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那坡县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及白喉的免疫效果,为进一步做好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白喉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0名儿童中,HBsAg、HBsAb、白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66.00%、93.33%.随着年龄的增高HBsAb阳性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本次检测人群中,白喉抗体水平较高,已达到可控制白喉发病的标准;HBsAb阳性率偏低,应加强高龄儿童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其免疫水平,防止乙肝病毒(HBV)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周口市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的感染状况和抗体水平,为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调整防控策略和评价乙型肝炎控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周口市10个县(市、区)1~18岁人群2449人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周口市1~18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2.29%,较1999年下降79.95%;抗-HBs阳性率为81.18%,较1999年提高37.40%;其中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下降到0.96%,抗-HBs阳性率达到90.22%。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降低HBsAg携带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是加速控制乙型肝炎的切实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干县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收集新干县2009年(对照组:仅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2011年(研究组:采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各100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在周岁时采血进行HBsAg和HBsAb(乙肝表面抗体)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小孩至1岁时HBsAg阳性率为10.0%;HBsAb阳性率为90%。对照组HBsAg阳性率为84%;HBsAb阳性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P〈0.01)。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降低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HBV的感染率,提高HBsAb阳性率,从而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05年和2009年新生入学体检乙肝两对半测定结果分析,了解大学新生乙肝感染情况,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参考。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乙肝两对半。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结果 2009年HBsAg阳性率3.87%低于2005年5.48%,保护性抗体HBsAb阳性率57.63%明显高于2005年的42.17%。结论乙肝新增病例明显降低,但其仍然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种传染病,特别是HBsAg阳性者,其传染性应予以重视,因此对密切接触者采取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入学大学生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在人群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所取的2876名新生血清的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在检测的同时,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学生乙肝病毒疫苗的接种情况。结果:检测的2876名学生中,HBsAg阳性率为4.62%,男生为5.71%,女生为3.67%,男女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HBsAg阳性的五种模式中,以大三阳和小三阳为主,分别占31.58%和51.13%;接种乙肝疫苗的学生1756人,其中男性889人,接种率为61.99%,女性867人,接种率为60.12%,男女大学生差别无显著性(P>0.05)。其中检测出HBsAb阳性者872人(包括接种者和未接种者),阳性率为30.32%,在接种乙肝疫苗人群中检测到HBsAb阳性率为49.66%。结论:新生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较低下,应更大范围及时预防接种和加强接种乙肝疫苗,经常进行健康教育,防止乙肝在校园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产妇所生婴儿联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对378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于出生后24h内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U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按0、1、6方案接种,7月龄及以后开始检测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结果 HBV携带孕产妇所生婴儿应用联合免疫后HBV的感染率为1.1%。378例婴儿中感染HBV4例(1.1%),而产生保护性抗体(HBsAb阳性)的婴儿为370例(97.9%),8例(2.1%)婴儿免疫失败。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BV感染率高于HBeAg阴性母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肝联合免疫后婴儿产生抗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婴儿的生长发育均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对HBV感染产妇所生婴儿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淮南市城乡育龄妇女乙肝疫苗接种及乙肝防治认知程度,调查乙肝病毒的免疫现状,为育龄妇女预防乙肝提供参考.方法 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和乙肝防治认知水平的问卷调查,检测被调查对象血清中乙肝标志物,统计乙肝感染状况及免疫水平.结果 育龄妇女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为38.49%.乙肝防治认知水平越高,乙肝疫苗接种比率越高.HBsAg阳性率平均6.29%,接种过乙肝疫苗的HBsAg阳性低于未注射过乙肝疫苗(2.51%vs8.66%),差异有显著性P<0.05.HBsAb阳性率平均为46.73%.乙肝疫苗接种率与HBsAb阳性率呈正相关.接种过乙肝疫苗的HBsAb阳性高于未注射过乙肝疫苗(77.67%%vs27.36%),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22.32%曾接种过乙肝疫苗者HBsAb阴性.结论 我市育龄妇女乙肝的免疫保护率不高,易感者多,乙肝防疫工作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扩大实施乙肝疫苗免疫计划,制定更为全面的HBV疫苗预防策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基因乙肝疫苗人体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深入了解基因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760名HBsAg阴性的人群按O、1、6方案接种国产基因乙肝疫苗,接种6个月后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HBsAb和HBsAg。结果全程免疫后,在HBsAg阴性者(1760人)中,检出HBsAb1275人,总检出率为72.4%(1275/1760)。结论1O~19岁年龄组的人群HBsAb阳转率最高,5O岁以上的人群HBsAb阳转率最低,因此,认为国产基因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源性和保护性免疫效果,可用于替代乙肝血源疫苗广泛使用,HBsAb阳转率与年龄有美。  相似文献   

9.
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阻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华  吴良霞 《淮海医药》2000,18(4):251-252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对新生儿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母亲为大三阳的新生儿肌注HBIg和乙肝疫苗(Ⅰ组),母亲为小三阳的新生儿仅肌注乙肝疫苗(Ⅱ组),出生后6、9、12个月检测HBsAg和HBsAb。结果 Ⅰ组新徨儿在生后12个月HBsAg、HBsAb阳性率分别为14.29%和71.42%,Ⅱ组HBsAg、HBsAb阳性率分别为0.0%和86.67%。结论 宫内感染是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并与血源乙肝疫苗效果比较。方法对1997年出生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隔年随访一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1998年以后对乙肝免疫人群开展急性乙肝发病监测。结果5年期间3次随访检测 HBsAg 阳性率平均为1.5%,较免前本底的 HBsAg 阳性率呈较大幅度下降,疫苗保护率为83%(95%可信区间为76.97%~89.02%),无论母亲 HBsAg 阳性或阴性,使用不同乙肝疫苗的儿童 HBsAg 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接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的对象中,无一例急性乙肝病例报告。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血源乙肝疫苗相当。  相似文献   

11.
泉州市青年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本市青年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和乙型肝炎5项血清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部分青年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其抗体(HBsAb)、e抗原(HBeAg)及其抗体(HBeAb)以及核心抗体(HBcAb)5项HBV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4593例中2673例为全阴性,占总数58.20%;1920例为HBVM5项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总阳性率为41.80%,模式共有14种,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感染期模式组以"135"和"145"模式为主;恢复期模式组以"25"和"2"模式为主。结论在泉州市青年健康人群中,乙肝的总感染率仍较高,应加强乙型肝炎的防治和乙肝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检测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性标志物的价值。方法300例乙肝患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CLIA法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乙型肝炎E抗体(HBeAb)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00%、53.67%、96.33%、85.67%,高于ELISA法的66.00%、38.33%、82.33%、7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同时为阳性:HBsAg 198例,HBsAb 115例,HBeAg 247例、HBeAb 289例、HBcAb 221例;CLIA法检测为阳性但ELISA法检测为阴性:HBsAg 33例,HBsAb 46例,HBeAg 42例,HBeAb 1例,HBcAb36例。当测定值显著大于上限值时,ELISA方法与CLIA法的阳性检出率基本一致,CLIA法的检出限显著低于ELISA法,低浓度时其敏感度更高。结论CLIA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性标志物时敏感度更高,检测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效果。方法5000例行婚前检查体检者,采集静脉血,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验和化学发光法检验两种方法检测乙肝标志物,对比两种方法的检验效果差异。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在不同血清表面抗原浓度下的灵敏度,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两种检测方法的乙肝病毒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检出率。结果化学发光法在不同血清表面抗原浓度下的检测灵敏度均高于酶联免疫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学发光法阳性检出率为0.86%(43/5000),高于酶联免疫法的0.52%(26/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P<0.05)。化学发光法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出率分别为0.40%、0.58%、0.46%、0.48%、0.50%,均高于酶联免疫法的0.18%、0.30%、0.22%、0.24%、0.2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的灵敏度和阳性率高于酶联免疫法,相比之下检测更加自动化和科学化,检测结果更加稳定,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州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效果,为乙肝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2~2016年乙肝免疫策略文献、收集乙肝血清学数据、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及入学验证接种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1~59岁人群HBsAg流行率为12.45%,且5岁儿童HBsAg流行率为0.48%;2001年、2008年和2009~2011年实施3次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接种率分别为92.44%、97.14%和99.08%;采取入学验证制度,2007~2009年乙肝疫苗补种率为49.83%,2010~2016年上升到96%以上。结论广州市实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在免疫人群中显著下降,5岁儿童HBsAg流行率已控制在1%,控制乙肝取得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5.
林耀堂  陈海荧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1870-187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前S1蛋白抗原(PreS1-Ag)检测对评估HBV复制状态的重要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收集的657例门诊及住院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与PreS1-Ag检测。结果在不同HBV-M阳性组合模式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与HBsAg(+)HBeAg(+)组合模式的PreS1-Ag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2.66%(164/177)和89.29%(25/28);HBsAg(+)乙肝E抗体(HBeAb)(+)HBcAb(+)组合模式PreS1-Ag阳性率与HBsAg(+)HBcAb(+)组合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5例HBeAg阳性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达92.20%(189/205),在452例HBeAg阴性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为42.70%(193/45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HBeAg阴性患者中仍有部分存在病毒复制。结论 PreS1-Ag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精确度,可作为HBV感染早期诊断及了解病毒复制情况的检测指标,对提高HBV检出率,防止临床误、漏诊并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免疫状况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河南省人群乙肝免疫状况.为评价免疫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2001年、2003年河南省计划免疫综合监测点的973人进行了免疫监测(检测血清HBsAg、HBsAb、HbcAb)。结果2001年、2003年乙肝疫苗接种率为65.65%和73.30%;HBsAb阳性率分别为43.82%和56.02%;HBsAg携带率分别为6.09%和5.24%。结论河南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有所提高,HBsAg携带率有所下降,但HBsAb阳性率较低。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的应加大对乡村级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免疫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血HBV-DNA阳性的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方法 214例双阳性孕妇分为孕期阻断组(A组)(126例),孕妇于孕28周始每4周肌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200U,共3次;孕期未阻断组(B组)(88例),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所有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6h内注射HBIG100U,并按照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个月,检测婴儿血清乙肝标志物。另外,根据孕妇HBV-DNA载量不同分为:HBV-DNA>1E+5copies/ml组(C组)和HBV-DNA<1E+5copies/ml(D组),分析其婴儿免疫阻断效果。结果 A组孕妇所分娩婴儿12月龄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56%,HBV阻断率为94.66%,HBsAb阳性率89.68%;B组88例婴儿中,婴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36%,阻断率为88.64%,HBsAb阳性率为78.41%;2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39,P=0.132;χ2=5.178,P=0.023)。然而,孕妇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感染率为14.29%,HBV阻断率为85.71%,显著低于C组的94.7%(χ2=4.91,P=0.027)。结论 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HBV母婴阻断成功与否与孕妇HBV-DNA高病毒载量有关,而与母亲孕期应用HBIG阻断是否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陈少华 《抗感染药学》2019,16(7):1281-1283
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其对不同HBV-DNA载量的孕妇对母婴传播阻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94例资料,按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50例和B组44例,其中干A组孕妇实施孕期干预阻断(于孕妇孕期28周后每隔4周注射HBIG,连续注射3次),B组孕妇孕期内未实施干预阻断;比较两组孕妇在分娩后6 h给予新生儿注射HBIG,并按照0、1、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随访新生儿12月,检测其乙肝标志物水平(HBs Ag、,HBsAb)阳性率的差异;另根据孕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载量的不同将其分为C组28例和D组66例,比较C组和D组HBV母婴传播HBsAg阻断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孕妇婴儿12月月龄时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高于B组(P<0.05);D组孕妇母婴传播阻断率高于C组(P<0.05)。结论:采用联合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但其阻断效果与母体HBV-DN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人群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商丘市不同年龄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400人为调查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BV感染的五项标志。1~59岁不同年龄人群HBsAg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及分析我市14岁(含)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从1—59岁人群中随机抽去400名对象采血检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7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率为32.5%,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66%,HbsAg携带率为,1~4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100%,5~14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1.53%,15—59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22.50:人口乙型肝炎病毒HBsAg流行率为6.16%~18.79%,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结论商丘市居民HBV感染率在下降,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乙肝免疫方法。方法在187例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按乙肝疫苗免疫和乙肝疫苗加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5年内连续进行HB-sAb和HBsAg携带情况观察。结果乙肝疫苗加HBIG联合免疫组HBsAb阳性率维持在89.9%~95.5%间,乙肝免疫阻断失败率4.5%;乙肝疫苗免疫组HBsAb阳性率维持在76.5%~83.7%间,乙肝免疫阻断失败率15.3%。新生儿乙肝免疫后HBsAb在7个月~1岁形成高峰,1~2岁下降48.97%,2~5岁相对稳定。不同年龄的HBsAb分布与HBsAb几何平均滴度分布一致。结论乙肝疫苗加HBIG联合免疫是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