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几种软组织内非金属异物的CT、MRI表现及其动态演变规律. 材料与方法将非金属非植物性异物(有机玻璃、无机玻璃、沙粒、湿泥团)、植物性异物(干木屑、湿木屑、干竹屑)随机植入4只大白兔大腿肌肉内.异物植入后1 h、24 h、72 h、1周、2周行CT、MRI扫描. 结果植物性异物在植入后1 h CT表现为低密度影,湿泥团为高密度影,T1WI和T2WI均呈无信号区,CT和MRI表现随时间发生改变.有机玻璃、无机玻璃、沙粒在植入后1 h CT表现为高密度影,在T1WI和T2WI均呈无信号区,CT和MRI表现不随时间改变. 结论不同类型的非金属异物在软组织内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和演变规律,了解非金属异物进入软组织内的时间并结合其在软组织内的CT、MRI表现的特点和演变规律,对提高CT和MRI的检出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鼻窦炎颅眶并发症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证实的儿童急性鼻窦炎颅眶并发症的影像资料,16例行CT平扫检查,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结果 26例患者中眼眶并发症23例,颅内并发症3例.根据Chandler对儿童急性鼻窦炎眼眶并发症的分型,眶隔前蜂窝织炎2例,CT表现为眼睑、面颊部肿胀,MRI肿胀的软组织T1 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眶隔后肌锥内外间隙清晰;眶隔后蜂窝织炎5例,CT表现为眼睑、面颊部肿胀并眶隔后肌锥内外间隙模糊不清,MRI炎性水肿组织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肌锥内外间隙脂肪信号存在,增强后,病变累及范围内有强化;骨膜下脓肿16例,CT表现为眼眶内下象限肌锥外间隙软组织密度影,多呈梭形,11例眼眶内壁、下壁骨质有不同程度破坏,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脓肿壁明显强化.儿童急性鼻窦炎颅内并发症主要为脑膜炎及硬膜下脓肿,CT表现为前颅底、额部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MRI脓腔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脓肿内外壁均明显强化,脑表面见脑沟回样强化.结论 CT和MRI的联合检查可明确儿童急性鼻窦炎颅眶并发症的类型、范围、部位,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随访观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相应的病理基础. 资料与方法对14例累及29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观察其病理改变. 结果骨梗死病变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 T1WI呈等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示梗死灶内出血肿胀,周围见规则低信号环,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示反应性新骨形成和周围充血水肿;亚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硬化,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周围见低信号带,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示脂肪坏死、反应性新骨形成、纤维化和充血水肿;慢性期X线、CT扫描呈不规则状、蜿蜒状硬化斑块,MR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示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而发生纤维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或骨化. 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和相应的病理学基础,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平片和CT,在慢性期,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MRI对眼眶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 )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原发性MALToma 12例,其中11例行眼眶MR扫描,6例行眼眶CT扫描.重点观察眼眶原发性MALToma病灶的数目、位置、形态、对眶周结构的侵犯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12例中,单侧发病10例,双侧发病1例,另1例首先左眼发病,手术切除病灶2年后右眼再发.CT、MRI能准确地反映病灶的眶内位置、形态及邻近结构的累及情况.6例眼眶MALToma病例CT上均表现为等-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CT值介于46~66 HU.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其病灶平扫CT值66 HU,增强后CT值约94 HU,强化均匀.所有病灶均未伴发肿瘤灶内钙化及周边骨质侵犯.11例眼眶MALToma病例行MRI检查,T1加权呈等-稍高信号,T2加权呈等-稍高信号,信号均匀.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至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常规CT及MRI扫描均有利于眼眶原发性MALToma的定位诊断,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可提高术前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①60例良性混合瘤中,50例位于眼眶外上象限泪腺窝内,6例位于眶缘前,2例位于眼球外侧,1例位于眼球上方,1例为多发;53例呈类圆形,7例形态不规则;45例可见邻近眶壁骨质受压改变; MRI示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②1例嗜酸细胞瘤CT示肿瘤呈类圆形,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略低,泪腺窝骨质受压;③2例上皮囊肿均位于眶缘前,CT呈均匀低密度,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结论:CT及MRI可显示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特征,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章宏  鲁国卫  程平章  孙世介  胡丽春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201-1203
目的:探讨软组织内非金属异物嵌入伤MRI检出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例患者分别行X线及MRI检查,对照分析MRI影像特征及手术结果.结果:6例患者X线检查均为阴性,MRI发现6处异物(6个)均经手术证实,异物发现率100%.6例异物于T1WI上呈略高信号,T2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STIR像上均呈低信号,其周围可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自发性眶内出血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技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超声、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或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中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单纯性血囊肿6例,静脉性血管瘤伴血囊肿形成10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7例,眼外肌3例),静脉曲张伴血囊肿形成2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眼外肌各1例),另12例由穿刺证实.30例自发性眶内出血在超声上均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囊性结构伴轻度可压缩性,且内部无血流.所有病例在CT平扫上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缺乏特征性,但病灶的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其中发病1~3 d者4例,CT值为82.0~89.0 HU,发病4~20 d者20例,CT值为69.0~82.0 HU;发病21 d至2个月者6例,CT值为30.0~37.0 HU.在MRI上,病灶具有典型的血肿信号特征及演变规律,发病1~3 d(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的低信号;发病4~10 d(10例),T1WI上病灶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上仍呈低信号;发病11~20 d(10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发病21 d至2个月(6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表现.超声、CT平扫和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诊断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6.7%(29/30)、26.7%(8/30)和100%(30/30),但均难以区分单纯性和继发性眶内血肿.结论 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诊断以及对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的评价作用均优于超声和CT.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自发性眶内出血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技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超声、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或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中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单纯性血囊肿6例,静脉性血管瘤伴血囊肿形成10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7例,眼外肌3例),静脉曲张伴血囊肿形成2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眼外肌各1例),另12例由穿刺证实.30例自发性眶内出血在超声上均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囊性结构伴轻度可压缩性,且内部无血流.所有病例在CT平扫上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缺乏特征性,但病灶的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其中发病1~3 d者4例,CT值为82.0~89.0 HU,发病4~20 d者20例,CT值为69.0~82.0 HU;发病21 d至2个月者6例,CT值为30.0~37.0 HU.在MRI上,病灶具有典型的血肿信号特征及演变规律,发病1~3 d(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的低信号;发病4~10 d(10例),T1WI上病灶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上仍呈低信号;发病11~20 d(10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发病21 d至2个月(6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表现.超声、CT平扫和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诊断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6.7%(29/30)、26.7%(8/30)和100%(30/30),但均难以区分单纯性和继发性眶内血肿.结论 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诊断以及对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的评价作用均优于超声和CT.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自发性眶内出血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技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超声、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或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中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单纯性血囊肿6例,静脉性血管瘤伴血囊肿形成10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7例,眼外肌3例),静脉曲张伴血囊肿形成2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眼外肌各1例),另12例由穿刺证实.30例自发性眶内出血在超声上均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囊性结构伴轻度可压缩性,且内部无血流.所有病例在CT平扫上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缺乏特征性,但病灶的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其中发病1~3 d者4例,CT值为82.0~89.0 HU,发病4~20 d者20例,CT值为69.0~82.0 HU;发病21 d至2个月者6例,CT值为30.0~37.0 HU.在MRI上,病灶具有典型的血肿信号特征及演变规律,发病1~3 d(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的低信号;发病4~10 d(10例),T1WI上病灶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上仍呈低信号;发病11~20 d(10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发病21 d至2个月(6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表现.超声、CT平扫和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诊断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6.7%(29/30)、26.7%(8/30)和100%(30/30),但均难以区分单纯性和继发性眶内血肿.结论 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诊断以及对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的评价作用均优于超声和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IgG4相关眼病的影像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诊断的19例IgG4相关眼病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 19例患者CT/MRI表现为眼眶组织受累,19例均累及泪腺,多为双侧泪腺对称性弥漫性肿大.5例眶上、下神经增粗,6例眼外肌增粗,少数病例涎腺、眶下裂、翼腭窝受累,1例合并眼眶淋巴瘤.MRI信号为T1WI等T1或稍长T1信号,T2WI等T2或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CT病变呈等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IgG4相关眼病CT及MR检查能准确地显示眼部病变部位、数目、形态.  相似文献   

11.
眼眶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眼眶肿瘤的CT、MRI表现。结果:视神经鞘脑膜瘤9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1例,梭形肿块6例和软组织肿块2例,CT为软组织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视神经胶质瘤6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2例,椭圆形肿块4例;CT为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海绵状血管瘤12例,CT示类圆形稍高于脑组织密度影,T1WI呈稍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恶性淋巴瘤4例,均为弥漫性病变,CT示长条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神经鞘瘤3例;CT表现密度不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转移瘤4例,其中转移性腺样囊性癌1例,乳腺癌眶内转移3例。结论:CT、MRI是发现和诊断眼眶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大多数肿瘤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兔眼玻璃体内植物性异物常规MR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诊断价值.方法 实验动物120只,右眼玻璃体内分别植入1枚直径0.3 mm、长3 mm的植物性异物,其中海棠木、竹子、松木、桃枝、仙人掌刺、麦芒各20枚,以左眼为对照,不植入异物,均于术后2 h行常规MRI及SWI序列检查.结果 对于120枚兔眼玻璃体内植物性异物,T1WI、T2WI、PDWI、SWI分别检出20、119、64、120枚,所检出的异物除SWI序列的相位图呈高信号、混杂高信号或低信号外余均呈低信号.T1WI、PDWI 检出异物直径较实际植入异物直径小;T2WI检出异物直径与实际植入异物直径基本一致;SWI检出异物直径较实际植入异物直径大.结论 T2WI,SWI诊断兔眼玻璃体内植物性异物较T1WI、PDWI更敏感,且异物在SWI上具有放大效应,SWI可作为眼玻璃体内微小植物性异物的优选检出手段,是常规MRI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酷似海绵状血管瘤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酷似海绵状血管瘤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CT和MRI表现以及MR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 7例均表现为眼眶椭圆形肿块,其中4例累及眼眶后部和眶尖,视神经明显受压移位.7例CT表现均呈等密度,密度均匀.MRI显示7例均呈略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T2WI显示肿块内有散在的条状和小片状低信号.7例MR动态增强扫描都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征象,其中5例肿块强化范围扩大较快.结论 表现为眼眶内椭圆形肿块的海绵状淋巴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相似,但肿块累及眼眶后部和眶尖及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强化范围扩大较快高度提示肿瘤为海绵状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窦血栓的磁共振表现及误漏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磁共振表现,并进行误漏诊分析.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脑静脉窦血栓的磁共振表现.全部病例均进行MRI检查,其中17例同时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2例行增强扫描,29例行CT检查.全部病例经DSA证实. 结果 32例CVST患者中,MRI SE序列扫描确诊26例,其中亚急性期病变20例,急性期4例,慢性期2例.6例急性期病变MRI平扫漏诊,其中4例经MRV确诊,2例经DSA诊断.急性期CVST MRI信号复杂,T1WI呈低、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表现典型;慢性期血栓信号不断地降低.MRV表现为静脉窦闭塞或静脉窦内充盈缺损.本组病例中有7例曾被误诊为肿瘤、脑梗死等其他病变. 结论 MRI和MRV是诊断CVST的良好检查方法,可提供更多可靠信息.应用适当的检查技术,以及对MR征象进行认真分析,可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5.
体部自发性血肿4例报道及其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康  王之  赵泽华  李铭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2):1792-1794
目的 分析4例误诊为肿瘤的体部自发性血肿的临床、CT和MRI表现,以期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能力. 资料与方法 4例中均行CT和MRI者2例(其中1例另行胃肠造影检查),仅行CT或MRI者各1例.分析、总结4例误诊为肿瘤的体部血肿临床、CT和MRI特点. 结果 2例急性、亚急性初期血肿有临床发病急的特点.T1WI上急性期血肿均呈等信号,亚急性初期血肿外围呈高信号.T2WI上急性血肿呈低信号或等信号,亚急性初期血肿呈等、稍低信号.2例急性、亚急性初期血肿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1例胸壁血肿部分包膜及肿块内有斑片样钙化.4例血肿实质成分MRI和CT增强扫描均不强化,有2例血肿边缘区MRI增强后有强化. 结论 部分体部自发性血肿CT、MRI表现易与肿瘤混淆,需对临床病史及影像资料作全面、仔细地分析才能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瘤多模态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为眼眶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前MRI、CT增强扫描及18F-FDG PET/CT影像。评估内容包括病灶的MRI特征、CT增强扫描特征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总共收集27例(34眶)患者,其中25例(31眶)行眼眶MR扫描,10例(13眶)行CT增强扫描及18F-FDG PET/CT扫描。病变多位于眶隔前区(15.38%)、泪腺区(23.08%)及肌锥区(21.54%)。病灶在压脂T2WI上,11例呈均匀稍高信号,13例呈等信号,1例呈混杂高信号;压脂T1WI上,24例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扫描上,15例呈中度均匀强化,8例为轻度均匀强化,2例为不均匀强化;7例可见骨质破坏。10例行CT增强扫描及18F-FDG PET/CT扫描患者中,病理组织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MALT)淋巴瘤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例,其中1例DLBCL患者在CT上表现为不均匀密度,其余9例表现为均匀密度。两种病理类型病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值0.60,P>0.05)。DLBCL与MALT淋巴瘤病灶的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40(5.40~7.10) vs. 11.40(9.63~25.60),P=0.009]。结论:眼眶淋巴瘤病变多位于眶隔前区、泪腺区及肌锥区。MRI上病灶压脂T1WI多呈等信号,压脂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在CT上表现为均匀密度,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病灶的强化程度对鉴别DLBCL和MALT淋巴瘤无帮助。在18F-FDG PET/CT中,DLBCL的SUVmax较高,病灶的SUVmax 有助于鉴别DLBCL和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POV)的CT及MRI表现。方法临床诊断的30例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患者,9例行CT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21例行MR扫描,4例行CT和MR检查。结果30例中30只患眼,左眼18例,右眼12例,均为单侧发病。病变部位眼睑3例,眼眶前部1例,眼眶后部(球后)17例,眼睑和眼眶前部5例,眼睑、眼眶前部和眼眶后部2例,眼眶前部和眼眶后部2例。形态17例为不规则块状,4例为卵圆形,9例为不规则条状。CT冠状位,病变均显示为软组织密度,有明显强化;静脉石2例;眶骨受压变薄、眶腔扩大3例。MR扫描,颈部加压后25例均显示病变,11例呈等T1长T2信号,7例呈长T1长T2信号,1例呈等T1等T2信号,6例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的22例中,14例呈明显均匀强化,8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CT横断位和冠状位及颈部加压或俯卧位MRI在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 (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2 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 ,男 8例 ,女 12例。年龄 9~ 5 4岁 ,平均 3 5岁。全部有MRISE序列平扫 ,10例有TOF法静脉MRA ,3例有MRIGd -DTPA增强 ;13例有平扫CT对照。急性期 ( <1周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3例 ;亚急性期 ( 1~ 2周 ) 13例 ;慢性期 ( >2周 ) 4例。结果  2 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 ,MRISE序列扫描确诊 19例 ,1例急性期早期MRI平扫漏诊 ,后经MRA确定。 13例CT平扫均未能确定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MRI信号复杂 ,T1WI呈低、中等或稍高信号 ,T2 WI呈明显低信号。亚急性期呈短T1和长T2 信号 ,表现典型 ;慢性期由高信号到低信号 ,最后血栓吸收 ,静脉窦再通。MRA表现为静脉窦闭塞或静脉窦内充盈缺损。结论 MRI和MRA是诊断和随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优于CT ,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MRI、CT表现,提高对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认识.资料与方法 对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患者的MRI、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中,位于眼眶前部1例,肌锥内间隙18例,肌锥外间隙3例,肌锥内外间隙同时受累27例.MRI扫描41例显示为边界清楚但不光滑,形状不规则的不均质肿块.6例肿物边界不清.与眼外肌相比,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内部或周边可见血管流空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不被抑制.46例眼球明显向前突出,7例显示眼球受压变形.29例显示病变沿眼球壁生长呈铸形.15例显示眶尖脂肪间隙消失.7例可见肿物向颅内蔓延.14例具有急性突眼病史者显示出血信号,7例可见液.液平面.CT扫描显示为不均匀的较高密度.5例显示单个或多个的静脉石.26例眶骨受压,眼眶扩大.10例显示眶上裂扩大.结论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在MRI、CT上分别具有其特征性征象.CT对展示骨性结构及钙化有优势,而MRI对肿瘤的内部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的进一步判断更具意义.MRI在定位和定性诊断上优于CT.  相似文献   

2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均行MRI平扫,其中9例行MRV或MRA检查,6例增强.7例患者同时接受CT检查.结果:①常规MRI检查表现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n=13/14),急性期(n=2/14) 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亚急性期(n=7/14)T1WI、T2WI均呈高信号;慢性期(n=4/14)T1WI、T2WI信号减低,表现复杂.增强扫描可见充盈缺损(n=6/6)及脑回样强化(n=1/6);②MRV(n=9/9)表现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③MRA检查(n=1/1)受累静脉窦异常显影;④7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的患者共22个静脉窦受累,CT检出率45.4%,MRI检出率100%.结论:常规MRI联合MRV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高度敏感性,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