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的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或病理诊断为GTD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23例中,子宫腔内肿块形态似蜂窝状或葡萄状者13例。肿块内出血6例,肿块边界较清楚3例,侵犯肌层致子宫内膜不连续或位于肌层内18例。增强扫描仅分隔强化2例,既有杂乱分隔的强化又有实性部分强化者11例,囊性部分中央可见多发不规则片状明显强化3例,似血湖状;包膜较完整位于宫腔内3例,包膜不完整15例,子宫肌层内可见多发增粗迂曲的流空血管9例,盆腔两侧可见多发粗大迂曲的血管13例,盆腔积液1例。结论 GTD在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以作出诊断,并可在早期提示肿块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MRI表现,探讨MRI的诊断价值.方法:63例经病理组织学及临床随访证实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经盆腔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①63例子宫体均有不同程度增大.②61例病灶表现为子宫肌层及宫腔内肿块(1例侵蚀性葡萄胎突破浆膜层),2例为子宫外肿块,均为绒癌(1例为左侧输卵管肿块,1例为直肠子宫陷凹肿块).52例肿块内伴有出血,约占82.5%.伴有宫腔内肿块的29例均显示结合带中断.③总共54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在子宫肌层内或宫旁可见流空血管影,占85.7%(54/63),其中包括95.1% (39/41)的侵蚀性葡萄胎和68.2% (15/22)的绒癌,流空血管影的发生在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中具有显著差异(P<0.01).④增强扫描表现:肿块呈内部少量结节状或条纹状强化,增强扫描显示肿块范围更加清晰.结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临床定性、定位诊断均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的MRI表现及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旨在提高对本痛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的MRI表现、病理资料、手术所见及临床资料.结果:21例中葡萄胎9例,主要MRI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宫腔内有葡萄状或蜂窝状囊泡影,病变包膜完整;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显示囊泡无明显强化,7例囊泡间分隔较均匀强化,1例分隔强化欠均匀.侵袭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各6例,MRI检查示宫体扩大,腔内蜂窝状或囊实性异常信号影,分隔杂乱;包膜不完整,侵犯肌层;3例合并病变内出血;12例宫腔内或肌层内血管增粗、增多;11例子宫周围血管增多、纡曲;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内分隔及实性部分强化,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2例病变内有片状强化.结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能较好地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范围,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以作出诊断,并可在早期提示病变的良恶性,从而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A)的CT和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选取并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OCCA的CT、MRI表现,11例行CT平扫和增强,7例行MRI平扫和增强,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16例均发生于单侧附件,7例来源于右侧卵巢,9例来源于左侧卵巢。11例呈圆形或椭圆形,5例呈不规则形,边缘见分叶。肿瘤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13例以囊性为主"囊中有实",内见乳头状、结节状、团块状实性成分向囊内突起,呈岛屿状、栓子样改变,其中5例"实中有囊",团块状实性成分中可见散在囊状影; 3例以实性成分为主,病灶中央见囊性液化坏死影。CT平扫囊性成分CT值18~30 HU,实性成分35~56 HU,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实性成分呈持续明显强化; MRI表现囊性部分T_1WI呈稍高/高信号影6例,T_1WI呈低信号影10例,T_2WI均呈高信号影,实性成分T_1WI呈等低信号为主,T_2WI呈高信号为主,D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持续明显强化。7例病灶边缘见增粗血管影,4例肿块内见丰富血管影。结论 OCCA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可以较为清晰显示肿块的囊实性改变、强化方式和供血血管,对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CT特征。方法收集6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病变发生在宫腔,1例发生在宫颈,均侵入子宫肌层。平扫:子宫内病变均表现为不均匀密度团块影,边界不清,低密度区CT值约30~50HU;动脉期:病变内或病变周边肌层可见立即强化的迂曲血管影,形态不规则,CT值与髂内动脉CT值接近或相等;子宫肌层内迂曲血管粗大者,卵巢静脉增粗、提前显影。静脉期:病变呈不均匀强化,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或弱强化,CT值约30~60HU,迂曲血管的密度等于或略高于子宫肌层。卵巢发现囊性病变1例。结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具有特征性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xtrapleur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s,ESF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ESFT的CT和MRI表现。结果18例中发生在腹膜后4例,肾脏3例,盆腔3例,咽旁间隙2例,大腿-髋部2例,颞部、腭部、肾上腺及肝脏各1例。12例病灶边缘清晰,6例病灶边缘不清晰。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MRI平扫T 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 2WI为等或低信号中混杂条片状高信号。18例ESFT中12例病灶伴黏液变性、囊变坏死,1例病灶内出现脂肪信号/密度。增强扫描多数病灶表现为中等或明显强化伴延迟强化,11例病灶增强后显示病灶周围迂曲血管影,17例病灶内可见点条状血管影。结论胸膜外孤立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呈中等或明显强化伴延迟强化,病灶周围可见迂曲血管影,病灶内见点条状血管影,应考虑ESFT的可能。当病灶边缘欠清、液性成分较多,尤其是发生在纵隔、腹膜后、盆腔和脑膜的病灶,对恶性ESFT的诊断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胎盘植入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选择12例经临床确诊的胎盘植入患者,均行DWI扫描,其中3例行动态增强扫描,总结其MRI特征。结果:12例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变形,子宫结合带完整性破坏。9例可见子宫肌层局部变薄或不规则破坏,子宫肌层内出现不规则高信号灶,其中7例病灶呈团块状、片条状稍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2例仅累及子宫内膜结合带;8例突入肌层或肌层局部明显变薄;2例基本位于肌层内。3例动态增强扫描胎盘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可见结节状、花瓣样强化,边界模糊毛糙,肌层与胎盘分界不清,中晚期可见持续明显强化,其中2例胎盘下可见强化迂曲血管影。DWI序列8例呈较明显高信号。结论:胎盘植入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能明确诊断胎盘植入及判定肌层侵入深度,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明确其血供及鉴别诊断,DWI序列可显示炎症,对胎盘植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MRI对恶性妊娠性滋养层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妊娠性滋养层细胞肿瘤(MGTN)的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MGTN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MRI表现并与超声结果进行比较,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C)水平与病灶大小及子宫大小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例病灶位于子宫内,1例位于附件区。7例子宫内病灶位于肌层内或弥漫侵犯子宫全层并呈等T1、长T2信号改变。5例病灶内可见多个囊变区,其中3例呈特征性的“蜂窝”状改变。8例子宫内病灶均可见相邻结合带中断或显示不清。6例可见宫旁和肌层内血管有不同程度增多扩张并迂曲。子宫大小(30~224cm^3,中位数为93cm^3)和病灶大小(0.3~56.0cm^2,中位数为8.3cm^2)均与β-HCG水平(114~208333U/L,中位数为17850U/L)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4和0.859,P〈0.05)。超声未发现的1例肌层病灶及3例子宫外侵犯病灶均在MRI上显示。结论MGTN病灶多位于子宫肌层,伴有结合带中断及宫旁或肌层血管扩张,病灶呈“蜂窝”状改变为特征性表现。子宫大小和病灶大小可以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侵蚀性葡萄胎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侵蚀性葡萄胎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侵蚀性葡萄胎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所有8例患者MRI表现为宫腔增大,肌层不均匀增厚,宫腔和肌层内可见长T1、长T2信号的囊性影和等信号结节影,外肌层和盆腔内可见大量的血管流空信号.5例宫腔和肌层内见斑点状、条片状高信号出血灶.6例双侧附件出现实性或囊性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宫腔、肌层及附件病灶呈环形和结节状强化.结论 侵蚀性葡萄胎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及MRI检查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临床病理及随访证实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24例,其中侵蚀性葡萄胎21例,绒毛膜癌3例。年龄21—52岁,平均37.3岁。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及MRI表现特点。结果:24例中,超声均显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内膜毛糙及不规则增厚21例;侵犯肌层,回声不均匀15例;宫腔内呈“蜂窝征”或“雪花征”回声14例,宫旁侵犯2例。MIU亦均显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21例内膜完整性破坏,肌层不规则增厚;官腔内信号较混杂,在T2WI及STIR序列呈高、低混杂的“蜂窝征”或“葡萄串征”,未侵犯肌层3例;宫旁侵犯而显示盆腔内肿块形成5例;5例动态增强后部分病灶早期强化。结论:超声、临床表现及血HCG三者结合可明确诊断;MRI有利观察肌层、宫旁侵犯,可为手术提供清晰的解剖图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CT、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DSRC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中单发2例,多发5例;病灶直径>10 cm者5例.7例均行CT检查,2例在1周内行MRI.结果 腹、盆腔内可见分叶状或结节状低密度肿块,其内有小片状坏死,5例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2例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病灶与浆膜面关系密切,对周围组织及血管呈推移、包绕、侵犯倾向,但无明显起源关系,5例病灶内可见分隔状强化血管影.2例伴腔积液;2例肝转移、骨转移;3例淋巴结转移.MR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可见更高信号的囊变坏死区.结论 CT和MRI表现为腹、盆腔内巨大结节状或分叶状肿块,特别是位于膀胱后方或子宫直肠区域,与周围器官无明显起源关系,广泛腹膜、网膜种植,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内见斑点状钙化及小片状坏死,腹腔积液少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可考虑DSRCT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幕上PNET的MRI资料(其中3例为术后复发而再次手术的病例)。结果:病灶多数位于额叶及额顶叶,病灶普遍较大,病灶绝大多数信号不均匀,病灶内可见囊变/坏死(9例)、出血(3例)、钙化(2例)、流空小血管影(5例),增强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9例),2例显示肿瘤脑脊液通路播散,1例显示肿瘤侵犯上矢状窦和颅骨。结论:PNET的MRI表现无特异性,一些MR特征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最后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腹盆腔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征象,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腹盆腔SFT患者[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41~71(53.0±10.6)岁]的影像学表现、临床及病理资料。18例患者中,13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大小(最大径)、形态、密度或信号、动态增强特点、动脉期肿瘤体内血管及肿瘤周围有无血管等情况。采用卡方精确检验分析肿瘤大小、边界及形态与良恶性肿瘤的关系;Fisher检验比较三者在良恶性肿瘤中表现的差异性。 结果 ① CT影像学表现:13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0.53±6.21) cm,最大直径为2.7~23.4 cm。12例患者肿瘤的病灶边界清晰;8例呈分叶状,7例出现囊变,1例有钙化。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有11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病灶内出现延迟强化区,2例表现为轻中度强化;10例动脉期病灶内显示强化血管;8例病灶周围出现迂曲血管。② MRI影像学表现:5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1.93±3.21) cm,最大直径为10.0~13.4 cm。5例患者的病灶边界均清晰;4例病灶呈分叶状;T2加权成像显示有3例出现囊变,4例病灶内见瘢痕状及片状低信号区,1例均匀等高信号;5例出现流空血管影。4例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出现延迟强化区;1例表现为均匀强化;5例动脉期在病灶内显示强化血管。③病理结果显示:18例SFT患者中,7例为恶性、11例为良性。7例恶性SFT患者中,有5例病灶最大直径超过平均直径[(10.88±5.62) cm],而良性SFT患者中仅有2例最大直径超过平均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3,P=0.039)。 结论 腹盆腔SFT的CT及MRI表现呈多样性,当腹腔内出现丰富的血供伴瘢痕状、片状延迟强化肿瘤,同时瘤体周围出现迂曲血管及瘤体内出现点、条状动脉期强化血管的表现有助于诊断,且MRI中T2加权成像出现低信号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CT、PET/CT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SFT的CT、PET/CT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13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PET/CT扫描,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①13例SFT患者中,胸部5例,腹部8例,肿瘤直径为3.3~17.8cm,平均7.8cm;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8例,形态不规则5例;边界清楚9例,不清者4例;②CT平扫: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8例,1例见高密度出血灶;③CT增强:10个病灶的动脉期呈"地图样"强化,可见多发迂曲供血血管从肿瘤的边缘延伸到肿瘤内部,静脉期呈进行性强化,并有不规则片状、结节状无强化区,3例病灶动脉期及静脉期呈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④PET/CT:2例SFT在PET显像均为阳性,其中病灶最大SUV值为5.0,最小SUV值为2.9,延迟显像最大SUV值为2.3;⑤SFT显微镜主要表现为: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细胞间可见胶原间质及薄壁的"鹿角状"分支血管。免疫组化:CD34、Vimentin、bcl-2阳性。结论 SF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当见到单发、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地图样"强化,可见到迂曲强化的血管影延伸到肿瘤内部,静脉期呈进行性强化时应考虑到SFT的可能性,PET/CT有助于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的MDCT及MRI表现,以期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OGCT的临床资料及MDCT/MRI表现,6例行MDCT扫描,17例行MRI扫描,总结OGCT影像学特点。结果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OAGCT)19例,其中3例为复发病例;幼稚型卵巢颗粒细胞瘤(OJGCT)4例。23例病灶均为单发;病灶最大径平均值(10.0±4.2)cm。发生于左侧附件18例,右侧附件5例。实性肿块4例,囊实性肿块19例。CT平扫肿块实性部分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其中2例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2例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2例呈明显强化,并见肿瘤内部及边缘"蚯蚓"状迂曲血管影。MRI检查中13例肿块实性部分T_2WI压脂像呈稍高信号,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DWI呈不均匀性高信号;4例OJGCT "囊中囊"的实性部分T_1WI及T_2WI均呈高信号,DWI呈环形高信号("靶征")。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明显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5例肿块呈"蜂窝征"及4例呈"海绵征";2例肿块呈"哑铃状"生长,局部见"束腰征"。结论 OGCT的MD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特别是OJGCT的"囊中囊"及"靶征"对此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MRI表现特征。方法:选择12例经临床确诊的胎盘植入患者,均行DWI扫描,其中3例行动态增强扫描,总结其MRI特征。结果:12例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变形,子宫结合带完整性破坏。9例可见子宫肌层局部变薄或不规则破坏,子宫肌层内出现不规则高信号灶,其中7例病灶呈团块状、片条状稍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2例仅累及子宫内膜结合带;8例突入肌层或肌层局部明显变薄;2例基本位于肌层内。3例动态增强扫描胎盘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可见结节状、花瓣样强化,边界模糊毛糙,肌层与胎盘分界不清,中晚期可见持续明显强化,其中2例胎盘下可见强化迂曲血管影。DWI序列8例呈较明显高信号。结论:胎盘植入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能明确诊断胎盘植入及判定肌层侵入深度,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明确其血供及鉴别诊断,DWI序列可显示炎症,对胎盘植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蕊梦  江新青  许乙凯   《放射学实践》2011,26(3):278-281
目的:探讨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及MRI表现。结果:19例中1例表现为2个病灶,18例为单发病灶。囊实性8例和实性11例。囊实性肿瘤中囊性部分MRI平扫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2例囊壁可见环形强化,6例囊壁无强化;实性部分MRI平扫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增强扫描2例无明显强化,1例呈条纹状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明显壁结节样强化3例。11例实性肿瘤中MRI平扫示1例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1例呈囊实性信号表现,此2例增强扫描示瘤内长T2信号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余9例病灶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3例,片絮状浅淡强化4例,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结论: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但是当MRI上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尤其是伴有壁结节样强化,或者实性肿块且强化及水肿均不明显,而且系以癫痫为主要症状的年轻患者时,应考虑到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9例病灶中7例发生于腹内,2例发生于腹外。发生于腹内者4例病灶呈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整;3例病灶略呈椭圆形或分叶状、混杂密度、侵犯周围组织,其中3例侵犯临近小肠,1例侵犯临近腹主动脉、右侧髂动脉及右侧腰大肌。发生于腹外的2例病灶表现为沿肌纤维浸润性生长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累及多块肌肉。9例病灶中1例可见囊变,1例有点状钙化,9例均未见瘤周水肿。CT增强扫描,病灶以中等强化为主,其中2例可见小片状明显强化区。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可以较好的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对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欧鸿儒  贾红明  李苒光  张水兴  张金娥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31-1233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13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CT及MRI表现.观察项目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内部结构、边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结果:13例均为青壮年患者,单发病灶,位于前中上纵隔,病灶最大截面直径约63 mm.CT表现为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坏死,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行MRI扫描,T1WI示病灶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肿瘤内信号不均匀,12例伴有出血、坏死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中度强化.病灶边界欠清,其中11例病变与纵隔血管间脂肪间隙消失,10例可见病变周围结构受侵犯,9例血管受侵,3例合并上腔静脉闭塞,6例累及心包,3例侵犯前胸壁及胸骨.结论: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CT和MRI表现具有恶性肿瘤侵袭性的特征,但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恶性生殖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主胰管型4例,主要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其中1例伴胰管内多发结节影且均匀强化;分支胰管型20例,呈单房或多房样囊性病灶,部分有分隔;混合型2例,表现为胰头及钩突囊性肿块影呈多房样改变,轻度强化,并可见主胰管扩张.结论 CT及MRI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