶内和6例颅内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不规则的软组织影,其中1例为双侧,增强后呈明显强化;7例双侧眶骨、4例斜坡和双侧岩尖及1例双侧颞骨鳞部骨髓腔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结论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些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外哑铃型舌下神经鞘瘤的CT及 MRI表现特点。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外哑铃型舌下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颅内外哑铃型舌下神经鞘瘤均表现为经舌下神经管向颅内外延伸的哑铃状肿块影。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可见舌下神经管扩大和枕骨髁、舌下神经管骨质破坏,增强后病灶一般呈较明显环状或不均强化。MRI平扫病灶T1 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 WI为高信号,并可见舌下神经管扩大,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或不均强化。舌肌萎缩脂肪变性在T1 WI及T2 WI均呈高信号。结论颅内外哑铃型舌下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的CT及 MRI表现,对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颅外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颅外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仅行CT检查者2例;仅行MRI检查者1例;CT及MRI均查者3例.结果:6例颅外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为:①病变位于咽旁间隙者3例,咀嚼肌间隙者1例,眼眶者2例;②平扫CT上病变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其中3/5病变含有沙粒样钙化.平扫MRI上,病变在T2WI上均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椒盐”征);③增强CT和MRI上,病变均呈明显强化表现;④位于咽旁间隙的病变推移(2例)或包绕(1例)颈内动脉,咽侧壁呈受压改变;⑤4/6例病变表现为与颅内脑膜瘤相连,相邻颅骨和眶壁表现为骨质增厚(4例)或吸收(1例).结论:颅外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以软组织肿块内含钙化、“椒盐”征和邻骨受侵为特点.该病变的CT和MRI表现能为相关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4.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4例。4例均行MRI扫描,其中2例并行CT扫描。结果:4例血管外皮细胞瘤分别位于前、中颅窝、右侧桥小脑角区及右顶部各1例,均呈明显分叶状。T1WI示肿瘤呈高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示肿瘤呈等或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示肿瘤实性部分高度增强,其中4例肿瘤周边均可见不同程度水肿带,3例见流空血管影,1例肿块内见坏死囊变灶、1例邻近颅骨骨质破坏,1例见幕上轻度脑积水。CT平扫示肿瘤呈高密度,未见瘤内钙化、邻近颅骨骨质增生及脑膜尾征等脑膜瘤常见征象。结论:MRI及CT表现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最终诊断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1例以上颈部肿块为主要症状的颅内脑膜瘤。CT 检查证实巨大颅底肿物由桥小脑角至眶上裂区。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巨大多血管性肿物,累及蝶鞍、鞍旁、斜坡和鼻咽后部,向外延伸至颈部,达右乳突区表面。活检证实为脑膜皮型脑膜瘤。脑膜瘤在大体上有两类:球形,通常有完整包膜;扁平型多不具明确包膜,且常侵蚀其下方骨结构。颅外脑膜瘤是少见的,包括颅内脑膜瘤的直接延伸、原发于与颅神经相关或不相关的颅外残存蛛网膜细胞或转移。已报导的颅外脑膜瘤可发生于头  相似文献   

16.
儿童眼眶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绿色瘤的特征性MR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儿童眼眶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绿色瘤的特征性MR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儿童眼眶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5例绿色瘤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以及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14例CT表现均为眼眶不规则肿块和邻近的眶壁溶骨性骨质破坏,7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肿块。2例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表现为眼眶肌锥外间隙肿块内有与眶外壁垂直的针状高密度影。14例MRI表现为眼眶肌锥外间隙略长T1、略长T2信号不规则软组织影,7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硬膜外间隙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扁平不规则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14例双侧眶骨及蝶骨大翼,9例斜坡和双侧岩尖及2例双侧颞骨鳞部骨髓腔脂肪高信号影被略长T1、略长T2信号影取代,采用脂肪抑制的增强T1WI显示均有强化,强化程度与眼眶内肿块相似。结论 儿童眼眶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绿色瘤的眶壁和颅面骨MR表现具有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77岁.左眼球突出并视力下降1年余.门诊以"左眼眶肿瘤"收入院. 体检:左眼球突出、球结膜红肿,有炎性渗出,突出眶外. CT示左侧眼眶外上壁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代之以巨大软组织肿块致眼球向前突出、外直肌向内移位(图1).MR示左侧眼眶外上壁及前中颅窝底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T1WI与T2WI均呈等信号,内部信号均匀,边界清晰,边缘可见分叶改变.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可见脑膜尾征,脑组织、脑沟受压、移位(图2~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颅凹底脑膜瘤的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病理证实的前颅凹底脑膜瘤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13~79岁,平均62岁.均行MRI检查(增强16例);15例行CT检查(增强8例).分析CT、MRI影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7例前颅凹底脑膜瘤,起源于嗅沟15例,前颅凹底6例,眶顶4例,鞍结节向前生长2例.多数水肿明显,均匀增强;少数不均匀增强,并出现脑膜尾征,少数伴钙化、坏死、囊变和出血.累及邻近颅骨时引起骨质增生.结论:前颅凹底脑膜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具有诊断价值,MRI优于CT ,但CT观察钙化和骨质改变优于MRI.  相似文献   

19.
林达  邱乾德   《放射学实践》2011,26(3):357-358
病例资料患者,女,39岁。因嗅觉消失1月余就诊,无其他不适。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CT检查示前颅窝团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前颅底、前床突、后床突和筛窦壁骨质吸收、破坏,伴部分骨质硬化,蝶鞍扩大、鞍底凹陷(图1~3)。头颅MRI示病灶于T1WI上呈等信号影、T2WI上呈等偏高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增厚、强化呈"脑膜尾征"(图4~7)。CT及MRI诊断为侵袭性脑膜瘤。术中所见与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CT和MRI资料,7例患儿均行眼眶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上腹部平扫,3例行腹部增强扫描.结果 7例患儿中6例多发,1例单发;多发病灶以颅眶骨交界为著.CT均表现为受累骨质呈虫蚀状破坏,骨皮质毛糙不整,骨膜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受累骨质周围见梭形稍高密度肿块,内见斑点、斑片、不规则高密度影;7例MRI平扫表现为正常骨髓信号被软组织肿块替代,肿块呈等T1、不均匀等、稍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伴相邻脑膜增厚、异常强化、破坏中断.5例上腹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肾上腺区或腹膜后软组织肿块伴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肿瘤密度不均;3例上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特征性,CT对针状骨膜反应和肿块内钙化斑的显示较MRI更具鉴别诊断价值,而MRI对病变范围及脑膜转移的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