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朋  丁力承  朱娟 《中国药事》2022,36(1):32-40
目的:汇总分析国内外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为mRNA疫苗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及上市后监管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对已上市产品/临床试验阶段产品进行分析,并参考国内外指导原则,梳理目前研究较多的mRNA疫苗纳米递送系统的特点及质量控制要点.结果 与结论:对纳米递送平台,包括聚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疫苗增强性风险进行探讨,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整理国内外关于病毒类疫苗与疫苗增强性疾病的研究成果,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潜在的安全性问题。结果与结论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蔓延全球,由于目前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治疗药物,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己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疫苗增强性疾病是疫苗研发和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中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疫苗增强性疾病风险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使用中认真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药品风险管理是围绕药品安全性问题开展的,通过上市前研究或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完成药品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审核和风险沟通的系统过程.疫苗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品,其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对我国疫苗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韩彬  樊华伟  曹萌 《中国药事》2022,36(1):16-24
目的:探讨提升商业化mRNA疫苗生产质量水平以降低风险、提升获益,确保疫苗生产过程符合法规要求,并推进监管领域相关标准、技术指南的完善.方法:通过分析mRNA疫苗生产技术特点,梳理mRNA疫苗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中的质量风险点,综述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并探讨mRNA疫苗生产现场监管检查的一些要点.结果 与结论:mRNA疫苗生...  相似文献   

5.
牛肾细胞基质牛源病毒的控制和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至栋  鱼轲  刘艳  郭敏  谢澎  庞兴 《中国新药杂志》2012,(10):1170-1174
目的:检测和控制牛肾细胞基质中可能存在的外源病毒,提高细胞基质的安全性,保证轮状病毒疫苗的质量。方法:用ELISA法检测牛肾供体新生小牛血清中的病毒抗体。用细胞培养法检测供体血清和牛肾细胞中的外源病毒,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供体血清和牛肾细胞中的特殊牛源病毒。结果:81份禁食禁水的新生小牛血样7种病原抗体检测均为阴性;血吸附病毒检测均为阴性,直接免疫荧光检出1例BVDV阳性。65份牛肾细胞特殊牛源病毒检测均为阴性。结论:通过对牛肾供体小牛进行病原筛选可有效降低牛肾细胞携带外源病毒的风险,也是提高疫苗安全性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Vero细胞培养及生产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外源因子的污染,且有利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繁殖。丹麦Statens血清研究所(SSI)建立了新的Vero细胞培养技术,所用的培养基不含动物源性物质和抗生素。为比较新技术生产的疫苗(IPVVERO)和传统技术生产的疫苗(IPVMKE)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丹麦JulianeMarie中心Haastrup等进行了临床试验。129名19~32岁成人志愿者按照双盲、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分别接种IPVVERO(65人)和IPVMKE(64人),两种疫苗均由SSI生产。接种后4天内进行观察,若体温≥37.5℃,接种处局部红肿≥…  相似文献   

7.
通过Vero细胞培养及生产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外源因子的污染,且有利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繁殖。丹麦Statens血清研究所(SSI)建立了新的Vero细胞培养技术,所用的培养基不含动物源性物质和抗生素。为比较新技术生产的疫苗(IPVVERO)和传统技术生产的疫苗(IPVMKE)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丹麦Juliane Marie中心Haastrup等进行了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质量风险管理理念,识别病毒性疫苗生产过程的风险,降低产品风险,保证疫苗质量。以GMP、ICH Q9、WHO TRS981附录质量风险管理指南为基础,以病毒性疫苗为例,选用鱼骨图对生产过程进行识别,选用FMEA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及监管检查建议。质量风险管理伴随疫苗生产全过程,使用适当的风险评估工具可有效识别过程风险,为企业生产和监管检查提供建议,有效防控风险。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疫苗种子批及成品的遗传稳定性与疫苗有效性、安全性密切相关.RNA病毒的高突变率和高重组率更易造成其遗传不稳定,因此,在RNA病毒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中,毒株遗传稳定性的检测十分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遗传稳定性的检测方法日渐丰富,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能控制或提高疫苗遗传稳定性的方法.此文对RNA病毒疫苗株遗传稳定性及其影响机制、检测和提高疫苗株遗传稳定性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二倍体细胞是WHO认可的更安全的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已成为全世界疫苗生产首选的细胞基质。我国自主研制的二倍体细胞KMB17株和2BS株来源于人胚肺细胞,因其无致癌性、无外源因子污染,且细胞性状比较稳定,越来越多地在人用疫苗研发与生产中使用。由于KMB17细胞和2BS细胞对多种病毒具有敏感性,因此也作为细胞基质被应用于许多病毒性疫苗的研究开发。目前,用这两种人二倍体细胞生产的疫苗,包括甲型肝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等,已在我国大量上市。  相似文献   

11.
目前测定家禽疫苗成品有无外源因子污染是通过无特定病原体的鸡接种该疫苗后是否产生抗禽白血病病毒(ALV)等特定病毒  相似文献   

12.
变更贯穿于药品全生命周期,药品上市后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能带来风险,是各国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建立基于风险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上市后变更管理制度对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和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我国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的历史沿革,分析当前我国在持有人变更、生产场地变更等方面的监管思路及相关要求,以期对我国药...  相似文献   

13.
宋敏  黄泰康 《中国药房》2013,(5):385-387
目的:对疫苗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监管策略,以有效提高疫苗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用药安全。方法:基于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对疫苗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从风险的角度提出疫苗生产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监管策略。结果与结论:疫苗生产中的风险主要来自生产用物料、生产过程、质量体系、生产变更、电子监管及贮存运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对生产用物料控制把关不严、生产过程监管控制不强、企业自身质量意识与能力不高;对应策略为明确监管体制、提升质量风险意识、加强生产用物料控制、对生产全过程进行重点监管和跟踪评价、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变更程序、加强电子监管及贮存运输监督、强化生产管理和人员培训指导。  相似文献   

14.
袁翔鹤  孟淑芳 《中国药事》2021,35(6):673-680
生物制品中外源病毒污染一直是监管机构对其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目前主要采用的技术包括体外细胞培养、接种动物、种属特异性检查等传统方法,但是传统方法普遍存在灵敏度低、检测范围窄等缺点,因此有些病毒可能无法检出。二代测序法(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曾被用于发现已获批上市的疫苗中存在外源病毒污染,说明该法具有全面检测病毒的潜力。使用NGS法检测外源病毒,能从源头上保障生物制品的安全。然而,生物制品中的病毒含量可能很低,甚至还可能和已知病毒的基因序列存在较大差异,NGS法能否全面准确地检出病毒尚不清楚;而且,NGS是一项复杂的技术, 在操作流程和数据解读方法等方面尚无任何指导原则。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药品生产企业和监管机构对NGS技术检测生物制品中外源病毒的观点,接着详细讨论了该方法的技术流程和将方法标准化时面临的挑战,最后陈述了部分NGS技术检测生物制品中外源病毒的应用实例,为利用NGS技术检测生物制品中外源病毒方法的建立、标准化和验证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最近的研究为乙型肝炎(HB)疫苗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证据.美国最近批准的疫苗是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的混合血浆制备的,其中有些血浆来自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简称爱滋病)高危人群.令人担心的是疫苗中可能有AIDS的病原因子,在生产过程中未完全灭活.尽管有报道表明,现行的灭活程序能灭活所有已知病毒组的代表,这种担心仍然存在.现已确定逆转录病毒是AIDS的病原因子,从而可使疫苗研制人员(1)直接检测疫苗生产中的灭活程序对AIDS病毒的灭活;(2)寻找疫苗中AIDS病毒的核酸顺序;(3)在疫苗接种者中寻找AIDS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同时继续  相似文献   

16.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是药物警戒过程中重要一环,目前中国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方面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善,亟需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的政策制度.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各国及国际组织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相关政策演变趋势、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对完善我国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法律体系提出建议.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  相似文献   

17.
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制剂和基因治疗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组因子Ⅶ和Ⅸ制品具有确定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记录.然而,对病毒传播可能性的担忧促使人们研制不添加任何人源或动物性蛋白的重组制品.目前上市的第二代重组因子Ⅷ浓制剂是2000年批准的.两种新的第三代制品正处于研制和临床试验中,它们在制备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人或动物来源的物质.另一种外源因子替代法是基因治疗,血友病的基因治疗正处于临床研究中.基因治疗涉及外源因子Ⅶ或Ⅸ基因的稳定插入和蛋白的长期表达和分泌.迄今为止所用的方法都是基于逆转录病毒、腺病毒和腺病毒相关病毒载体以及非病毒载体的电穿孔技术.三项基因治疗Ⅰ期临床试验已于2002年结束,还有一项以上的试验仍在进行中.本文对近期用于血友病治疗的第三代重组制品和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公司)采用二次病毒灭活工艺生产的人凝血因子Ⅷ(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进行上市后安全性观察和分析.方法 采用双中心、开放、单组设计进行FⅧ上市后安全性观察:符合入选条件的247例血友病A患者接受1次FⅧ输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FⅧ输注后30 min和1个月的不良反应,包括体温变化、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临床安全性指标.结果 FⅧ输注后30 min,无一患者报告发生过敏和输液反应,仅4例患者(2.26%)报告出现短时37.1~37.5℃的轻度发热.FⅧ输注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报告有新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上海公司采用二次病毒灭活工艺生产的FⅧ上市产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人肠道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引起多种疾病。目前多种肠道病毒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已通过安全性评价上市;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已获得较好的结果。此文旨在对人肠道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多起经血液传播的病毒感染,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倍受关注。目前我国已发布多部法规、条例以及指导原则对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进行严格管理。本文分析了我国管理法规中关于病毒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对血浆及其制品的病毒检测方法,生产工艺中病毒灭活/去除的相关方法及其验证进行了阐述,旨在推动血液制品中病毒风险控制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及血液制品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