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疹病毒流行株主要结构蛋白的基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 195 4年 Enders分离到第 1株麻疹病毒 (MV)以来 ,在麻疹流行过程中 MV发生了基因改变 ,导致生物学特性的变化。通过对 H、N、M、F、L、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可了解地区间流行毒株的基因差异和疫苗的预防效果 ,为制定免疫策略及消除麻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麻疹植物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疫苗接种策略具有克服现有麻疹疫苗弊端的潜在优势.麻疹病毒(MV)血凝素(MV-H)蛋白已在烟草中表达.小鼠口服植物MV-H蛋白能诱生MV特异性抗体和分泌型IgA,提示其产生了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应答.此外,用MV-HDNA疫苗初免小鼠后,再口服植物MV-H蛋白加强,产生的免疫应答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疫苗都强.总之,本研究是发展有效的麻疹口服疫苗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3.
麻疹病毒流行株主要结构蛋白的基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54年Enders分离到第1株麻疹病毒(MV)以来,在麻疹流行过程中MV发生了基因改变,导致生物学特性的变化。通过对H、N、M、F、L、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可了解地区间流行毒株的基因差异和疫苗的预防效果,为制定免疫策略及消除麻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引起的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对麻疹疫苗株与原型野毒株Edmonston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比较发现,所有疫苗株的磷蛋白、V蛋白、C蛋白、基质蛋白和血凝素中都含有相同的氨基酸突变位点。这些位点可作为未来研究MV减毒分子机制的重要靶点,但目前尚不明确是否与MV的减毒表型相关,需要结合反向遗传学、动物模型等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5.
麻疹是一种以发热、呼吸道卡他与出疹为主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染性极强,疫苗可以预防;其病原体为麻疹病毒(MV).麻疹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麻疹病毒属,麻疹病毒各个毒株之间的抗原性相同,而且稳定,至今尚未发现麻疹病毒亚型存在.  相似文献   

6.
宿主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应答,据认为主要与此病毒的两种表面抗原血凝素和融合蛋白有关。本文目的在于估价麻疹病毒的主要表面糖蛋白成分血凝素的免疫应答。用麻疹病毒持续感染的MA-160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细胞制取麻疹血凝素抗原。除去细  相似文献   

7.
作者以加拿大魁北克省作为试验基地,用MMRⅡ和Trivirix两种不同配方的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对468名12~24月龄儿童进行接种。其中241人接种MMRⅡ疫苗,其余接种Trivirix疫苗。此两种疫苗中,风疹疫苗均用RA27/3株制备,且含量相同〔1000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_(50))〕,但在麻疹和腮腺炎病毒和含量上有所差别,MMRⅡ疫苗含Enders Edmonston麻疹病毒1000 TCID_(50),Teryl Lynn腮腺炎病毒5000TCID_(50),Trivirix疫苗含Schwarz麻疹病毒1000 TCID_(50),Urabe Am 9腮腺炎病毒20000TCID_(50)。初免后5~6年,取静脉血,分别用蚀斑减少中和(PRN)试验、酶免疫试验和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麻疹、腮腺炎和风疹抗体。  相似文献   

8.
在发展中国家,引起麻疹免疫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免疫接种时母传麻疹特异抗体的干扰。为了研究麻疹病毒(MV)复制和抗体产生的动力学情况,作者建立了感染麻疹野病毒(MV-BIL)或麻疹减毒活疫苗(MV-Schwarz)的食蟹猴模型。本文介绍了不同水平中和抗体对麻疹疫苗接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Dodson等曾报告1例接种麻疹疫苗后临床病情急剧恶化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患者。此病儿在婴儿时患自然麻疹,在出现SSPE症状约一年后接种减毒麻疹(风疹)活疫苗。Dodson等认为疫苗可加速SSPE的病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麻疹病毒抗血清,用于含麻疹病毒成分的联合减毒活疫苗的检定。方法  制备麻疹病毒Edm-3株病毒收获液,采用弗氏佐剂,对家兔和豚鼠分别经皮下多点或腹腔途径免疫3针,加入制备抗血清,经除菌过滤和补体灭活后,对抗血清进行中和效价、中和能力、细胞毒性及特异性检测。结果 用4种免疫方式制备的抗血清中和效价均高于1∶320,其中豚鼠背部皮下组中和效价为最高,达到1∶2 459;将豚鼠背部皮下组抗血清稀释至1∶320,能够完全中和每毫升2 000 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的麻疹病毒,同时对Vero细胞、RK-13细胞、MRC-5细胞无细胞毒性,且不可中和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和水痘病毒。结论采用Edm-3株麻疹病毒收获液,通过背部皮下多点方式免疫豚鼠可制备具有较高中和效价的麻疹抗血清,可用于疫苗检定。  相似文献   

11.
适时接种麻疹疫苗(MV)是控制麻疹流行,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的最有效措施。近十年来的疫情资料证实,8月龄以前的小麻疹和12周岁以后的大麻疹发病的比例,在许多地区普遍高于未普及接种MV的年代。为控制麻疹散发流行,我们对当前MV最适初免月龄进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黔南州2003年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接种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亦兵  朱青  宋群峰  张大勇  杜雯 《贵州医药》2004,28(11):1036-1037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严重危害我省儿童健康的主要急性传染病之一,发病率及病死率居全国前列。2003年由卫生部负责,国家教育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我省合作,开展加速麻疹控制和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合作项目,对全省8月至12岁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MV)的补充免疫活动。现将我省黔南州大规模接种MV的副反应监测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1982年1月~6月在芬兰坦佩雷市用三价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对幼儿进行的一次临床试验.作者将174名14~24月龄无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史的健康儿童,随机分成3组.在双盲情况下接种下述三种疫苗之一:(1)高滴度Pluserix疫苗:每瓶含麻疹病毒Schwarz株10~(3.9)TCID_(50)、腮腺炎病毒Urabe Am9株10~(4.92)TCID_(50)和风疹病毒RA27/3株10~(4.14)TCID_(50);(2)低滴度Pluserix疫苗:每瓶含麻疹病毒Schwarz株10~(3.25)TCID_(50)、腮腺炎病毒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预示着麻疹流行模式将以局部爆发为主。因此,研究麻疹疫苗(MV)时代麻疹爆发流行规律,对控制麻疹爆发,降低发病率,进而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数据是很有意义的。材料和方法 1.本文对河北省1974年实施计划免疫以来有代表性的11起麻疹爆发流行进行分析,每起爆发流行均进行了麻疹血抑抗体(MHIAb)的检测和验证,其中9起发生在农村,2起发生在城市,发病955例,调查组深入现场进行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5.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呼吸道炎症、遍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由于大多数母亲患过麻疹,她们的血液含有抵御麻疹病毒的抗体,能由胎盘输入胎儿,因而6个月以下婴儿具有被动性免疫力,此后被动免疫力逐渐消退,至8月龄以后,几乎完全消失,就容易感染发病,直至患过一次麻疹后才得到自动免疫.因此为了控制麻疹流行,国家预防机构施行了计划免疫,对出生后足8月龄的要儿进行麻疹疫苗(麻苗)初种,有效地控制了麻疹大流行.近年来,麻疹的临床症状和发病年龄发生了变化,7月龄以内发病率占有相当比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自从60年代初广泛应用麻疹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显著降低,但要做到消除麻疹尚需努力完善免疫方案。Wild指出在部分发展中国家麻疹免疫尚未获得成功,不能终止季节性麻疹流行。半数儿童在出生后一年内已接触过麻疹病毒,故接种年龄应该提前。然而对4~6月龄儿童的免疫接种表明,其血清抗体阳转率仅64%,可  相似文献   

17.
麻疹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在麻疹疫苗 (MV)使用前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顺位一直居我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三位。自 1 966年大面积使用 MV以来 ,尤其是1 982年开展计划免疫后和创计免 3个 85%阶段以来 ,随着冷链装备和免疫程序的逐步完善 ,全县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自然流行的规律得到了有效控制 ,预防效果显著。现将我县不同历史阶段麻疹的流行特征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分析。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和麻疹资料来源于我站疫情室 ,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局公布资料。2 结 果2 .1 流行情况 从不同阶段的麻疹流行…  相似文献   

18.
麻疹疫苗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设计出代表麻疹病毒(MV)糖蛋白表位的合成肽,以诱生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那些可逃避被动获得的抗全病毒抗体识别的肽,有可能用作“前疫苗”的成分,该疫苗可用于儿童期早期而不必顾及存留的母体抗体。与重组蛋白疫苗不同,表位疫苗可以设计使之适合于随后用常规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合成肽可能只诱生短期免疫,但它们能封闭幼婴中的麻疹易感豁口直至9~15月龄可接种常规减毒活疫苗为止。  相似文献   

19.
作者将编码麻疹病毒 ( MV)血凝素 ( H)和融合 ( F)糖蛋白的 DNA质粒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作了免疫应答、保护力及安全性试验。  将 1 4只猴子分为 5组 ,( 1 ) F质粒皮内注射 50 0 μg,2只 ;( 2 ) H质粒皮内注射50 0 μg,3只 ;( 3) H+ F质粒 ,皮内注射各50 0μg,3只 ;( 4) H质粒 8μg,基因枪接种 ,3只 ;( 5) H+ F质粒 ,各 8μg,基因枪接种 ,3只。另有 2只猴子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作为对照。  蚀斑减少中和试验表明 ,单剂 DNA疫苗可在所有猴子中诱生中和抗体。抗体产生的时间过程和中和作用水平各 DNA疫苗组相似 ,且抗体水平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0.
周丽  胡忧超 《北方药学》2011,8(12):87-87
目的:为了解新生儿初次接种麻疹疫苗后的免疫效果,为麻疹疫苗接种及麻疹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新生儿满8足月接种麻疹疫苗,于一周岁检测麻疹病毒IgG抗体阳转情况。结果:2010年1598例新生儿接种麻疹疫苗免疫后麻疹病毒IgG抗体阳转率达92.18%。结论:新生儿接种麻疹疫苗能获得较高的麻疹病毒IgG抗体阳转率,麻疹疫苗不是终身免疫,须适时加强,进一步加强预防麻疹的宣传和疫苗接种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